07.23 “古法”“手工”食品,好在哪裡?

在多數領域,人們都在追求著“現代”和“高科技”。比如手機,每年推出的“最新款”總是引發銷售熱潮。而食品則是例外,電商和微商的平臺充斥著各種“古法”“手工”的食品,比如古法紅糖、古法釀酒、古法牛肉湯、手工茶、私房糕點……

只要貼上了“手工”“古法”的標籤,也就可以賣得更貴,而追捧者眾多。

“古法”“手工”食品,好在哪裡?

食品製作,其實就是按照一定順序加入原料和配料,然後讓他們發生一定化學反應的過程。任何食品生產都有兩個核心:一是配方,二是工藝。配方是指配料以及它們之間的比例;工藝是指按什麼順序加、怎麼加、各個步驟採用什麼樣的條件,以及反應到什麼程度。

以前的技術條件落後,對配料的品質和工藝條件控制都只能靠人來實現。配方也就成了“秘方”,工藝也就成了“火候”。而如何把握火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需要師傅的言傳身教以及長時間的摸索總結。所以“技藝”就具有了一定的神秘性,而那些經驗豐富的匠人也就成了“大師”。

在現代生產中,配方和工藝的大多數內容都不再神秘,也不再通過手和眼睛來掌握火候。比如原料,幾乎所有判斷“優劣”的指標都可以建立標準,用儀器來精確地進行分級和分類,而生產配方往往只需要幾行數字。溫度、時間、粘度、顏色等等“火候”的掌握,也都可以標準化成可重複、易掌握的操作流程。

換句話說,現代化生產並不是並不是“偷工減料”,也不是用一種“新的方法”去生產,而是把前人們總結出來的經驗用更加方便可靠的方式來實現。比如攪拌,所謂的“古法”“傳統”往往是人拿著木棍或者竹竿去攪拌——不同的人、不同的身體狀態,攪拌的力度會相差很大。在現代生產中,“師傅”要求多大的攪拌力度,機器就可以用多大的攪拌力度,而且每次攪的情況幾乎都一樣。在現實的“古法”中,攪拌的木棍和竹竿往往是用水洗洗就放起來,很容易發黴長菌,而現代生產中,生產結束之後會有標準的清洗流程,能夠保證乾淨衛生。

“古法”“手工”食品,好在哪裡?

攪拌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操作,現代生產就“秒殺”古法,那些更復雜的操作就更不用說。比如加熱,架起柴火把鍋燒水,溫度的高低和傳熱的快慢,肉眼只是一種極為“粗糙”的檢測儀器。現代生產中不僅可以精確地控制溫度和傳熱速度,還可以實時檢測鍋中物料的物料變化——這種控制的精確程度,是基於手眼的判斷望塵莫及的。

食物的配方和加工工藝從來不是一成不變,每一種食物都是在不斷地改進和更新。比如製作紅糖過程中的加鹼, “古法”是師傅用手“舀”起一些石灰加入,而石灰往往就是修房子用的“建築材料”。而在現代生產中,要根據物料的濃度和量來準確地稱量“食品級的鹼”——不管是從安全性還是品質控制,這顯然要可靠得多。

“古法”“手工”食品,好在哪裡?

為了讓食品生產更加高效、更加可控、更加安全,一代又一代的前人們不停地努力改進。每一種機械的引入,都是用更加可控的方式去實現前人需要長期的摸索才能掌握的操作。這種“引入”,必然是在不影響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才能被認可。對“古法”的推崇和迴歸,實質上是對原始和落後的追逐。

現代以來,不僅是食品領域的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人們對食品生產和加工的認識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提高。其他領域的技術進步,使得食品加工技術日新月異。現代化的食品生產方式,已經超越了許多人的認知能力。面對“黑箱”般的現代化生產,以及由此帶來的驚人效率,許多人感到不安。這種“不安”根源於人們對於陌生事物的警惕與戒心,而這種警惕與戒心很容易轉化為焦慮——鼓吹人們熟悉和容易理解的“古法”“手工”,就成了“緩解焦慮”的藥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