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雍正王朝》中面对老八逼宫,为何只有王文昭和张廷玉敢站出来说话?

嘌送o8fi4010



第214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

因为王文昭和张廷玉,从个人角度来说,雍正待他们不薄啊,所以要说话!从利益角度来看,在新科考试中,雍正亲自为王文昭掌灯,这种待遇可是独一无二的,而张廷玉在雍正登基以后,也是一直备受重用,明眼人都知道他是支持雍正新政的,也就是说在大家眼里,这两个人是雍正阵营的,他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雍正完蛋了,他们也要跟着完蛋,所以不出来帮忙是不行的。

而且注意张廷玉是在隆科多出来以后,才说话的,这是一个关键原因。

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八王议政之中,替雍正说话的只有新科状元王文昭和军机大臣张廷玉,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仔细看看八王议政,也就是几个王爷外加隆科多这个皇亲国戚在说话,一般大臣还真插不上嘴。

主要说话的也就是雍正、老八、老九、老十、简亲王勒布、东亲王永信,还有后来赶到的老十三。

毕竟这种政变,谁说话意味着你要站队了,所以一般大臣还真的不敢说话。只是静静地的看着大人物之间的斗争,也轮不到他们来说话。


但雍正这边就显得势单力薄了,一开始他是一个人面对老八、老九、老十、简亲王勒布、东亲王永信,还有皇亲国戚隆科多的连番攻击,不得不说雍正说话的水平其实也挺高的。

雍正面对如此危局,说话的也就是王文昭和张廷玉,而且既不是王爷,更不是隆科多这种皇亲国戚,其实就大有深意了。

首先这两个人是必须得要站出来说话的,因为他们已经被雍正绑到同一个战车之上了。

先说说王文昭,在新科殿试之时,王文昭因为身体弱,先是晕倒,又是写到最后一个。雍正是怎么做的呢,是先让太监李德全给晕倒的王文昭一杯茶水,叫醒了他。又在天黑下来,只剩下王文昭一人时,亲自为王文昭掌灯,这种待遇,可是罕见的。

从私人感情来说,雍正对于王文昭的知遇之恩可谓是恩重如山,王文昭自然需要替雍正说话了。从利益角度来看,王文昭代表了雍正拉拢的科举考试中出现的新生势力,雍正亲自为他执灯,在大家眼里他是铁定的雍正阵营之人,他更应该出来说话,不然雍正这颗大树真的倒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而张廷玉呢,私人感情来说,雍正继位以后,马上恢复了他和马齐的职务,并且一直重用他,倚为心腹,他当然要替雍正说话了。从利益角度来说,张廷玉身为康熙朝的老臣,是雍正登基以后,拉拢传统势力的一个代表,使张廷玉支持新政,跟雍正绑的死死的,他是个人精,自然知道雍正要真的倒了,自己肯定要被清算,所以当然没有坐以待毙。


而且张廷玉出来说话的时间点,是隆科多明显倒向老八阵营以后,也是很耐人寻味。

张廷玉在隆科多之后出来说话,其实已经是没有退路了,之前他与雍正绑在一起,是他要站出来说话的重要因素,但毕竟是两朝元老,有名的清官,雍正真倒了,他最多也就是罢官还乡。可是隆科多的出现,意味着他要是不说话,会没命的。

因为张廷玉与隆科多是死敌。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还要牵扯到康熙。

在康熙驾崩前夕,为雍正顺利继位其实做了不少铺垫,其中之一就是使九门提督隆科多支持雍正,为此康熙是煞费苦心,先让张廷玉宣布了一道赐死隆科多的圣旨,又宣读了一道晋升隆科多为上书房大臣和领侍卫内大臣的圣旨。

赐死隆科多的圣旨康熙交给了张廷玉,意思以后隆科多真的和老八他们勾结在一起,张廷玉可以利用这道圣旨赐死隆科多。所以张廷玉掌握了隆科多的一个把柄,当然前提是隆科多做了勾结老八的事情,两个人可以说就此有了深深的隔阂。

ps:关于这道圣旨,及其之后隆科多为什么参加八王议政,宋安之在之前有具体分析,有想看的的可以私信,宋安之来发链接。


在八王议政之中,隆科多一出现倒向了老八阵营,就意味着张廷玉与隆科多不再是隔阂关系,而是不死不休的关系了。张廷玉此时再不出来说话,真等老八政变成功大局已定,隆科多找个借口就可以杀死他了,所以他自然要站出来替雍正说话,雍正不倒,自己的安全也得到了保证了。

可能会有人疑问了,为什么张廷玉不当场宣读康熙的圣旨,赐死隆科多呢。首先圣旨内容是隆科多与老八有勾结的前提之下,问题是两个人先不说肯定不承认有勾结,就是隆科多一出场就打着不能让雍正违背太祖皇帝不得自相残杀的誓言,打着为雍正好的名义,张廷玉颇有一些师出无名的无奈。而且当时隆科多带领兵马来逼宫,惹急了隆科多,狗急了跳墙将自己杀了,也是得不偿失,所以张廷玉选择了稳妥办法,那就是替雍正说话,使雍正不倒台,也就保证了自己的安全了。

