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新訓,不打“疲勞戰”

回想起往年的帶新兵經歷,第71集團軍某旅新兵營營長李福海在今年的新訓座談會上,對大家叮囑最多的就是要科學訓練,避免打“疲勞戰”,防止訓練傷。

去年,新兵小王手臂骨折的場景,李福海至今記憶猶新。小王入伍之初體質較弱,多項訓練課目“亮紅燈”,尤其是手榴彈投擲課目,成績與同班戰友相比,差了一大截。擔心自己拖班級後腿,小王主動加大訓練強度,希望通過延長訓練時間來提高訓練成績。這一做法,也得到了新訓班長的默許。

沒想到“疲勞戰”卻起了反作用。由於忽視了身體恢復需要時間,幾天“加班”練下來,小王的手臂腫了一圈,在一次投擲訓練中,又因用力過猛導致右臂骨折,不僅影響了訓練進度,而且在手臂上留下了一道顯眼的手術創口疤痕。為此,他的班長至今心有愧疚。

新訓骨幹是新兵軍旅生涯的第一任老師,訓練中要科學把握訓練強度,不能把兵練傷了。曾獲得新訓建制班比武第一名的班長黃培宇在談及帶新兵經驗時說,剛入營的新兵往往敢拼敢闖,為了提高訓練成績,有時候會盲目蠻幹,不懂得保護自己。新訓骨幹一定要講求科學、循序漸進、因人施訓,要知道“出汗多不代表強度大、時間長不一定效率高”。一旦訓練傷出現,不僅會影響新兵的身心健康,還會降低新訓質量。

去年一些新兵入伍之初,做不了標準的俯臥撐。黃培宇沒有選擇“做不了就撐著”的“疲勞”練法,而是先讓他們從“牆壁俯臥撐”練起,等到能輕鬆做100個時,再開始循序漸進練習傾斜、跪式俯臥撐。一週後,他們中大多數居然能做20個標準俯臥撐。

“新戰士入伍前很少接受長時間、高強度訓練,而且存在著體力、耐力、毅力的種種差異,每個人所能承受的運動量也不一樣,切不可搞‘一刀切’和‘疲勞戰’。”有了去年帶新兵經歷的班長楊勇,今年也主動推翻了以前的訓練理念。去年,為了提高全班訓練成績,他經常利用休息時間組織補差訓練、突擊訓練,班裡有3名新兵因適應不了訓練強度而患上了骨膜炎,即俗稱的“新兵腿”,嚴重時一度讓他們對訓練產生了畏懼心理,有的甚至動了放棄的念頭。

“患‘新兵腿’的幾名戰士,雖然下連後經治療已經痊癒,但我心裡總有‘疙瘩’,因為自己的訓練方法不科學,讓新戰友在軍旅生涯的第一步走得不完美。”得知今年自己又被選中帶新兵後,楊勇就開始研究人體運動學,希望能夠彌補去年的遺憾。

“3000米跑一味靠量突破,膝蓋容易受傷,可以通過間歇變速跑先強化心肺功能。”為了讓今年的新兵遠離訓練傷,李福海帶著新訓骨幹們總結梳理出一套“訓練經”:採用循環訓練法,合理搭配力量、耐力、速度等訓練,避免單一高強度大負荷運動;合理運用輔助訓練,及時糾正錯誤動作;避免考核達標前的突擊訓練,把精力集中到8小時正課訓練上來,飯前飯後不安排大運動量訓練……不僅如此,新訓骨幹還學習了揉捏、按壓、拍打、局部抖動等訓練放鬆技巧,研究起用熱水泡洗、塗抹紅花油按摩穴位等消除疲勞的方法,幫助新戰士健康度過新訓期。

新训,不打“疲劳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