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7 培养孩子好习惯,就一个字,“夸!”

培养孩子好习惯,就一个字,“夸!”

当孩子去上学的时候,拖拖拉拉。你催他,他就加快速度,你不催他,他就东张西望磨叽。当孩子吃饭的时候,饭都做好了,你催他吃饭,他还没有起床呢,几次三番的催促下,最后只好把衣服给他穿好,伺候他刷牙洗脸,才回到饭桌上,还挑剔这不好那不好的,让父母疲于应付。俗话说得好:“皇上不急太监急,”这是大多数父母遇到的问题,实际上,小孩子的问题很好解决,就看你怎么“夸”孩子!

下面看一个案例!

培养孩子好习惯,就一个字,“夸!”

这一天晚上,小强的妈妈正准备催促孩子早点上床睡觉呢!小强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自己刷牙洗脸,然后上床睡觉去了。小强的妈妈认为平常对孩子的啰嗦或者软硬兼施终于起了作用,孩子也变好了,感到很欣慰。可是第二天,小强的老毛病又出现了,磨磨唧唧的就是不肯上床睡觉,妈妈就问:“昨天不是很听话吗?为什么今天就不听话呢?小强听了妈妈的话说:“我听话了,你也没有夸我啊,”小强的妈妈恍然大悟,立即对小强说:“是的,昨天你很自觉,妈妈应该夸奖你的,可是因为妈妈忙着收拾家务,忘了夸你了,这是妈妈做的不对,妈妈今天向你道歉,下次妈妈就不会忘记了。我准备把你昨天的表现再给你爸爸说一下,让你爸爸和你挑战,看谁能够听话并且很坚持,刚说完,小强就大喊;“我要挑战爸爸,我要挑战爸爸,”小强的妈妈说:“好吧,看你们谁能够坚持,谁就是胜利者”!从此,小强就和爸爸开始了长期的持久战。等到小强上三年级的时候,不用父母催促,小强就已经按时吃饭、上学、睡觉,做自己的事情了。小强的爸爸妈妈一阵感叹!这对于父母来说很简单的事情,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心理活动,对孩子操心就不见效果。这倒好,就因为小强的爸爸和妈妈改变了一下对孩子的关爱方式,巧妙的使用“夸”的艺术,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培养孩子好习惯,就一个字,“夸!”

从这个案例中,小强的爸爸妈妈做到了以下几点:

1、善于用好“夸”的秘诀

虽然是一个“夸”字,但是用不好,掌握不住火候,也会前功尽弃。在案例中,小强的妈妈没有去刻意的表扬和赞美,而是在肯定小强好的表现的同时,再使用鼓励加挑战,在妈妈的鼓励下,小强产生了和爸爸一决高下的自信心。小强的这种表现就属于妈妈适当的激发了孩子好强的自尊心,小强马上就显示出自己的潜在的自信。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是在幼儿和小学阶段为最佳年龄段,错过了这个阶段,再想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就很难了。

培养孩子好习惯,就一个字,“夸!”

孩子处于幼儿的发育阶段,自控力、辨识力、都处于不成熟时期,父母的引导也最能见到成效。孩子在未出生的时候,就逐渐具有了感觉意识,这种意识一直伴随他出生。为什么会有胎教的效果?就是因为人们逐步认识到胎儿是在妈妈怀孕四个月之后就已经开始具有意识了,所以,这个期间的孕妇,一定保持好的心情、充足的营养和适当的活动,一直到孩子健康出生。孩子的意识和智商在出生后发育的很快,这个时候也需要父母对孩子的温暖和关爱,让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所以,父母不要小视孩子的智商,从幼儿到小学,孩子的智商要远远超过父母的智商,不要认为孩子小不懂事,

可以随意的用谎言欺骗孩子,压抑孩子的潜质,这是危险的更是错误的行为。这个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最好的营养就是关爱而不溺爱、严肃而不刻板的循循善诱,用“夸”的教育艺术,把孩子天才的潜力一步步的引导出来!

培养孩子好习惯,就一个字,“夸!”

2、夫妻两个统一战线

小强的爸爸同意小强妈妈的建议,并和小强的妈妈达成共识。改变了对孩子的关爱方式,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孩子,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让孩子在不断的挑战中,慢慢的养成一个自觉主动的好习惯。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夫妻两个的相互交流与配合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重要一步。

夫妻之间要和谐相处,相互信任与理解,是家庭幸福安康的关键。比如说:“孩子想要妈妈抱,如果妈妈不理孩子的话,孩子就会用哭闹的方式来引起妈妈的注意,最后达到自己的目的。”妈妈为了改变孩子的不良习惯,就没有搭理他。但是爸爸看不下去了,就放下手里的活,把孩子抱起来安慰。爸爸对孩子很关心的举动,却打破了妈妈教育孩子良苦用心的计划,妈妈的付出就会付之流水,半途而废。

培养孩子好习惯,就一个字,“夸!”