而且其实能在官场上混下去,都是人精儿,像王文昭和张廷玉的表现也很好,尤其是王文昭表现的很惊艳。

大家可以看看,在朝会上老八可谓是步步为营,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发难,而是先让旗主王爷东亲王永信出头,当雍正说起雍正成绩时,永新站出来一直质疑新政,质疑雍正用的李卫和田文镜,而永信说话也很有技巧,比如说起田文镜的时候,说田文镜专一跟康熙先帝爷选拨的官员作对,给田文镜扣上了一顶不尊重先帝的大帽子。


雍正自然明白这是要逼宫的节奏,所以直接说道这是谁教你说的。雍正这么一说,不管明白不明白的恐怕都明白了,这是一次有预谋的逼宫,永信后面有人支持的,至于是谁,当然是老八了。

王文昭想必也明白永信背后是老八,但他不可能等老八跳出来,自己再跟老八对着干,还不如先说永信,所以这时候王文昭出来说话了。

只见王文昭出来说道“皇上臣有本要奏”。

雍正一惊,直接说道“你也要攻击田文镜”?

王文昭说话很有意思说道“臣对田文镜,对新法是有些看法,但臣现在说的不是这个”。这是向大家表示我其实也反对新政的,话没有说死,给自己留下很大余地。

王文昭继续说道“东亲王永信为什么一开口就干预朝廷的政务呢,这是明目张胆的越旨,东亲王虽然是世袭王爷,但也是臣子,一上来就连续向皇上逼问,毫无人臣之礼。圣人有成法,在朝廷有礼制,请东亲王即刻向皇上谢罪”。

王文昭的这个水平很高,他虽然替雍正说话,但先表明自己不支持新政,又以礼制为由,说到永信不尊敬雍正。这样一来,既支持了雍正,又不给大家落下一个支持新政的印象,又只是以礼制向旗主王爷发难,而不是向老八他们发难,即使雍正最后倒了,自己也不至于被清算到底,自己还获得了护主尊君的好名声。


王文昭这般攻击东亲王永信,老九终于坐不住了,所以骂起了王文昭,说道“王文昭你要挟权乱政吗,皇上都说了今儿个言者无罪,你凭什么指手划脚啊,还叫几位王爷不说话,你好大的口气啊,你算什么东西啊你,充其量不过是我们满人的一条狗啊,几篇臭文章侥幸得了个状元,你他妈就敢这副嘴脸”?

老九说话也有意思,并没有显露出来自己要逼宫的意思,而是以王文昭为汉人没资格说亲王的理由,来骂王文昭。

由此可见当时的满汉矛盾,剧中对于这种刻画也是很到位。只见张廷玉这个汉人大臣听到了,脸上也是一阵不自然。

王文昭说道“九爷士可杀不可辱”。

老九像是泼妇骂街一般,说道“我骂你了,狗狗狗,满人的一条狗”。

王文昭这时候就尴尬了,但本来就没有想得罪死老八一方既得利益集团的王文昭,加上身体本就弱,此时抓住机会,气的晕倒在地,就此离场,还是很聪明的,可见能在当时官场混下来的,没一个简单的,都是人精。

从老九骂王文昭的话也可以侧面反应出汉人大臣的不容易,张廷玉身为汉人大臣能一直爬到那么高的位置,说明是一个高手,会察言观色,能摸透皇上的心思,更知道进退。所以宋安之认为,隆科多不出来,张廷玉说不定还在犹豫之中,因为他是汉人大臣,并不想卷入这种层次的政治斗争中。但隆科多出来以后,他却不得不卷入了。


张廷玉出现的时机也很深思熟虑,如果说隆科多出现意味着张廷玉必须要站出来的,那么张廷玉选择的时机点也很对,那就是在这群人逼宫到了高潮,非要雍正恢复八王议政的时候,张廷玉出来了,这就叫做雪中送炭效果。

果然当张廷玉说道“皇上臣有话要说”,雍正当时是感动的一塌糊涂。张廷玉一上来先给了老九他们一个下马威,说道“九爷十爷今天是朝会,你们刚才说了那么多,我是先帝的老臣,两朝的宰相,这下面就有我许多的门生故吏,你们该不会把我也当成满人的狗,不让我说话吧”?

先说了说自己的身份和势力,使老九他们投鼠忌器,使老九和老十只能不说话了。

张廷玉接着问道“刚才各位旗主王爷,说到了八旗议政,请问什么叫八旗议政”?

东亲王永信说道“这还用问吗,八旗议政就是当年太祖爷封的八个铁帽子王共同商议政务,因此也叫八王议政”!

老八这方马上符合着说道“对,是呀就是这么回事”。

张廷玉这时候以渊博的知识打败了他们,充分说明,好好学习多多看书,还是很有用的。只见张廷玉说道“不对”。


张廷玉之后洋洋洒洒说了一顿八旗议政的历史,总之就是你们要求恢复的八旗议政祖制,历史上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别在这里扭曲事实了哈。

中间张廷玉还问道老八这方的简亲王,问道“简亲王爷是不是这样呢”?

