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5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开封 山陕甘会馆是在明代中山王徐达的王府遗址上修建起来的,因此今天山陕甘会馆前的这条街叫“徐府街”。紧邻徐府街,是山陕甘会馆的大照壁。照壁台基为青石须弥座,壁体由青砖砌成,辅以精美的砖雕装饰,壁顶为覆绿色琉璃瓦的庑殿顶。照壁临街一面壁心“圣地”两个鎏金大字,由开封籍著名书法家陈国祯书写,笔力不凡,颇有气势。但在一面古朴的照壁上镶嵌鎏金大字,总感觉有些突兀,就像在灰色的传统长衫上别了一枚金色胸针。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山陕甘会馆的入口在照壁的右侧,是一座单檐歇山顶门楼,门楣上悬有“山陕甘会馆”匾额。在入口处有年轻人过来搭讪,说可以提供免费的讲解服务。我从来不相信有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因此对搭讪者未予理睬。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照壁背面壁心“忠义仁勇”四个字让我颇感意外,因为这四字赞语是关帝庙的“标配”,怎么会出现在商人的会馆那?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照壁背面的雕刻装饰比正面更复杂,壁心四角用石雕“云龙捧寿”形成岔角,中心为石雕“二龙戏珠”。“二龙戏珠”石雕外方内圆,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自然认知。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山陕甘会馆的砖雕、木雕、石雕雕工精湛,有“会馆三绝”之誉,其中砖雕的精美主要体现在照壁上。这些精工雕成的砖雕不仅观感绝美,更因其暗含了中国传统的吉祥、祝福之语而耐人寻味。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一支牡丹插在花瓶里这一幅,以牡丹代表富贵,与瓶字的谐音“平”字相结合,就是“富贵平安”的美好寓意。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与此相类似,狮子驮宝瓶这一幅,寓意自然就是“世代平安”了。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图案为两本账的这一幅更有想象力,上面翻开的是进账本,下面合着的是出账本,进账本压着出账本,意思是只进不出。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与照壁正对着的是一座硬山顶二层楼阁,二层檐下悬“关庙”黑底金字匾额。看到“关庙”二字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处关帝庙,照壁上的“忠义仁勇”也因此找到了合理解释。向工作人员求证,一位老者告诉我,现存的“山陕甘会馆”其实只是当年会馆的“关庙”部分,就面积而言,只是会馆全盛时期的五分之一左右。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穿过二层楼阁的门洞回头看,发现这二层楼阁是一座戏楼。这座戏楼非常有特点,底层是门洞,二层是戏台,演戏、通行可以做到两不误。戏台分前后两部分,前部为表演区,屋顶为歇山卷棚顶;后部为候演区,屋顶为硬山顶,两部分之间由一龙纹木雕屏风相隔。据说,在清代,每年阴历五月十三,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关老爷磨刀日,会馆戏楼都会上演大戏,以示对关羽的纪念。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戏楼上下各有一副对联,楼上联为“幻即是真,世态人情,描写的淋漓尽致;今世犹古,新闻旧事,扮演的毫发不差”,楼下联是“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语言浅显,却又不失哲理。这座戏台的高度比一般戏台要高,站在院子里看戏需要仰着脖子。为什么会如此设计,工作人员告诉我到了正殿就知道答案了。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会馆的钟楼和鼓楼为方形重檐歇山顶,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是开封城里唯一保存下来的清代钟鼓楼。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钟楼、鼓楼北的两排厢房分别由一座五开间和一座三开间的硬山顶房屋组成,其檐枋、斗拱、雀替、挡板、垂柱皆遍布木雕装饰,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山川树木、花鸟虫鱼、民间故事、人物传说无不入画,精美至极,令人惊叹。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粗略看罢那些不可多得的木雕佳品,开始屏气凝神欣赏这座横跨在关庙中轴线上的高大牌坊。绝大多数牌坊都是“一”字形的,或在“一”字的基础上稍有变化,而眼前的这座牌坊却是可以从四面观赏的“立体”牌坊。

