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奕訢臨終留給光緒四個忠告,為何光緒置若罔聞?

當歷史的車輪來到慈禧掌權的後滿清時代,大清這艘“超級戰艦”已經是滿目瘡痍。為了維持江山的延續,慈禧推行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並讓大清出現了短暫的“迴光返照”,然而,封建專制的本質又註定了“洋務運動”得不到全面貫徹和實施,只得在爭議中艱難前行,從而讓大清錯過了最後一個“自救”的機會。

奕訢臨終留給光緒四個忠告,為何光緒置若罔聞?

每每提到因“洋務運動”而出現的“同治中興”,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四位中興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確實,如果沒有他們,洋務運動不可能堅持下來,興許,早就夭折在“保守派”的口誅筆伐中。就此而論,他們功不可沒。但是,我們卻忽略了“洋務運動”中的另外一個重要人物——恭親王奕訢,或者說,他才是“洋務運動”的真正創始人

奕訢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錯失皇位後就一直處於權力中心的邊緣地帶,若不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或許,他就被歷史所遮掩。1860年,咸豐外逃熱河,臨走,才將奕訢再次提拔,負責處理京城事務。之後,咸豐去世,奕訢和慈禧聯手發動“辛酉政變”,扳倒了肅順等人,從此,兩宮垂簾、奕訢輔政,奕訢登上了權力的巔峰。可好景不長,慈禧對權力的迷戀和追逐註定了奕訢的悲劇,奕訢三起三落,最後抑鬱而終

奕訢臨終留給光緒四個忠告,為何光緒置若罔聞?

奕訢在後滿清時代究竟有多重要?一句“一座恭王府、半部滿清史”應該再合適不過,這就是對奕訢的總結和肯定。從咸豐時期建立“總理衙門”開始,奕訢的一生就奉獻給了大清,歷盡曲折,卻始終沒有改變。即便在臨終前,也對大清的江山社稷憂心忡忡。1898年,奕訢病危之際,光緒皇帝親自來看他,除了慰問,光緒皇帝還希望這位縱橫朝堂多年的風雲人物可以給迷霧重重的大清指出一個方向,奕訢給光緒的忠告有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基本上囊括了他畢生的智慧,有多高明?咱們簡單分析一下:

伏願我皇,上敬天法祖,保泰持盈,首重尊養慈闈.....維繫人心,與二三大臣,維懷永圖


1,心存孝道

“首重尊養慈闈”,這是奕訢刻意囑咐光緒皇帝的,他難道不知道光緒和慈禧之間的隔閡?那為什麼還要特別交代這件事呢?奕訢的苦心就在這一點

奕訢臨終留給光緒四個忠告,為何光緒置若罔聞?

奕訢和慈禧博弈了數十年,最終還是被慈禧打壓的服服帖帖、敢怒不敢言。沒有人比奕訢更瞭解慈禧的為人和手段,肅順、奕訢、乃至同治皇帝都毀在慈禧手裡,年輕的光緒奮發圖強是好的,但是,想挑戰慈禧的權威,那無異於自掘墳墓,因為奕訢比誰都明白,這個大清,還牢牢掌控在慈禧手裡,表面上的“退位”、“修養”都是障眼法

奕訢讓光緒“心存孝道”有兩層含義:

其一,很隱晦地告訴光緒:你根本不是慈禧的對手,你還沒有那個實力!所以,有事還要多聽取慈禧的意見;

其二,緩解雙方關係後,就比“命”。慈禧已經是年逾古稀,沒有多少日子可活,光緒只需盡孝,待慈禧去世後,大權在握、再談變革;

可惜,光緒沒有聽進去

2,關於變法

奕訢對康有為等人的變法思想,給出的評價是“皇上慎思,不可輕信小人”。

奕訢臨終留給光緒四個忠告,為何光緒置若罔聞?

