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看武平民主岭下马灯,品别样杨门虎将传奇

看武平民主岭下马灯,品别样杨门虎将传奇

客家马灯舞主要流行于闽西、粤东、赣南一带。多在春节期间与花灯、龙灯一起表演。民主岭下村马灯舞于2018年2月被公布认定为武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很多人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陌生,其实偷偷告你,小编也是现在才了解的呢,真是迫不及待地想分享给大家~

历史渊源

看武平民主岭下马灯,品别样杨门虎将传奇

民主岭下村舞马灯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时期(1190-1279年间),北方中原一带民众因生活所迫,很多人举家南迁,其中有户姓钟的人家来到武平县民主乡岭下村。在其大刀阔斧开荒造田,建房居住动工时,无缘无故竟“得罪”在石岩洞居住的巫妖。在巫妖无事生非,危害百姓时,有一匹杨家将军的宝驹拯救了大众,大家为了感谢宝驹的救命之恩,便组织人员学习杨家将保家卫国的忠心,用舞马灯来寄托对先贤的怀念,定于每年农历十月十三为祭祀日,春节期间同样以舞马灯来庆贺和祈福。舞马灯就成为民主乡岭下村的祖传习俗。

看武平民主岭下马灯,品别样杨门虎将传奇

后来,在当地专家和民间艺人的指导下,与本县武东乡炉坑村流行的马灯《四季调》结合起来,并附加了舞狮节目,获得了更好的表演效果,多次获乡、县、市(地区)地方文艺节目汇演的优秀节目称誉。

基本内容

舞马灯共需18人左右:道具纸马六匹,由六名少男少女骑乘;打锣鼓四人;打鼓一人(指挥);打乳钟锣一人;打小叶锣一人;打大钹一人。表演时,分男女两队:一队有一人手执令旗;一人扮“杨宗宝手拿马鞭”,一人手拿船灯;一人扮“杨六郎”手握长矛,一人手提鱼灯;一人扮“穆桂英”手拿马鞭。另一队一人扮“杨令公”手拿大刀,一人手拿船灯;一人扮“杨令婆”手拿马锏,一人手提鱼灯;一人扮“孟良”手握斧头,一人手拿盏大灯为头;一人拿盏稍小的灯为尾。其余几个人做预备队员。

看武平民主岭下马灯,品别样杨门虎将传奇

表演形式:听鼓音指挥,唱《十二月古人歌》。开始时走圆圈,唱到“二月古人”时分队。接唱“三月古人”时慢慢串花,唱至“十二月古人”时快速串花(叫跑马斩妖)。最后二队同时蹉旗,马腾翅起后,往二边走成圆形时结束。

主要特征

看武平民主岭下马灯,品别样杨门虎将传奇

岭下村与炉坑村舞马灯技艺融合后,舞马灯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拜马”(礼节表演程式,俗称“旺四围”),二是歌唱《十二月古人》词曲和四季调(中原传入的曲调),三是边歌边舞客家《十二月古人》和《四季调》歌曲。北曲《四季调》受客家情歌小调影响,北调南(客)化,形成北韵南(客)味交融独特景观。此外,表演者舞姿,由慢步串花抒情,到迅速串花斩妖结束,有张有弛,有歌有舞,格调清新,成为武平县民主乡境内岭下村与武东镇炉坑村东西两地舞马灯的独特风格。

重要价值

看武平民主岭下马灯,品别样杨门虎将传奇

由于马灯舞姿优美,格调高雅,超凡脱俗却气氛热烈,又以民族英雄代表为主要表演对象,对树立正面形像,歌颂英雄,鞭挞邪恶,教化群众等方面有积极意义。岭下人用马灯舞的表演形式,一方面教育自己的子孙记住自己的祖先在中原,另一方面通过马灯舞这一文娱活动的形式,教化民众,忠于国家,和睦乡亲,加深情谊,延续血缘文化。此外,龙狮是武表演,马灯是文表演,喻示文有武,文武双全,龙飞凤舞,马到成功,飞黄腾达。在老百姓心目中,迎接马灯和狮灯,会给他们村庄或家庭带来兴旺发达。

续存状况

看武平民主岭下马灯,品别样杨门虎将传奇

马灯舞队和狮灯表演由于历史的原因也曾一度衰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破“四旧”和批判“才子佳人”风潮的冲击,岭下村的马灯舞和狮灯表演曾一度停息,直至现在只有在农历十月十三日祭祀日时才有些活动,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有些复兴动向,但都是“旧壶装新酒”,丢掉了许多传统艺术。

现在的年轻人也很少知道舞马灯的传统内容和传统舞法,前景令人堪忧。而舞狮队的人员需要有一定的武术功底,现已后继乏人,濒临失传。 目前舞马灯技艺由民众集体传承,现主要骨干有:岭下村文化协管员蓝甫锋和钟培钦、钟玉照、钟叮勇等同志。

看武平民主岭下马灯,品别样杨门虎将传奇

看武平民主岭下马灯,品别样杨门虎将传奇

岭下马灯舞虽然目前后继乏人,前景堪忧,但随着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等系列活动的开展,加之政府和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小编相信不管是岭下马灯舞还是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将会拥有光明而美好的未来。

图:刘耀文、李艺爽、黄梅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