简亲王老脸一红,尴尬的说道“差不多吧”。

张廷玉接着说道“其实八王议政并非祖制,而且还害怕引起他人的篡权夺位之心,所以世祖章皇带当时一揽上三旗之权,归于天子,圣祖仁皇帝又将旗营汉军营,统编入兵部由国家统一提调,都是这个原因”。

张廷玉又问道老八“您是参加过编纂八旗通志的,该不会不知道吧,如果八旗各方为政定会同室操戈祸起萧墙,不但无今日之大治,诸王旗主王爷岂能安会盛京,今日重提所谓八王议政不但不合时宜,而且定会扰乱国家政局,断不可行”。

老八被说的无语,气急败坏的说道“你说完了吗”。

张廷玉借着给老九和老十的下马威,还有使老八哑口无言的当口,说道“没有说完”,然后继续说起来。


说道“今天是朝会,皇上己有明旨议的是新政,可是几位旗主王爷却节外生枝,提出所谓八王议政,因此我才不得不就此话题,说说清楚。刚才八爷九爷和各位旗主王爷一齐指斥新政攻击皇上,这才是我今天一定要说的”。

意思是你们要说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好我张廷玉就陪你们玩玩,用渊博的学识打败你们,让你们哑口无言。然后我再说重点,就是不同意你们攻击新政攻击皇上。

张廷玉接着说道“我张延玉,追随圣祖康熙皇帝凡二十年,圣祖的心思我最清楚,他老人家直到殡天,念念不忘耿耿于怀的就是整顿更治改革弊政啊。康熙四十六年黄河发大水,泽国千里灾民百万,朝廷却拿不出钱来赈灾济民,全靠当今的皇上和十三爷,到江南募捐筹款,才度过了那次难关,先帝也曾对我说过,再不整顿吏治这个国家就危在旦夕了,因此才有了后来的追比国库欠款,先帝数次下决心要平叛乱,都因国库空虚而无法用兵,先帝经常食不甘味夜不安席”。

意思是追随先帝这么多年,我最有发言权了,康熙晚年真的是吏治腐败,国家是真的危在旦夕啊!而且还说了说雍正当年下江南赈灾的功绩,拍了个马屁。


张廷玉又说道“因为九子夺嫡,先帝实在是没有精力,完成这番大业了。先帝也曾经对我们说过,看来这件事情也只有寄希望于后人了”。意思是因为九子夺嫡,所以康熙并没有精力刷新吏治,只能将希望放在下一代了。

张廷玉又问道马齐“马中堂您说是不是这样啊”。意思是我叫同是先帝老臣的马齐给我作证。

马齐眼睛一亮,马上说道“张中堂所言句句是实”。

张廷玉接着说了说雍正实施新政以来的种种好处,并且问道老八“您是总理王大臣,人称贤王更应当以贤为怀,这些眼前发生的事您不会不知道吧,别人反对新政,八爷您是最最不应该反对新政的”。意思是以事实说话,这么多好处你看不到吗,你被人称之为贤王,怎么就不干贤王应该做的事情呢。

老八一时无语,只能换个角度刁难张廷玉,说道“你是怕恢复了八王议政的祖制,而失去了你军机要臣的职位吧”?

张廷玉再次反压老八一头,说道“咱俩同时弃官不做归隐山林如何,恕臣再说一句直言,只怕我张廷玉舍得走,八爷您舍不得走哇”。意思是有种我们同时弃官不做,恐怕你不敢吧。


老八彻底被击败,都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气氛一度很尴尬。

老十这时候只能又以满汉之别来救场,说道“反了反了全反了,汉臣有这样对亲王说话的吗”。

但老八一方的理亏,随着张廷玉这番话,已经是一锤定音了。一时之间,老八一方师出无名,也是没了气势,张廷玉也为雍正争取了不少时间,不一会,老十三勤王而来,老八彻底失败。

通过以上剧情,可见雍正王朝里面没有一个简单之辈,都是人精儿。有时候这些人看似平常的表现,其实是自己权衡利弊之下的打算,每一步都大有深意,简直跟战场一般,将古代官场还原的淋漓尽致,还真是使人百看不厌,欲罢不能。

现在大家看明白了吧?

我是宋安之,主打历史文章和分析经典电视剧中隐藏的人生道理。故事在笔下,我们都在路上,茫茫人海中你我这么有缘分,正好让你看到我的文章,那么还请继续这种缘分,点个赞关注一下吧!