作為洋務運動的創始人,奕訢深知大清面臨的困境,也明白變法帶來的改變,可他對於康有為等人卻有著嚴重的“不信任”,或者說排斥,因為在他看來,沒有立足點的變革和“滿嘴跑火車”毫無差別,單憑一腔熱血和口頭理論就想有所改變,太痴人說夢;況且,要變革,勢必會觸動一些權勢人物的固有利益,再加上“大保守”慈禧的存在,前景根本不容樂觀。奕訢推行洋務幾十年,結果呢?始終都是在慈禧的懷疑中跌撞前行,這也是為什麼30年洋務沒能救大清的根本原因;

這層憂慮,有慈禧的因素,更多的是對康有為等人的質疑。這一點,光緒也沒聽,最終,六君子喋血街頭,而光緒徹底成為傀儡;

3,關於翁同龢

光緒向奕訢請教時,還專門問了“何人能堪重任?”奕訢又怎能不知光緒的想法?光緒多想聽奕訢說出“翁同龢”的名字,可是奕訢卻沒有說話。光緒忍不住問:“翁同龢如何?”,奕訢只說了一句——聚九州鐵不能鑄此錯者!

奕訢臨終留給光緒四個忠告,為何光緒置若罔聞?

由於慈禧從小就對光緒不好,光緒也只有老師翁同龢可以依賴,兩人的感情已經超出一般的“師徒”。翁同龢作為“帝師”,他是合格的,畢竟把光緒培養的出類拔萃,還通過一系列手段提拔了一批忠於光緒的官員,能做的,他都做了;可是,作為臣子,他也有很多“短柄”

後滿清時代,賣官鬻(yu)爵已經氾濫成風,慈禧賣、李鴻章賣、連後宮的珍妃也賣(別懷疑,慈禧處置珍妃就是抓住了這一點,她並不算太冤),翁同龢手中的權力自然也成為“財富之門”。如果說這些是“風氣”,情有可原的話,那甲午一戰,翁同龢確實難辭其咎。

翁同龢和李鴻章一樣,對於大清虛表下的實質有著充分的認識。可是在甲午戰前,翁同龢為了和李鴻章之間的私人恩怨,就竭力慫恿光緒“主戰”,為的就是扳倒李鴻章,而且,當時身為戶部尚書的翁同龢還拒絕為北洋水師發放軍費。甲午戰敗後,得知這些情況的奕訢,在朝堂上公然叱罵翁同龢“尸位素餐、禍國殃民”。甲午戰敗,李鴻章有責任,翁同龢同樣有責任

因此,奕訢臨終前一票否決了翁同龢在光緒心中的地位。本就開始對翁同龢有些異議的光緒,在奕訢去世後不到一個月,就直接罷免了翁同龢的職務。

這一點,光緒聽了奕訢的建議

4,舉薦兩人

奕訢否定了翁同龢,那誰又能輔佐光緒呢?奕訢推薦了兩人:李鴻章和張之洞!

奕訢臨終留給光緒四個忠告,為何光緒置若罔聞?

很多人都認為李鴻章唯慈禧馬首是瞻,其實,李鴻章也算是一個“改革派”。不遺餘力地推行洋務運動不說,在康有為等人創辦“救國會”之初,李鴻章還特意捐助3000兩銀子來扶持。說明他還是希望改變現狀的;

至於張之洞,我個人認為他的能力很一般,只是隨波逐流之人,他之所以能位列“中興名臣”,完全得功於他的好幕僚梁鼎芬。但不管怎麼說,當時他“轄區”裡的洋務運動也是搞的風生水起,所以,得到了奕訢的認可;

歷史證明,這兩人在後滿清時代舉足輕重,可惜,這一點,光緒也沒有聽奕訢的

奕訢臨終留給光緒四個忠告,為何光緒置若罔聞?

尾話

如果光緒按照奕訢臨終前的忠告行事,可能大清就會是另外一番光景。

這樣一來,又出現個疑慮:光緒專門去向奕訢討教,為何最後又置若罔聞呢?還是那句話,太年輕。一方面,他在急於收回權力的浮躁心態中迷失,尤其是在甲午戰爭之後,在戰敗的追究上,讓“帝黨”和“後黨”的爭鬥正式形成;另一方面,光緒沉溺在對“明治維新”的推崇和康有為等人的虛幻描述裡不可自拔。最終,一場“百日維新”才讓他如夢初醒、看清了現實和理想之間的距離

也許,只有在被軟禁的日子裡,他才能靜下心來想想奕訢的苦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