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家长给幼儿行为设立“红绿灯”,培养性情温和、乐于合作的孩子

越小的孩子越像个“小野人”

最近,邻居快被她家的小姑娘折磨疯了,事情是这样的:

  • 小姑娘20多个月,正是活泼好动的时候。最近因为疫情一直闷在家里,呆的烦躁了,想要出门玩。
  • 她妈妈懂得一些育儿的知识。很耐心地给小姑娘解释:“外面有很多看不见的小病毒,会让你咳嗽、生病、打针。”还经常想办法转移她的注意力:“我们一起来玩你最喜欢的躲猫猫好不好?”经常和小姑娘共情,表示理解她的想法:“我知道你很想出去玩,但是……”
  • 然而,这种充满爱意的话语和表示尊重的方法依然没有打消小姑娘的念头。因为一直不能出去,小姑娘闹的更凶了。看着她的哭闹,妈妈已经完全放弃了!

育儿书籍中常说:“要哄好闹情绪的孩子,就要先于孩子共情,然后描述孩子心中的感受,再温和地纠正他们。”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为何对付大孩子的交流方法,对小孩子没用了?

幼儿期的孩子可不是大孩子的缩小版。他们的大脑完全比不上大孩子的发育,没有办法安静在那听你说,无法理解你的说法,更不会控制情绪和脾气。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不是你讲的不对,而是你说的孩子还听不懂。

家长给幼儿行为设立“红绿灯”,培养性情温和、乐于合作的孩子

为什么越小的孩子越像个“小野人”

⒈大脑发育的不平衡决定孩子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像一个成熟而稳健的大人那样,可在他们这个年纪是不现实的。

从出生开始,负责本能的下层大脑就很活跃了,而负责思考、情感的上层大脑还要走过漫漫长路。

幼儿时期的孩子思考时,用的多数还是自己的下脑,凭借自己的本能发泄自己情绪,所以,会出现很多恼人的行为。

冷静思考、认真分析、控制情绪等这些行为不是天生的,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培养起来。

⒉语言能力发展不成熟,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还不成熟,不能准确描述自己烦躁的心情,所以只能用自己非语言的交流方式,比如:大喊大叫、跺脚、哭闹、来表示自己的不满。

⒊发脾气是他们可以快速运用的方法

控制脾气需要练习,而发脾气不需要。这一点对于大人来说也是如此。当“爬虫类”脑占据上风,不假思索的怒火就会喷薄而出。

更何况发起脾气有时候也有用。当孩子一发脾气,立刻可以赢得家长的关注,父母会急忙赶来,这样就可能实现自己的心愿。当心愿的确实现了,孩子会更加运用这种方法。

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孩子的个性不匹配

每个孩子都有独一无二的发展节奏,更有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很多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只要求孩子按照他们的要求来。

例如:一个急性子的妈妈,很有可能会经常吼叫“慢性子”的儿子。然而即便父母和孩子的个性相同,有时候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比如,一个固执的家长和一个固执的孩子。

家长给幼儿行为设立“红绿灯”,培养性情温和、乐于合作的孩子

借助"红绿灯"法培养孩子的好行为

"红绿灯"法来源于《卡普儿童行为手册》一书。在书中指出:

希望孩子继续做下去就亮绿灯(前进);对于困扰你的行为就亮黄灯(提醒);如果是完全无法接受或者危险的行为,就赶紧亮起红灯(马上停止)。

就像交通规则一样: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请等一等。

●巩固绿灯行为,打好人生底色

前苏联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

良好的行为让孩子一生受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大部分精力应该放在孩子的良好行为上,以良好的行为激励孩子的自信,更令孩子能积极面对自己的不良行为。

所谓的绿灯行为包括孩子已经养成的比较好的行为,包括孩子已经改进正要养成的好行为。那么如何巩固孩子的绿灯行为呢?


家长给幼儿行为设立“红绿灯”,培养性情温和、乐于合作的孩子


关注孩子的好行为,并称赞它

对孩子的一言一行表示出浓厚的兴趣,要知道你在孩子心目中就是他的“偶像”,被自己“偶像”关注是多么兴奋的一件事情。

  • 我们可以:静静坐在孩子身边,饶有兴趣的观察他,当他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时,竖起大拇指为他较好。
  • 还可以一边看着孩子,一边描述他的好行为,并称赞。露出惊喜的表情,亲切的抚摸孩子,点头表示认同等等。

②在手上做个记号

儿童发展专家芭芭拉·霍德华建议,在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之后,不妨在他的手上画个记号,作为鼓励。

这一点和幼儿园老师给小朋友贴贴纸是异曲同工,为了得到小贴纸,孩子们都认真的表现。还会比一比谁的贴纸多,适时让孩子再回想一下得到这些贴纸的好行为,就会不停提醒幼儿他们做得多么出色,以达到巩固行为的目的。

