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宋代抵抗北方民族入侵,為何沒有大規模用騎兵?牽出宋代最大遺憾

我們知道,無論北宋還是南宋,均受制於北方強大的異族侵擾。崇尚“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的宋朝,軍備廢弛,幾乎沒有國防,形同魚肉。北方民族馬上生存,一旦騎兵南下,宋朝步兵豈是對手?有童鞋不明白,遼和西夏有騎兵,大宋難道不可以組織鐵甲雄風的騎兵隊伍與之分庭抗禮嗎?

大宋也想,但是沒有好馬。

宋代抵抗北方民族入侵,為何沒有大規模用騎兵?牽出宋代最大遺憾

契丹騎兵
在那個年代,馬匹是戰爭中最強大的戰鬥平臺,誰掌握了寶馬良駒誰就佔據了先機。騎兵需要的馬匹在當時中國只有兩個地方出產,一個是東北地區,另一個是西北地區。恰巧分別被遼和西夏佔了,大宋只能眼睜睜的流口水。王安石變法之時,曾想扭轉這一劣勢,計劃在內地養馬,但成本極高,幾乎一匹馬的飼養費用抵上養活二十幾個成年人。所以想了一個辦法,將良種馬匹分配到百姓家,朝廷發放飼養補貼,要求農戶平日好生飼養,以備戰時只需。如果養死,按價賠償。

但朝廷忽略了一個重要問題,農民們養馬有補貼很開心,農忙時還可以做牲口,但受環境制約,不是所有地方都適合養馬,病亡情況十之有四。官府讓這些一床破棉被,也要保身家的農民賠錢,簡直要了親命,叫苦不迭。童鞋們想想,依靠這樣的蹩腳政策養出的馬如何能抵抗在北方曠野草地喝著礦泉水長大的寶馬呢?

所以,大宋的騎兵隊伍始終是軟肋。除了戰鬥資源薄弱,地理劣勢也是宋代國防羸弱的重要原因,可謂宋代最大遺憾。沒辦法,先天不足。

宋代抵抗北方民族入侵,為何沒有大規模用騎兵?牽出宋代最大遺憾北宋定國都於開封,本身屬於一馬平川的平原,華北亦是無險可守。遼、西夏或者金的騎兵只要過了雁門關,幾天之內便可以一路殺到黃河岸邊在城下叫囂了。所以,宋代國防北線定在雁門關,能不打就不打,以防禦為主。

宋代抵抗北方民族入侵,為何沒有大規模用騎兵?牽出宋代最大遺憾儘管受辱簽下澶淵之盟等不平等條約,邊境不再需要大規模駐軍,但餓極的北方的豺狼虎豹怎麼會耐得住寂寞,嗜血的舌頭經常伸出來覓食。幾方摩擦不斷,邊境百姓永遠都是待宰的羔羊。所以,國防之道,僅僅靠防禦是防不住的。宋吸取唐藩鎮割據滅亡教訓,為避免戍邊將領擁兵自重,經常一批批調防,將與兵之間缺少磨合,戰鬥力下降。百姓接受募兵,只是為了吃飽飯,並不是為國盡忠。為了國防還要好好養著軍隊,冗兵之患甚重,每年的財政收入大半都充作軍費,國家負擔很重,但也沒效果。

不打仗的兵練不出肌肉,窮兵黷武固不可取,但宋代皇帝如果像漢武帝那樣,主動出擊匈奴等北方民族,不再被動防禦而以戰爭立國,文弱的宋代也許還能國祚綿長。

等到靖康之恥和崖山跳海時,再後悔本應該做的事情沒做,晚八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