第214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宋安之


《雍正王朝》的电视剧确实好看,情节十分的紧凑和精彩,每看一次,又有新一次的收获,那在八旗王议政这个情节里,为什么只有王文昭和张廷玉出来呢?我们首先来看看为什么是这两个人。

王文昭是雍正恩科考试的状元,什么叫恩科考试呢?一般来说,科举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但是碰到像新皇帝登基,就会加考一次,那么这次恩科考试的都被视为天子门生,就会受到重用,像探花的刘墨林也受到了重用。

这个其实在前面的科考,雍正为王文昭掌灯就埋下了伏笔,所谓士为知已者而死,所以在那种情况,王文昭就会挺身而出。

张廷玉,是《雍正王朝》里面极其重要的人物,很多人认为邬思道是最厉害的,但其实如果仔细分析的话,张廷玉才是最厉害的,要比邬思道厉害,邬思道只是在猜测康熙的想法,而张廷玉完全就明白康熙的想法。

比如,在刑部案件中,八阿哥从黄国兴套出的那个奏折,就被张廷玉给直接烧了,康熙也说我明白你的苦心,还有在举荐新太子的时候,张廷玉也很明白康熙还是希望大家举荐太子的,所以就单独上了举荐太子的奏折。

张廷玉这个时候出来,一方面确实是因为公心还有对雍正帝的忠诚,另外一方面,他看到十三爷借病没到,就知道八爷他们只是空欢喜一场,最后会由十三爷出来扭转局面。

另外,张廷玉出来解释一下没有所谓的八旗王议政,这样就在道义上面站住了脚,那几个八旗王爷就开始打退堂鼓了。

那我们再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只有他们两个人出来说话,其他人都不出来。原因也很简单,他们反对雍正推行的新政。

比如田文镜试行的官绅一体当差就得罪了读书人,才导致后面的罢考,最后被李绂联合众大臣弹劾田文镜,雍正气得要斩为首的几个人,虽然李绂在弘历的帮助下获得了赦免,但是也得罪了众大臣,因为他们都是科举出身的。

另外李卫试行的摊丁入亩,同样也得罪了很多地方和官绅,另外雍正想让八旗子弟去耕种,也得罪了很多旗人,所以雍正推行的新政得罪了太多人,再加上八阿哥是八贤王,本来威望就很高,很多大臣都没想到继位的会是雍正,也不希望是。


历史简单说


王文昭,雍正初年的状元,雍正曾经亲自为他掌灯答题,天子门生。

雍正的即位是满清悬案之一,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皇子脱颖而出,出乎所有人的意外。在《雍正王朝》里,胤禛是以孤臣自居的,虽然整个情节最终偏向的是胤禛,但是实际情况远比电视剧更为复杂。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雍正即位元年的政治局势很不稳定,尤其是八爷党遍布朝野,暗藏杀机,而孤臣雍正即位的势力稍显单薄,虽然重要岗位上有人,但是也就年羹尧,隆科多那么金贵的几个而已。

所以,雍正必须培养自己的嫡系班子,来托起自己未来的统治,培植统治力量,这就是雍正进行开科取士的终极原因。

王文昭就是这样走进雍正的嫡系班子的,他是天子门生第一届,可谓“黄埔一期”,所以,雍正自然很重视。而王文昭,作为一枚汉族学员,能中的状元,除了感谢科举制度之外,更有感谢雍正皇帝的格外青睐。

中国人最懂礼仪廉耻了,如果王文昭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就算他侥幸中个状元,只怕也会为人所不齿。

像逼宫这样关乎生死的政治斗争,一般的官员们,大多只有作壁上观的份儿。这是一般行政官员左右不了的事情,搞得不好站错了队,就可能掉脑袋。身为朝廷官员的王文昭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可他为什么就敢身先士卒呢?难道仅仅是报雍正掌灯之恩?

程朱理学之朱熹说: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信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加上后来的王阳明等,将儒学和程朱理学推上了一个台阶。这是什么意思?

这意思是说,自宋朝到明清,中国的士大夫读书人受到程朱理学和儒学思想影响力越来越深化,越来越大。明朝有“文死谏,武死战”的说法,这些都成为士大夫读书人的为人做官标准,尤其是那些死读书的学子们。

在电视剧中,王文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学子,他没有刘墨林的灵动,也没有尹继善的豁达,他就是一个受儒学风气侵入严重的迂腐子。

但是他也很聪明,在逼宫的现场,他表明的立场让人冷俊不禁。他表达了对新政也有看法的意见,从而缓和了和逼宫队伍的矛盾,同时,将话题转移到东亲王对皇帝有越矩这样的礼制问题上来,这样,又缓和了和雍正皇帝的矛盾,听上去仿佛是干了一件51%拥护皇帝,49%反对逼宫的事儿。

不管怎样,他在夹缝中求生存,表达了这样的立场,以回报雍正皇帝的掌灯之恩,起码是倾向雍正的。因为他维护的恰恰是程朱理学或者王阳明等所谓的“天理”,但并非是雍正新政(因为新政也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所以,不要简单的认为王文昭就是在为雍正说话。索幸的是老九允禟的一番臭骂,让王文昭情何以堪,发起了羊癫疯,才终究逃脱之后的尴尬。我想等雍正皇帝缓过神儿来,不知道会作何考虑。

再说张廷玉。两朝的老臣,雍正的股肱,是康熙皇帝留给雍正的能员干吏。还记得康熙皇帝驾崩前夕吧。他玩起了帝王之术,罢免了张廷玉马齐等重臣的职务,待到雍正继位后再启用,将提携之恩转给雍正,这样的帝王之术自然让张廷玉等对雍正死心塌地,感恩戴德。

