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遊記——西安臥龍寺(15)


遊記——西安臥龍寺(15)


遊記——西安臥龍寺(15)


遊記——西安臥龍寺(15)


遊記——西安臥龍寺(15)


遊記——西安臥龍寺(15)


遊記——西安臥龍寺(15)


遊記——西安臥龍寺(15)

唐朝時,因寺內保存著吳道子在這裡畫的觀音像,又稱“觀音寺"。唐懿宗鹹通年間(860年)和僖宗乾符年間(874年),先後在寺內建立石刻陀羅尼經幢。宋初有高僧惠果入寺住持,終日高臥,時人呼為“臥龍和尚”。宋太宗時(時76—997年)更寺名為“臥龍寺”。

1957年7月31日被西安市人民政府列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避難西安,給臥龍寺帶來新的繁榮。慈禧太后施銀千兩重修殿宇,並建立石牌坊一座,宏大精美。慈禧還親書“慈雲悲曰”、“三乘迭耀”匾額賜寺,併為山門書額

“敕建十方臥龍禪林”。當時西藏、蒙古的喇嘛、王公們千里迢迢送來各類真品、佛像,其中佛像均詔令送臥龍寺供養,所以現在寺內小型怫像甚多。

臥龍寺歷史上以禪宗道場為主,但兼傳播其他宗派的經典、教義,被稱作“各宗並弘道場”。如1922年,妙闊法師在這裡講解《唯識三十八頌》、《楞嚴經》等,1931年太虛法師開講《金剛經》,1932年慈雲法師講《圓覺經》,1942年和1949年後,朗照法師任住侍,歷講《楞嚴經》、《法華經》等。

臥龍寺內碑石林立,文物薈萃。著名碑石有佛足跡碑、唐吳道子畫觀音像碑、明洪武十五年臥龍歷史碑、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頒賜藏經碑、明武宗正德十六年(1521年)重修碑、清咸豐二年(1852年)重興十行規

約碑、同治七年(l868年)臥龍歷史碑、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太后捐銀兩重修碑、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傳戒碑等。

這些石碑,碑文清晰,是研究唐朝及明清時期臥龍寺的重要史料,同時也具有繪畫、書法價值。另有唐鹹通及乾符年間石刻陀羅尼經幢和元朝石碑,字跡模糊不清。

自元至清,臥龍寺多次重修。現在寺內保存下來的元、明、清石碑多通,記述了這段歷史。如明洪武十年(1377年)曾立石碑,現碑仍存大雄寶殿東邊,“碑石顯文如花朵,故人稱開花碑”。明正德

十六年(1521年),重修殿宇。清咸豐二年(l852年),重興為十方叢林,立碑記之。同治七年(l868年),重修殿堂,立“臥龍歷史碑”。

佛足跡碑的佛足刻在《明臥龍禪寺碑》的陰面,碑正面銘文記述著臥龍寺的沿革。碑陰佛足跡碑在雙足大指上均刻蓮花,其餘四指皆刻卍字,足掌刻千幅輪、三鑽、寶瓶、雙魚、寶劍等文,在圖下有銘文曰:“大唐貞觀中,有玄奘法師親往西域求法,親獲瞻禮圖歸,進呈太宗皇帝,奉敕刻石供奉以廣傳焉。

臥龍寺文物薈萃,碑石林立,1957年被公佈為陝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計有:

1. 宋鹹平六年鑄造的銅質幽冥鍾,重3000斤。造型精美,音質洪亮,亦稱無眼鍾。現複製懸於鐘樓。

2. 宋磧砂版大藏經,計1532部,6362卷,刻印極其精美。民國二十四年,由朱子橋、葉恭綽等居士倡議,在上海影印多部,為慎重保護起見,轉歸陝西省圖書館收藏。影印之大藏經,長安興教寺、戶縣草堂寺均有保存。

3. 明洪武二十年丁卯佛足跡碑,原碑已殘,現又複製豎立院中。

4. 唐吳道子畫觀音像石碑,原碑在碑林,現已複製豎立院中。

5.唐乾封三年、鹹通十二年陀羅尼經石幢兩柱,現立於後院。

6. 梵文唵字碑,宋神宗時立,碑雖不存,而《金石萃編》有記載。已抄全文附後作參考。

7.開花碑,明英宗正統十年聖旨敕賜藏經文,由於石料滿布花紋因名開花碑。

8. 明萬曆三十九年寺僧廣梅重修碑。

9. 清道光十年重修臥龍寺碑,此碑是賀萬年、賀萬選二善士發心重修之記。

10.同治七年重修臥龍寺碑。

11.同治十三年建立臥龍寺清規碑。

12.光緒二十七年慈禧太后賜銀千兩重修臥龍寺碑,慈禧太后賜銀御旨碑。

13.民國三十三年臥龍寺傳戒碑。

14. 太極石,寬三尺,高二尺,自然形成的太極圖模型,甚為稀奇。

15. 古錢石,二尺見方的青石,有自然形成的許多古錢的圖樣。

16. 有新請的中華大藏經,日本大正藏,香港印大藏經各一部。

17. 原有的明藏經、貝葉經,藏貢大香爐、藤胎佛像、銅鑄韋馱像均毀不存。

附《金石萃編》所載:唵字碑,石高2.67尺,廣1.44尺。上梵書唵字,下贊七行,每行十字,正書,在咸寧縣臥龍寺。鎮威軍僧顯俊書。

義淨三藏於西天取得此梵書唵字,所在之處一切鬼神見聞者無不驚怖。

2020年3月5日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