如果按照通常的描述原则来描述这座牌坊,那么这座牌坊应该是“六柱三间五楼”。从南北两个方向看,这是座四柱三门的牌坊,但从东西两个方向看这座牌坊则是三柱两门的。这种结构复杂、设计巧妙的牌坊在开封民间被称为“鸡爪牌坊”,类似的牌坊在河南还有三座,分别位于汤阴县岳飞庙、社旗县火神庙、舞阳县北舞渡山陕会馆内,但就艺术水平来说,当以山陕甘会馆中的这一座为最。之所以把牌坊设计成如此形状,除了有审美方面的考虑之外,应该还有环境制约的因素。试想,假如在此位置只竖起一座四柱三门牌坊,一定会让人有比较单薄、气势不足的感觉,但继续横向扩展的空间显然又不足,而把牌坊设计成“立体”的,纵向上增加体量,既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又弥补了“单片”牌坊的气势不足。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牌坊明间两根柱子周围的6块抱鼓石均由整块石料雕琢而成,分别雕有“苍龙行云”、“丹凤朝阳”、“辈辈封侯”、“蝙蝠扑云”等图案,构图新颖,线条流畅,是不可多得的石雕精品,是“会馆三绝”石雕的代表作品。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牌坊主楼南悬“大义参天”竖匾。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牌坊主楼北悬“流芳千古”竖匾。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挂印封金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古城会斩蔡阳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渡口关斩秦琪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牌坊东西两侧各有清代石碑一通,其上字迹已不可识。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牌坊向北十几米即是关庙的主体建筑正殿。估计也是受到了横向发展的限制,因此正殿面阔只有三间。为了增加正殿的实用面积,设计者将三座房屋沿纵向采用“勾连搭”的方式连接起来,使三座分别为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的房屋自南而北连为一体,而屋顶仍旧各自分开。其中,歇山顶部分为拜殿,面阔三间;硬山顶为后殿,面阔五间。如此营造的正殿,面积达到540多平方米,同时可容纳千人祭拜。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正殿是“会馆三绝”之一的木雕最集中、艺术水平最高的地方,大量精美的木雕集中在一个小范围内,令人目不暇接。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从挑檐桁至额枋只有大约1.7米宽,却密布了小蝙蝠、云形纹、二龙戏珠、祥禽瑞兽、花鸟鱼虫等7层之多的木雕装饰,层层叠叠,精彩纷呈,美不胜收。据说,这7层木雕的奢华甚至已经超过了北京故宫,因为北京故宫最繁缛的太和殿在相应位置上的装饰也只有5层。山陕甘会馆的主人应该庆幸当年没有皇上驾幸,否则被皇上看到这些远胜皇宫的木雕装饰,一定会招来杀身之祸,因为这是明目张胆的“僭越”。

正殿门联“昊义参天精忠贯日群贤崇圣德;英风铺地仁勇凌空大帝景心尊”和牌坊上的“大义参天”匾额、照壁背面的“忠义仁勇”四个大字和照壁正面的“圣地”一样,均由陈国祯书写。陈氏书法确属一流,这几处墨迹也充满变化,但基本上由一个人包揽一处名胜的联、匾、额,总给人以单调的感觉。在这里我有一个疑问,会馆里的原建筑都保存的这么完好,旧匾额和对联怎么会不见了呢?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殿内的关公坐像,右手捋髯,左手执卷,是比较常见的关公夜读《春秋》造型。这尊关公塑像并不是原物,原物已经在抗日战争中不知所踪。关公塑像左右梁柱上有一副集句联:德育配三才,仰不愧天俯不愧地;精忠照万古,生而为英死而为灵。上联“仰不愧天,俯不愧地”语出韩愈《与孟尚书书》,意为对天、对地、对人都问心无愧。下联“生而为英,死而为灵”语出欧阳修《祭石曼卿文》,和秋瑾的那句名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语意基本相同。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与殿外木雕的精彩纷呈相呼应,殿内梁枋上遍布神话、戏曲、民间故事等彩绘,设色绚丽,画工高超。殿内悬有多块赞颂关公的匾额,细究其来历多为今人新作,少有经年旧物。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经旁边的工作人员提醒,我才想起从殿内看戏台的事,发现从关公坐像的位置看戏台却是最好的角度,看来那戏台其实是为关老爷准备的,关老爷这儿才是看戏的甲座。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正殿的拜殿部分在东西两侧分别有“开封揽胜”和“北宋东京城”模型展示,把个本来挺宽敞的拜殿挤得满满当当。正殿中部和后部的空间也得到了充分利用,一个反映开封历史演进的展览充斥期间。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殿前左右各竖有一盏盘龙石柱灯,灯柱采用高浮雕技法,刀法奔放自然,线条流畅遒劲,是整个建筑布局中不可或缺的装饰小品。同样的盘龙石柱灯在会馆内还有6盏,分别放置在戏楼南和东西两厢前面。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从正殿转出来,发现偌大个院子里只剩下我和一两个游人,之前和我前后脚进来的两拨游客都不见了。狐疑中走进正殿西边一个叫“义圣苑”的跨院,发现这里的气氛有些特别。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跨院北面有一座面阔三楹的小殿堂,檐下的匾额为“武圣殿”。结合门联“汉封候宋封王清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来判断,这里供奉的还是关公。正待我欲进去看个究竟时,旁边一位工作人员模样的年轻女士阻止了我,也就是在门前停留的一瞬,我看到殿里有人正在低声跟几个游客讲着什么。

游走开封——山陕甘会馆

武圣殿对面是一个歇山卷棚顶小戏楼,俗称“堂戏楼”,是小范围欣赏戏曲表演的地方。我试图进入戏楼后面房间的举动再次被阻止,而房间里分明也有人在和游客神秘兮兮地交流。

把会馆门前那些声称可以“免费”提供解说的人和这里的怪异气氛联系起来,我突然明白了其中的奥妙。回头在网上搜索,发现山陕甘会馆以提供免费解说为诱饵,进而误导游客算命收费的黑色利益链条存在已非一日。在无愧于天地的关公面前搞这些狗苟蝇营的勾当,难道这些人不怕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劈了他们吗?!

游览山陕甘会馆的好心情虽然被那些无耻之徒破坏了,但会馆匠心独运的设计、巧夺天工的雕刻、五彩缤纷的彩绘还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