这等于告诉张廷玉马齐等,没有雍正,也就没有尔等的今天,所以,你不向雍正靠齐,就没有什么好日子过。张廷玉对于这点的认识,显然是十分清醒的。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张廷玉本人的确是个能员干才,无论是在康熙朝还是在雍正朝,他之所以能得到皇帝的信任,与他本人的才干是不可分离的。遇上逼宫这样的事儿,说实在话臣子最难当,像张廷玉这样的人精儿会作怎样的选择,同样关乎项上人头和家族荣誉。

如果大家还记得张廷玉手中还有一份关于隆科多的圣旨,是康熙皇帝留下来牵制隆科多的,就是如果隆科多与八爷党勾结乱政,就即刻捉拿问罪。张廷玉当时是否攒着那份圣旨不得而知,但是他似乎是在等待隆科多的举动,因为隆科多的倒向至关重要。

一旦隆科多背叛了,就只有十三爷可以翻盘了。当明确隆科多已经叛变后,张廷玉知道,就算是有那份圣旨在手,也无济于事了。到这个时候,也只有寄希望于十三爷,尽力拖延时间,死马当活马医了。而纵观全朝上下,在你看我我看你的情况下,也只有他这个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人才有分量一搏了。

而就在逼宫的前几日,张廷玉已经敏锐的感知风雨欲来,当时他还提醒了雍正,但是雍正只是平淡的回应了。

张廷玉可提醒的是旗主王爷调兵入京的事儿呢?

皇帝居然这么平淡,他是傻瓜了吗?威胁你屁股下的宝座呢?兵啊,调兵啊!张廷玉只是没有这么明说。

干了两朝宰相的张廷玉自然不会这么明说,因为他太了解皇帝们的城府了。像这样凶险的事,皇帝却以如此平淡的态度对待,只能说明一件事,皇帝心里已经有谱了。

这可能是张廷玉敢于直抒胸臆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和王文昭其实一样,作为汉族的读书人出身,同样受到儒学、程朱理学已经阳明心说等影响,忠心事主是天理所在,他身为上书房首席大臣,军机大臣,有职责有理由在君父为难之际挺身而出,忠心护主。这就跟演武打片一样,刺客要刺杀皇帝,你一个臣子就必须替他挡剑。

第三个原因,当然是张廷玉要报答雍正的启用之恩了,这就不赘述了吧。

雍正皇帝也的确很悲哀,到了这个份儿,只有两个汉族子弟表现出了这样的气节,满朝的皇亲国戚和满族大臣作壁上观,明哲保身,不知道他作何感想?


青灯问史



首先,正史中是没有老八胤禩通过八王议政来逼宫雍正这一情节的。这是影视剧对历史的一次艺术加工,凸显宫廷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其次,老八胤禩一直有“八贤王”的称号,在朝中大臣中威望很高。是老四胤禛继承帝位的最有力的竞争者。即使在雍正继承帝位后也不甘心退出。一直谋求打击雍正,以达到权利替还的目的。整个政治斗争一直存在于整个雍正王朝中。
回到电视剧中的《雍正王朝》八王议政这一情节中。当时说话的也就是雍正、老八、老九、老十、简亲王勒布、东亲王永信、还有后来的老十三。毕竟这种政变时谁说话就意味着你要站队了。所以大多数大臣只能观望。但为什么不是王爷,也不是皇亲国戚的王文昭和张廷玉敢于替雍正说话呢?

这两个人必须得站出来替雍正说话。因为他两已经被雍正绑在一个战车上了。先说王文昭。雍正帝对他有“掌灯”的恩遇。并且王文昭代表了雍正帝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新生势利。如果雍正帝到了。他们也没有好下场。再说张廷玉。私人感情讲,雍正帝继位后,马上恢复了他职位。并且一直重用他,倚为心腹。他当然要替雍正说话。从利益角度讲。张廷玉一直支持新政,自然知道雍正倒台,自己肯定要被清算。所以只能替雍正说话。


以史证今


《雍正王朝》中,老八逼宫这一段精彩绝伦,张廷玉和王文昭的表现尤为出色。他们之所以能挺身而出是利益使然,而其他人保持沉默自然也是同样的原因。

张廷玉是两朝重臣,他的利益早已经与雍正捆绑在一起,如果八王逼宫逼宫成功,真正地施行了“八王议政”,张廷玉不仅会失去权力,说不定还会遭到清洗,这个时候他必须毅然决然地站出来表明态度。而王文昭的挺身而出,除了报答雍正的知遇之恩(殿试时,雍正曾为他掌灯)外,更多的是有些投机心理。

当然,其他人保持沉默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雍正的改革措施,损害了朝廷中大多数人的利益。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枪口瞄准的正是朝廷中的官员。

在古代中国,知识的传承是少数人的权力,能够读书的除了少数穷苦人家的孩子,大多数都是书香门第的子弟和世家大族的后代,他们既有先辈的提携,又掌握了科举的秘诀,读书当官的几率自然高了很多。即便那些平民出身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之后,他的家族也会成为士绅阶层的成员。

好不容易当了官,家里面的人也跟着混成了士绅,可以享受不当差不纳粮的待遇,结果皇帝要改革,按田亩收税,大家断了财路白忙乎一场,对皇帝岂能没有怨恨。在这种情况下,看到皇帝遭遇逼宫,估计只有内心暗爽了。

更何况,八王爷明确地提出,要恢复“士绅不当差不纳粮”的祖制呢!

