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 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來自平時的積累

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來自平時的積累

華羅庚有一句名言:“聰明在於學習,天才在於積累。”古今中外善為文者,大都注重積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平時積累,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寫作。要搞好寫作積累,應注意幾個問題。

知道積累什麼

寫作積累的內容很豐富,有思想、情感、材料、技巧、經驗、語言等方面的東西。但在寫作實踐中,最為重要的積累有三種:

寫作材料的積累。這是寫作全程的第一步。沒有材料,觀點就無法形成和闡述,謀篇佈局就無法進行。積累材料的方式因人而異,一般可通過摘錄筆記、摘要筆記、心得筆記、調查筆記和生活手記等方式進行。積累的材料要力求全面,不管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不管是現實的,還是歷史的;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不管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不管是具體的,還是概括的,都應儘量收集。積累的材料越多,寫作時越能得心應手。

寫作技巧的積累。高爾基就認為“必須知道創作技巧”。寫作技巧的積累,是建立在學習、研究、體會、借鑑、繼承和發展他人的基礎上,是由知之甚少到知之漸多的一個過程。魯迅先生在《怎麼寫》一文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寫什麼是一個問題,怎麼寫又是一個問題。”這後者主要就是一個寫作技巧的問題。熟悉各種寫作技巧,有助於寫出好文章。

寫作情感的積累。寫作過程是一個由“物”生“情”,再由“情”生“文”的轉化過程。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如果沒有寫作情感的積累與昇華,寫出來的文章就會寡淡無味。葉聖陶老先生在《作文論》中指出:“思想、情感的具體化完成了的時候,一篇文字實在也就已經完成了,餘下的只是寫下來與寫得適當不適當的問題而己。”寫作是為了表情達意,是一種富含情感的活動,是一件情有獨鍾的事。一個作者如果能用心通過各種體驗去積蓄自己的寫作情感,當情感積累到要流露、要傾吐、要衝動的程度,往往一“發”而成文。

曉得怎麼積累

搞好寫作,要注重積累、勤於積累、善於積累。在進行寫作積累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積累要重在堅持。作家秦牧說:“一個作家應該有三個倉庫:一個直接材料的倉庫,裝從生活中得來的材料;一個間接材料的倉庫,裝從書籍和資料中得來的材料;另一個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語言的倉庫。”一個作者要保證這三個倉庫有充足的“貨源”,就要像燕子壘窩那樣,持之以恆地進行積累。只有堅持不懈且動態更新好自己的寫作庫存,才有可能在寫作時進入那種日久生情、日久生智、熟能生巧的境界。

積累要貴在創新。寫作貴在創新,不少人之所以寫不出能吸引讀者眼球的文章,主要是在寫作上不懂得創新或不會創新。積累別人的東西,也應懂得積累那些有新意、有創意的部分,不能“撿到籃子裡都是菜”。有的作者可能會說,我到哪裡去積累這些有新意的東西?其實,有新意的東西常常與我們“擦腦而過”“擦眼而過”“擦耳而過”。比如,有時大腦中突然出現—個寫作靈感,有時偶爾在報刊中看到—句眼睛為之一亮的新說法,有時聽到一個精神為之一振的新觀點,有時碰到一個很有說服力的新例子,有時感悟到一個很有意義的新理念,有時遇到一個能解決自己疑難問題的好招數……如果一個作者時時處處都能留心和抓住這些問題,何愁自己在寫作積累上成不了“大富翁”?

積累要巧在結合。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有限,只有學會結合自己的本職工作和個人的所長、所愛、所好去定向積累,順著“我想寫”“我在寫”“我能寫”的思路進行分類積累,才是實用、有效的積累。

養成積累的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習慣可以極大地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一個作者若能養成一些好的寫作習慣,將受益終生。好的寫作習慣一般有以下幾種:

邊讀邊積累的習慣。一本好書或一篇好文章,往往總有幾個“亮點”或幾處精華,不可能通篇妙語連珠、處處感人肺腑。如果懂得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養成一種“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及時將書中、文中的各種點睛之筆分門別類收集起來,天長日久就會受益匪淺。正如歷史學家陳垣教授所說:“讀書的時候,要作到腦勤、手勤、筆勤,多想、多翻、多寫,遇見有心得或查找到什麼資料時,就寫下來,多動筆可以免得忘記,時間長了,就可以積累不少東西。”

邊聽邊積累的習慣。這裡的聽,是指聽別人說話、聽別人聊天、聽別人作報告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話雖然說得有點誇張,但也不無道理。一個作者確實要多聽那些有識之士尤其是那些成功人士的言談,因為這些人大多數都是一些見多識廣、經驗豐富、才華橫溢的人,他們常常會有一些充滿個性、靈性和才氣的真知灼見,有時寥寥數語,就會讓你少走許多彎路。如果作者懂得“耳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的道理,養成邊聽邊積累的習慣,往往自己的寫作水平就會隨著“聽”而提高。

邊幹邊積累的習慣。在現實中不難發現這樣一種奇而不怪的現象:不少搞文字工作的能手、高手,不一定是學文科出身。他們之所以能夠寫出漂亮的文章,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自覺養成了一種邊幹邊學習、邊幹邊感悟、邊幹邊積累的習慣。

有的學生為什麼一到考試就考不好?那是平時知識點掌握不夠,不熟,沒有學會舉一反三,沒有學會歸納總結,沒有學會整體把握知識體系,沒有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沒有掌握解題技巧和方法,思想方法不熟,運算不熟,轉化轉換能力不足....

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來自平時的積累
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來自平時的積累
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來自平時的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