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长治这个教师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馆,捐赠文物3200多件

不为物累,美美与共

——记捐建长治学院博物馆的文物捐赠者孙介先

五月下旬,有一个神秘的节日:国际博物馆日。它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发起并创立的,定于每年的5月18日,每一年都有不同的主题。今年的主题是——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

今天,胡哥带领大家“连接”一位老人——孙介先。他以一己之力,为长治学院捐建了一座博物馆。3200多件文物,从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商周时期的陶鬲、陶豆、青铜器,一直到汉代的彩绘陶、唐代的三彩器、明清的瓷器,展示了上党地区数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脉络,为收藏和研究上党地区的历史文化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如此成序列、成系统且极具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文物标本,全省高校仅此一家。

长治这个教师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馆,捐赠文物3200多件

长治学院博物馆。

幽默风趣,豁然大度

孙介先老人退休之前已经是全省知名的书法家、画家、金石家。所以,在没有见到孙老之前,在记者的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头发花白、一身儒雅气息的老者。然而当见到本人时,记者却惊讶地发现,这不就是院里随处可见的邻居老大爷嘛——面容慈祥,步履蹒跚,随和可亲,还有点爱叨叨,没有一丁点儿所谓的大学者风范。

长治这个教师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馆,捐赠文物3200多件

孙介先先生。

采访孙老比较轻松,一是孙老健谈,好多准备好的问题你不用问,他自己就主动说了,而且很详细,尤其是细节部分都能说清;二是孙老说话幽默风趣,不拽文,没有多少专业名词,倒是俏皮话用了不少,让你听得忍俊不禁。比如说到身外之物的处置,孙老说:“过去老人都说了,这些东西临死以前都要弄清楚,留着都是累赘。猪八戒削耳朵,又清爽又凉快。”说完,自己先嘿嘿嘿地笑起来。

长治这个教师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馆,捐赠文物3200多件

坐拥书城,自得其乐。

有趣的还有孙老的年龄。孙老说:“我是八零后。”“怎么个八零后法?”孙老解释:“我今年80多了,可不就是八零后嘛。”记者换了个问法求证孙老,问孙老属什么的?孙老打岔说:“甭管属什么,几年前我是80岁,几年后,我还是80岁。”

记者问:“为什么要花钱费力收藏文物呢?”孙老答:“好多学生也问过这个问题。好多人一辈子什么也不买,可最后也没见省下多少钱。过去有句老话,瞎子不点灯,没见省下油。一天省二两油,一年要省多少,一辈子又要省多少?还不得一缸一缸的?你见着了?买文物花的钱,对我来说又不伤筋又不动骨,文物收藏图的是个乐。求仁得仁,你追求什么就得到什么。”

长治这个教师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馆,捐赠文物3200多件

长治学院博物馆一角。

家学渊源,慧眼识宝

长治学院博物馆是15年前在孙老捐赠的3200多件文物的基础上建立的,这些文物全部都是关于长治地区的历史文化实物。除了明清时期的一些瓷器外,大部分都是出土文物。诸如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商周时期的陶鬲陶豆以及青铜器、汉代的彩绘陶、唐代的三彩器等等。

孙老是如何将这些极具研究价值的文物收藏到手的呢?答案让人匪夷所思——竟然大都是捡破烂捡来的。

长治这个教师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馆,捐赠文物3200多件

孙老捡的破烂如今成了宝贝。

孙老介绍说,他1983年受聘来到长治师范教授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等美术理论课程。当时正值长治市区修路,拆迁、挖沟现场一片火热,经常有废弃的房屋柱础、挖出的坛坛罐罐被当成垃圾填了坑。这些东西一般人不知道价值,可孙老知道,他就想着捡回来拿到课堂上作教学标本。于是,每逢休息日,他或单独一人,或带着学生,骑着车到市区各个建筑工地溜达,经常能捡回来一堆有用的明器、陶片、石刀、石镰等文物。

长治这个教师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馆,捐赠文物3200多件

陶制炊具。

那时候,由于他经常捡这些“破烂”,人们也不认识他,工地工人见他再来,就说,那个捡破烂的老头又来了。孙老回忆说,刚开始,他在工人们筛出来的石块、土块堆里找,经常有收获。第二次再去,工人们就已经把它们找出来归堆好了,得给工人们发几支烟才能拿走。再后来就是一整盒烟、一整条烟,最后就直接要钱了。就是靠着这些套近乎的手段,这些别人眼里的破烂才最后变成孙老眼中的宝贝。