其次,八阿哥数十年收买人心的工作可不是白做的。

从康熙年间开始,八阿哥就以贤王著称,他善于收买人心,结党营私,在朝廷大臣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虽然在夺嫡过程中,被康熙看清楚了真面目,从而失去了争夺嫡位的机会,但身边依然聚拢了很多的大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保诺敏、弹劾田文静等事情总略窥一二。

在逼宫这个片段中,保守估计朝堂之上,有一多半的官员都是八阿哥的党羽,他们没有对雍正群起而攻之,就已经算克制了!

说起来也是雍正的悲哀之处,即便是挺身而出的王文昭,也并非是认同他改革措施的人,只是看着八爷党和关外的王爷们围攻皇帝,感觉他们没有人臣的样子,才出头的!他心里,其实也是不认同雍正的改革措施的!

皇帝当到这个程度,其实挺悲哀的!


李飞叨


有些事吧,其实不用太过度解读,只需抱着一点同理心就好,比如八爷逼宫这件事。

换作是你,站在朝堂之上,看着八爷九爷十爷三个王爷和四个关外铁帽子亲王与雍正剑拔弩张的架势,你敢公开主动地表明立场吗?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沉默是金,然后静观其变,毕竟无论最后鹿死谁手,法不责众是必然的。更何况那是他们大佬们的家事,我跟着瞎凑什么热闹,还平白丢了饭碗和性命。



而且说白了,雍正和胤禩其实心里都明镜儿似的。你看雍正在朝堂上内心活动,他在那儿算计着:这个是自己人,那个也可以算一个,这些都是忠诚的,这是科举朋党一案中的人,哎呀老十三呐……

人家雍正心里早有了个小九九,想必精明如胤禩,心里也早就有数了。秋后算不算账,找谁算账,都是定好了的,容不得你扑腾,整你你就忍着吧。

那么为什么王文昭和张廷玉就敢公开站出来说话呢?

这个很好解释,因为世道再沉默,总会有人站出来打破沉默嘛,尽管很少,但却是照亮时代前行的一束光。

而且再怎么样,雍正毕竟是一国之君,更何况人家是呕心沥血,做了实事的,混得再惨也不至于仨亲俩热的都没有,大家都选择性无视。



王文昭是雍正元年恩科考试钦点的状元,明眼人都看得出,他资质不高,属于勤能补拙才能出头的那一类。他答题一直答到天黑,本已接近绝望,雍正却在考场上亲自给他掌灯,鼓励他慢工出细活。

奋斗了那么多年,眼看要无功而返,突然却得了这么大的鼓励和恩惠,还是皇恩。今天我们尚且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更何况身处那个皇权至上的年代,你说王文昭他能不粉身碎骨以思报效吗?

而且人家也实诚,承认对新政有意见,但俺就是看不惯你东亲王永信干涉朝廷政务,目无圣上,狂悖至极。虽说最后被九爷噎了回去,犯了癫痫,但他这番话也多少给那些沉默的大多数提了个醒:你们对新政有意见没关系,但不能纵容有人逼宫谋反。

至于张廷玉,他为何站出来?张廷玉是个超级职业的官僚,吃谁的饭就抱谁的碗,而他这辈子就只抱皇帝一个人的碗,凡事也只为国家大局考虑。料想他当时权衡这件事的标准应该是这样:



第一,从效忠皇帝上想,我吃着雍正的饭,现在雍正有难,我要不要帮?

答案:要。

第二,从国家大局上想,胤禩如若主政,全盘推翻新政,对国家会不会更好?

答案:不会。

那怎么办?

答案:那还说啥?不忘初心,干就完了!

个人觉得,事情就是这么简单。


达摩说


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我看了起码有5遍了,每看一遍都对这部电视剧,感悟有深了一层。面对康熙留下了一个烂摊子,雍正皇帝一面大刀阔斧的改革。一面对八爷的掣肘处于两难的境地,深有感慨!雍正一上来就面对这一个千疮百孔的王朝,国库没钱,地方叛乱,吏治腐败中饱私囊,百姓嗷嗷待哺,官商勾结等等。该如何处理,经过几年的治理情况慢慢好转,可是有迎来八爷党的逼宫,在朝堂上大部分人面对逼宫不敢做声,只有王文昭和张廷玉敢站出来替皇上说话,古往今来每朝每代都有直臣,张廷玉是康熙朝的老臣他深知康熙皇帝老年之后厌倦朝政,对千疮百孔的国家以无力回天,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举棋不定。经过多放考核终于选定四阿哥,四爷也没有辜负他父皇对他教诲和期望上台之后殚精竭虑,如履薄冰,不知日月的呕心沥血。将一个快要病死的清王朝慢慢治愈了,张廷玉看在眼里,感慨万千,对于有生之年的他又遇到了一个明主!他心里深深的佩服敬畏雍正皇帝,虽说他官至极品,完全可以沉默,但是他还是站了出替他心中明主说了一番公道话。王文昭是雍正提携起来的,年轻有为,他能站出来替皇上接招,是因为他心中替这位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帝王鸣不平,再者他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对天、地、君、亲、师深信不疑。所以为天下百姓他必须站出来保护君王。



蓝色天空194475094


《雍正王朝》中的八王逼宫是整部剧中最高潮的一部分,而在此过程中雍正皇帝似乎显得十分势单力薄,整个过程只要新晋状元王文昭和老臣张廷玉站出来为雍正说话,这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会出现八王逼宫,主要矛盾主体有哪些?