所以,夫妻两个人对孩子的教育要达成共识,并且能够相互配合不放纵孩子的任性,才能达到对孩子教育的目的。孩子不停的哭闹,妈妈该如何解决呢?”对孩子的任性哭闹,作为父母不要理他,等到孩子不哭了,妈妈才开始关注孩子说:“你一哭闹,妈妈就没有办法帮助你了,只要你不哭闹,学会给妈妈好好的说话,妈妈就知道你很坚强,很懂事,妈妈就越喜欢帮助你,让你满意,”对孩子来说,这是一种“软惩罚”,妈妈的这种做法让孩子吸取教训,慢慢的就会改变任性的不良习惯。妈妈用夸奖和鼓励的教育方法让孩子从任性到独立性的转变,从而达到培养好习惯的目的。

培养孩子好习惯,就一个字,“夸!”

3、减少对孩子不良关爱习惯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关爱不当的话,就会适得其反,造成不良的结果。父母如何在平常的生活中判断孩子习惯的好坏呢?首先,父母要有正确的三观理念,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要孩子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不违背三观理念的原则,父母对孩子就可以适当的夸奖和鼓励。这个时候就是培养孩子心灵纯洁高尚品质的关键时期,有理想、有追求、有计划,孩子的这些好品质就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习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才卓见成效。如果因为受到委屈,就百般的呵护孩子,以表达对孩子的内疚感,这就背离了对孩子正确三观理念的培养。

培养孩子好习惯,就一个字,“夸!”

父母该如何做呢?比如:孩子受到委屈,先不要去安慰他,引导孩子说说心里面怎么不舒服,如果孩子更加哭闹任性,就把孩子先放下,不理他,等孩子平静了,再给孩子说:“你虽然受了委屈,说明你能承受压力,这是坚强的表现。当你坚强的时候,你就会觉得这不算是委屈,而是自我锻炼的机会,而这也正是妈妈要夸奖你的原因。如果妈妈越劝你,你越哭,说明你不是坚强的孩子,你让妈妈很失望。所以妈妈就很伤心,也就不愿理你了,你也就得不到妈妈夸奖,你说呢?”只要大人能说的道理,孩子也会明白,就是不明白,他潜意识也知道:“受委屈也不是坏事,是对自己的锻炼,不然妈妈就不喜欢了,”就是在这种正确的引导下,孩子的性情就会随之改变,这也正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初衷。

培养孩子好习惯,就一个字,“夸!”

4、坚持不懈,效果显著

掌握了激励孩子的方法,但是还要长期的坚持下去,才能够事半功倍,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孩子的教育是用语言、行为、态度、微笑等一点点的影响和积累的,而不是看到孩子有好的表现就放松了警惕性,那么孩子不好的一面就会乘虚而入。恶习容易养成,也最难以改正,就会给父母带来越来越多的烦恼,给孩子以后的独立生活留下隐患。好的习惯不好培养,但是一旦成为一种自然行为,恶习也就难以侵入了。父母和孩子的接触中,孩子也许会给父母耍心眼,父母对此要心知肚明,不要给孩子耍心眼,父母和孩子相互耍心眼,无形中就助长了孩子心机越来越深,心胸越来越狭隘,逐渐失去孩子原有的善良本性。

培养孩子好习惯,就一个字,“夸!”

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对于孩子给父母耍心眼的时候,父母要装作不知道。”孩子看到父母被自己骗了,就有优越感。在孩子很得意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的行为要及时给予严厉的批评,告诉孩子这不是聪明,这是自作聪明,在别人眼里就是傻瓜的表现,所以父母对你的行为很失望也很心痛。因为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别人看做是傻瓜一个,父母脸上也没有光彩。在不断的强化提示中,让孩子慢慢的明白一个道理:“自作聪明是很愚蠢的行为。”这就是父母用正确的三观理念来引导和教育孩子,让孩子自己感到很惭愧,因为自尊心受到了刺激,就再也不敢耍小聪明了,这对于孩子以后如何做人做事是一个很关键的指导。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就要有原则的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夸奖、鼓励和批评结合使用。夸奖不是赞美,而是一种肯定。对孩子的习惯不断的进行强化、固定、再强化、再固定的积累和引导,好习惯也就形成了,父母的坚持就是孩子的幸福!

培养孩子好习惯,就一个字,“夸!”

总结: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长期的、细腻的,做一件事情都需要用心去做,用心去坚持。没有原则的爱不是爱,是无法弥补的伤害。用实际行动做示范,才能让孩子的心灵越来越闪现出多彩的智慧火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