除了执着,捡破烂还需要眼力。这就不得不说到孙老的家世了。

孙老祖籍山西,明朝经历大槐树移民迁至山东济宁。当时山东除孔、孟、颜、曾四大名门望族之外,最有名的就是孙氏家族。有清一代,孙氏家族在当时的北方士族中罕有其匹,家门彰显于世,家中历代收藏的文物古董、珍贵图书数量众多。

孙介先就出生在这样的科举世家、书香门第,从小就浸淫在传统文化里。家学渊源深厚,求学阶段又有名家指点,造就了孙介先辨识文物的慧眼,而他也乐于在收藏中收获艺术美学以及历史文化的乐趣。比如有一次,他看到有菜民在磕打菜根上的泥土,泥土中掉出一个空心陶土尖。他一眼就认出这是陶鬲一个腿的尖角啊。于是他不动声色地和菜民聊天,问出了对方收菜的地方是在郊区的某个地方。随后,他就骑车过去碰运气。果然,在那里他发现了一片商周时期古人生活的遗址,还收集到一个完整的陶鬲。

欧阳修曾说:“物常聚于所好。”孙老爱好收藏,而且是专捡别人眼里不值钱的破砖烂瓦,就连院里六七岁的小朋友都知道了。一次单位翻盖厨房,挖了一米多深的地基沟。天正好下起了小雨,工人们就停工了。他躺在床上正看书呢,邻居李老师家六七岁的小孩子跑进来对他说:“孙爷爷、孙爷爷,那边沟里头有两块大石头,上面都有字呢。”于是他起身去查看。可了不得,那是重修三圣庵石碑,上面刻有抗倭英雄任环的事。大略是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任环任职苏州府同知,上任前他给当地的人说三圣庵山墙坏了,并主动联系人捐钱修缮的事。孙老赶紧联系市博物馆,最后将石碑运走,妥善保管。

长治这个教师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馆,捐赠文物3200多件

数量众多的墓志铭及其拓片。

不为物累,美美与共

30多年孜孜不倦地收藏文物,孙老积攒的藏品越来越多,家里实在放不下了,就租房子放。这期间,孙老也搬了有10次家,每次搬家,这大大小小一箱一箱的宝贝就跟着受折腾。2013年,听闻长治学院要筹建博物馆,孙老觉得这是他所收藏的文物的最好归宿。于是,在民盟长治市委的协调下,双方一拍即合,3200多件藏品最后得其所归,得到最完善的保护和传承。孙老的义举也为长治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长治这个教师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馆,捐赠文物3200多件

尚未开封展出的众多藏品文物。

正如前文所说,孙老搞收藏图的是个乐。为了这个乐趣,在常人看来是受罪的事,孙老却乐在其中,不觉其苦和累。他摩挲着胳膊说,快60岁时,他还骑着自行车跑几十公里,到长子县石哲镇岳阳村周边的砖窑去踅摸文物。当天去当天回,当时是大夏天,跑回来胳膊都晒蜕皮了,可是他一点也不觉着苦和累。用孙老的原话就是“各美其美,我喜欢这个,哪里会觉着苦和累呢?”

收藏不为所苦,捐赠则是不为物累。孙老介绍说,历经战乱时,家里世代相传的名人字画古董瓷器都被侵华日军劫掠走,抢了有好几卡车。日本兵连体量较大的家具都不放过,拿刺刀在家具上砍,看是不是贵重木料,拿不走就毁坏。再之后,又经历破“四旧”运动,侥幸逃脱日本人之手的所剩无几的名人字画等古董文物又被查抄一空。谈及往事,孙老感慨良多。他摇摇头说:“都是累赘,留着无用。”

长治这个教师太牛了,一人捐建一座博物馆,捐赠文物3200多件

长治学院历史系学生参加讲解员培训。

关于捐赠出去的3200多件藏品,孙老希望学校方面能够在藏品的展示、陈列说明上用心做好,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他也希望年轻学子们能够鉴古知今,更好地认识过去,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到现在为止,80岁的孙介先老人还保持着每周去城隍庙古玩城淘宝的爱好。孙老说:“收藏图的就是个经手的乐趣,是个精神寄托,曾经我眼即我有。我赏玩过这些东西,不在意是否拥有。捐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谁看谁美,达到美美与共的目的不是更好吗?”

文物的价值在于其历史、文化、艺术以及美学等诸多方面,各美其美就是要尊重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文化,懂得欣赏它的美。美美与共则是把古人创造的美好事物拿出来让大家共同欣赏。所有美好的事物凑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

孙介先老人的境界,让人仰望。


喜欢胡哥文章的请加关注,看更多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