看待一件事情,表面上不好理解时,我们就要剖析他的本质,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八王逼宫这件事呢?是由于哪些矛盾造成的呢?



一、皇帝雍正与各位王爷之间的矛盾

这个矛盾也可以称作皇位之争的矛盾,是全剧中表面上最大的矛盾,整个故事线都是以这个为主线,最后雍正的胜出,令八爷、八爷党很是不甘心,而八爷发动此次八王逼宫除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更大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自己要胜雍正一回,满足自己的一个心愿。但是为什么说这个矛盾是表面上最大的矛盾呢?因为,这个矛盾虽大,虽明显,但是却也只是个人之间的矛盾,跟另外的阶级矛盾相比,还是相形见绌的。



二、守旧势力与新政势力的矛盾

这个矛盾是导致八王逼宫爆发的直接矛盾,八王逼宫的爆发表面上是八王爷拉拢关外王爷以及隆科多对雍正进行的一次逼宫,实际上是因为雍正的改革触及到了这些人的利益,使他们不得不重新站队,寻找新的出入,阻止雍正的新政。否则关外八王是那么好拉拢的,你说让他造反就造反?隆科多这么精明的投机派,也岂是这么好驾驭的?因此,这是雍正执行新政所拉拢的新政势力与执行新政损害到的守旧势力之间的争斗。



三、满人与汉人的矛盾

很多人问这个矛盾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这个还要从雍正执行的新政与雍正的态度说起。在朝廷官员上,雍正重用汉臣而打击满臣(以重用张廷玉,打击隆科多为主,以及恩科取仕,选拔一些新星汉臣);在百姓生活上,雍正提升汉人百姓的利益,损害满人子弟的利益(这个得从雍正的一些列新政说起,尤其是最后的整顿旗物,直接免除了八旗子弟不用干活,吃皇粮的特权)。说到这里很多人会问,这不是雍正跟满人的矛盾吗,雍正也是最纯粹的满人啊!雍正确实满人,但是他却同时也是皇帝,他看的是整个天下,而不是天下中的一个民族,所以他虽是满人却站在汉人的角度着想。



四、弘历与弘时的矛盾(皇位之争)

很多人都将这个矛盾给直接忽略了,其实这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八王逼宫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隆科多,为何会背叛雍正而去帮助八爷?主要就是因为这个弘时,隆科多是想推到雍正以及准皇帝弘历,而扶持皇子弘时,从而达到自己开国元老,开国功臣的地位。此次八王逼宫的导火索是读书人不考试事件,而雍正派人去处理这件事,派的就是弘历,所以弘历也与八王逼宫的爆发有着间接性的关系。因此,逼宫势力也代表着弘时的势力,而反逼宫的势力则代表着弘历的势力。



八王逼宫时为什么只有王文昭与张廷玉站出来说话?

知道了八王逼宫爆发的这四个主要矛盾,这个事情便很好解释了。

王文昭与张廷玉不仅仅是王文昭与张廷玉,更是两个群体。

一、王文昭

先说说王文昭个人为什么挺深而出,因为雍正对其有知遇之恩,在王文昭考试时由于体力不支,雍正令人为其泡茶,天黑了雍正亲自为其掌灯,这是一个天大的恩情,所以王文昭挺身而出。



在说说王文昭所代表的群体,一是雍正所拉拢的新兴势力,二是皇子弘历的势力,在那一次恩科取仕中,几乎所有人的人才都成为了雍正以及弘历的人,张墨林更是直接的贴身跟随弘历。所以,王文昭并不仅仅是王文昭,而是代表着这个群体。

二、张廷玉

同样,先说说老臣张廷玉个人,可以说张廷玉是皇帝的人,起初张廷玉一心追随乾隆皇帝,在乾隆去世后便一心追随雍正。而雍正也是对其有恩情的,在雍正登基后,立即恢复张廷玉的地位,并重用张廷玉,而除了十三爷,张廷玉就是当时朝廷之中最核心的人物了,所以张廷玉是铁杆雍正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关键时刻必须站出来力挺雍正。



而张廷玉代表着的群体则是汉臣以及支持新政的朝臣,要知道在当时汉臣是很少有发言权的,这种对话也很少能插得上嘴,像王文昭这种地位低一些的汉臣一说话,便直接被九位骂的无法发言,所以只有老臣张廷玉这个代表才有资格发言。

只有王文昭与张廷玉站出来为雍正说话,也代表着雍正的支持势力相对的势单力薄,还能体验出雍正执行新政的不易,也能体现出当时的汉臣地位很低,可谓是一举多得。

以上便是雍正王朝中八王逼宫爆发的主要原因、核心矛盾,以及只有王文昭与张廷玉站出来为雍正说话的原因,雍正王朝这一部剧中,里面的每一处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也没有那一处是没有用的,里面环环相扣,精彩至极,很值得细品。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不喜欢吃白菜


这一段戏很有意思,矛盾冲突非常紧张激烈,充满了戏剧张力,但是却又没有大吵大闹的场面,而是用一种很隐忍的方式表现出来,非常吸引人,这里面各色人物的表现也给观众留下了即为深刻的印象。

面对八王一派的逼宫,满朝文武都如同木雕泥塑一般,除了王文昭和张廷玉,竟然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说话!为什么?