③枕边蜜语

对于孩子来说,最甜蜜的莫过于睡前的一段依偎在一起的时光。在这段时间里,父母可以夸夸孩子今天哪些做得比较好的,然后展望孩子明天他还会做哪些好的事情。

比如:今天你整理了小书架,帮了我大忙。我想明天你还会帮妈妈的忙,我真期待呀。

枕边蜜语让孩子觉得自己聪明伶俐,又备受关注。能巩固他的行为,增进亲子关系。

④和别人“闲聊”孩子的优点

可以和朋友,也可以和孩子喜欢的玩具,然后一起闲聊,故意大声说出孩子的优点,好让孩子听到。

因为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更倾向于偶然听到的内容,效果要比直接表扬好很多倍。

  • 隔壁小姑娘的妈妈闲聊过:“孩子大了,摔倒了也没哭,多勇敢!”虽然妈妈是跟我说的,但明显看见小姑娘美滋滋的表情。然后在外面玩的这段时间,小姑娘即便摔跟头了也不哭了。
家长给幼儿行为设立“红绿灯”,培养性情温和、乐于合作的孩子

●改善黄灯行为,向着更好转变

黄灯行为是孩子恼人的行为,和一些时好时坏的行为。

比如,孩子非要买一个玩具,考虑到家里有不少的玩具,你拒绝孩子的请求。孩子出现胡搅蛮缠的行为。但有可能同意不买玩具,但一路哼哼唧唧的。

这时,要充分地理解孩子的心情。

孩子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情,也不能精准的描述。家长需要用简洁的话语重复、回应孩子的心理感受。先认同孩子发脾气背后的原因:挫败感、失望、还是疲惫等。

其次,说话的方式比内容重要。

大部分家长在遇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总倾向喋喋不休。但是当面对一个心烦意乱的孩子时,长篇的说教让他听不懂,也听不进去。与其这样,不如简单的重复,然后给孩子一个拥抱。

当孩子冷静下来,其他的方法就派上用场了。

最后,不提供要求,提供选择

著名作家Dr. Kenneth Ginsburg曾经说过:“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不能帮助他们,但是给他们演示什么是对的却很有用。”

孩子喜欢自己做主,喜欢自己做选择。每天多给孩子一些选择的机会,这样一来当需要还听从指挥时,他也会更加服从。

所以,当孩子要玻璃杯装水时,与其强硬的命令孩子不要用玻璃杯,不如让孩子自己选择是用有超级飞侠的卡通杯,还是有小猪佩奇的卡通杯。

●禁止红灯行为,设立教育的界限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严重犯规的行为会收到红牌的警告,像足球比赛,商店经营等。

而孩子的一些行为,像:做危险的事情,打架、撒谎、等恶劣的行为也需要家长及时作出反应,给予红牌的警告。

①最后的警告

有时候,面对孩子的恶劣行为,不妨先口头警告一下孩子,给孩子一定的思考空间让孩子平静下来。

比如,你的孩子非要在凳子上跳来跳去,这样做很危险。这时,你可以先紧蹙眉头,一边摇头一边说:“别这样!”若是孩子不听,可以变得严肃起来,然后坚定的告诉孩子:“不行”。并配合数到3,留一些时间给孩子想一想他是立刻停止他的动作,还是准备接受下面的惩罚。

一旦孩子停下来,表明孩子原因改正自己的行为,我们又可以用绿灯行为的巩固来奖励孩子。

家长给幼儿行为设立“红绿灯”,培养性情温和、乐于合作的孩子


②去冷静一下

当口头的警告也不能让小家伙停止他的危险动作,这时候带他找个地方冷静一下。

你可以让他自己走回房间,也可以抱他去房间。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一个人呆上一会。直到他不哭闹了为止。

在他安静下来之前,不要和他说话,也不要对他的言行有任何的反应。什么也不问,什么也不说。这样的态度告知孩子:父母不喜欢你的行为,时间长了,孩子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③禁止某些权力和要求

在《如何养育男孩》这本书中作者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小男孩特别喜欢他的棒球帽,就连午睡的时候也要带着她。妈妈的目标就是这个棒球帽。当男孩欺负妹妹或者朝妈妈扔玩具时,妈妈就会摘下他的帽子,男孩就会哀求妈妈把帽子还给他。妈妈则明确表示,你做这样的行为,我就拿走你的帽子。

这么做完全没问题,用这些有效的实际行为向孩子表达做错事的后果和惩罚。当他表现不好,就会失去一些东西和权力。当他表现又好了时候,这些东西会再次回来。

5岁的孩子俨然是个小大人,但是1岁多的孩子这处于一个“混乱”的时期。所以家长需要一个新的视角观察自己的小婴儿,找到养育他们的新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