第一,八王一派是突然发难,群臣毫无准备

伴君如伴虎,朝堂之上的大臣,每一件事都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一句话说不对就有可能掉脑袋。所以,面对八王一派的突然发难,很多大臣直接就懵了,在搞不清状况的情况下,本能反应当然是保持沉默。这样不管谁对谁错,最后哪方获胜,自己都没有大的罪过。

逼宫的八王一派准备即为充分,实力太过强大。不少大臣选择明哲保身。

老八,素有八贤王的歪名,在朝中有很多的党羽,有的在明面上,有的在暗地里,势力很大。这次逼宫,和四位旗主王爷联合了起来。他们是各旗的旗主,有兵有粮,属于实力派。

这些人联合起来一起逼宫,哪个大臣敢得罪他们?

汉族的大臣不用说了,本来清朝就是满人的天下。哪有汉人说话的份,即使说了也没人听。还不如不说。

满人的大臣这会也不敢说,因为逼宫的都是各旗的旗主,是他们的主子。奴才怎么敢教训主子?

所以,八王一派逼宫雍正,属于“神仙打架”,朝中的大臣在他们面前只不过是无足轻重的小鬼儿,谁敢多嘴!

那么,王文昭和张廷玉为什么敢说话?

王文昭是当朝的状元,穷酸腐儒。一来,是满脑子“忠君报效、纲常伦理”的想法,看到八王一派咄咄逼人、围攻自己的君主。他虽然内心也害怕,但毕竟年轻气盛,出于义愤说了几句公道话。这是可以理解的。儒家虽然有很多奸邪之徒,也有不少书呆子,更有铁骨铮铮的硬汉子。我看这王文昭既是书呆子、又是硬汉子。

张廷玉的情况又完全不同。

他是康熙年间的进士、两朝的老臣,位高权重、颇有威望。八王一派也不得不忌惮三分。所以他敢说。

张廷玉在雍正即位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命运早就和雍正绑在了一起。雍正完蛋,他也跟着完蛋。所以他不得不说。


上将嗳福斯


《雍正王朝》中,胤禩逼宫事件是全剧最高潮的部分。这次逼宫,是胤禩带领八爷党蓄谋已久对新政不满的一次集中发泄,是八爷党联合隆科多、弘时、关外铁帽子王向雍正的一次摊牌,几乎无限接近成功。

在朝会上雍正发话,大家可以对新政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关外的铁帽子王首先发难,攻击新政,并要求恢复八王议政。朝会的气氛和风向顿时变得严肃紧张起来,八爷党趁机火上浇油。胤禩搬出圣祖爷康熙,否定新政。整个朝堂上,雍正孤立无援,没有人帮他说话。就在众多官员鸦雀无声的时候,只有王文昭与张廷玉站了起来,力挺雍正。

第一,八爷党人多势众,已经策反隆科多,控制了宫廷。朝会上的力量对比,八爷党已经明显压倒雍正。人大多数趋利避害的社会性动物,满清官员更是见风使舵,一看雍正势单力薄,都不愿意为其铤而走险,担心八爷成功后被清算。

第二,满朝官员大多都是康熙时期的既得利益者,属于保守派,是旧秩序的守护者。对于雍正强力推行的新政,他们在态度上抵制,在执行上打折,内心深处是不支持的。雍正的新政,是全新的利益分配方案,代表着普通人民的利益,但是侵犯朝中官员的利益。在新政的推行过程中,雍正甚至得罪了整个清流党。八爷的政治理念与纲领,是废除新政,按康熙时期的方针办事,受到官员的普遍拥护。

第三,王文昭是雍正的天子门生,雍正对其有知遇之恩。在考场上,雍正甚至亲自为其掌灯,连西北军报都放在一边。王文昭是个读书人,刚入官场不久,有忠君爱国的抱负,为雍正马首是瞻。

至于张廷玉,是整个朝堂上的支柱,他的立场与态度可以左右形势的走向。他对正的支持,一是出于公事,二是因为他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张廷玉是上书房的首辅,也是军机大臣,是新政的参与者也是新政的得益者。他支持并推进新政。因此而得到雍正的信任,久居高位。作为两朝元老。张廷玉常年浸润在权力中枢,他的眼光、洞察力、政治嗅觉足以判断出与雍正站一起,才有前途。张廷玉只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联手雍正,才能继续在庙堂高位。

八爷党的逼宫,是保守派官僚对新政的抨击,是旧势力的回潮,寓意改革的艰难。雍正的胜出,说明改革代表着历史潮流与方向,新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