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當年爲了印度洋的出海口發動阿富汗戰爭,爲什麼不從伊朗方向進攻?

昨思今明未武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根據教科書的記載,蘇聯為了取得印度洋的出海口,於1979年12月27日大舉入侵阿富汗,掀開了十年阿富汗戰爭的序幕。

不過有意思的是,阿富汗並不是一個印度洋沿海國家,而是一個內陸國。換句話說,即使蘇聯拿下了阿富汗,距離印度洋還是有一段距離的,這段距離就是巴基斯坦。

那麼,既然蘇聯直奔印度出海口而去,為什麼要大舉入侵阿富汗,而不是大舉進攻鄰國加印度洋沿海國家伊朗?難道勃列日涅夫的地理概念如此之差?

很多人說是因為此時的伊朗在1979年2月爆發了“伊朗伊斯蘭革命”,霍梅尼推翻了巴列維的君主立憲制政體,代之以伊斯蘭共和國制度,這使得伊朗和美國的關係迅速惡化。

但是霍梅尼在和美國關係惡化後,提出了“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的中立口號,在驅逐美國勢力的同時,也驅逐了蘇聯勢力,這使得對伊朗革命滿懷期待的蘇聯大失所望。

看樣子蘇聯更有趁伊朗革命出兵干涉的理由,但是蘇聯還是選擇了阿富汗。靜夜史認為,勃列日涅夫之所以這樣選擇,主要有以下考慮。

1、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70年代,美蘇爭霸進入第二階段,在這一階段,美國戰略收縮,而蘇聯則四面擴張,看起來蘇聯已經完全壓制了蘇聯。但是美蘇的碰撞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從未停止過,特別是在阿富汗這樣的小國。

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隨即蘇聯開始支持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使阿富汗嚴重依賴蘇聯,成為蘇聯在西亞地區的馬前卒。雖然阿富汗高層有意擺脫蘇聯控制,但是無能為力。

1978年,人民民主黨推翻阿富汗政府,成立了由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革命委員會主席的新政府。但塔拉基和二號人物阿明關係日益惡化,1979年9月哈菲佐拉·阿明發動政變取代塔拉基,塔拉基隨後被殺。

和塔拉基的親蘇立場不同,阿明是親美派,因此阿富汗開始轉變國家方向。蘇聯隨即派出代表對阿明興師問罪,結果特使被錯殺,阿明有口難辯。12月27日,憤怒的蘇聯高層派出特種部隊,前往阿富汗處決阿明,推翻阿明政權。

阿明死後,蘇聯支持的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上臺,卡爾邁勒推行蘇聯化政策,遭到武裝反抗,隨即卡爾邁勒邀請蘇聯出兵支援,隨即8萬多蘇軍大舉入侵阿富汗。

從阿富汗的搖擺中,蘇聯不僅沒有體會到干涉別國內政的快感。相反,勃列日涅夫非常害怕,怕阿富汗有朝一日再出現一個阿明,讓阿富汗再次成為美國的跳板。

相比於伊朗,阿富汗距離蘇聯的腹心地區更近。如果將蘇聯比做一隻北極熊,那麼中亞地區就是蘇聯的柔軟腹心部。

英國地緣政治學學者麥金德曾說:“誰能掌控高加索地區和中亞,誰就能霸佔整個世界

蘇聯時代,中亞是蘇聯的一部分,當然,也是蘇聯最為薄弱的軟腹部。美國等西方國家做夢都想影響這裡,所以包括扶持代理人影響阿富汗可謂無所不用其極。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認為:與其扶持代理人,不如直接控制來得利索,省得夜長夢多。

為本國的薄弱部尋找緩衝是蘇聯的一貫作風,比如:

1939年9月17日,蘇聯為增加縱深,出兵波蘭東部,奪取了西白羅斯和西烏克蘭地區;

1939年11月,蘇聯藉口列寧格勒靠近蘇芬邊境不夠安全而對芬蘭發動大舉進攻,史稱“蘇芬戰爭”。蘇聯在付出巨大代價後奪取芬蘭卡累利阿地峽;

1941年8月,蘇聯和英國聯合入侵伊朗,驅逐納粹德國勢力。隨即蘇聯在阿塞拜疆人和庫爾德人聚居的地區扶植了“阿塞拜疆民主黨”和“庫爾德斯坦民主黨”兩個傀儡政黨,兩黨在1945年12月先後宣佈成立“人民共和國”,脫離伊朗政府,這也是長久以來伊朗不信任俄國的原因之一。

1945年,斯大林脅迫宋子文簽訂准許外蒙古保持現狀的條約,最後蔣經國簽字。

所以,入侵阿富汗可以說是蘇聯保證領土安全的管用伎倆,只不過在赫魯曉夫時期蘇聯處於下風。而在勃列日涅夫時期佔據主動後,蘇聯又恢復了依靠奪取鄰國土地提高自身安全性的無恥道路。

所以與其說蘇聯出兵阿富汗是在進攻,倒不如說蘇聯在防守!

2、阿富汗比伊朗更加靠近東亞南亞

伊朗是傳統意義上的西亞國家,而阿富汗雖然一度被認為是西亞國家,但是在地理上更接近南亞。

不管是西亞還是南亞,阿富汗都比伊朗更靠東。阿富汗的東邊是誰,地球人都知道!

1958年以後,兩個共產主義大國的關係逐步惡化,到勃列日涅夫時期更是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

1969年,兩國在珍寶島爆發直接的衝突。其後在鐵列克提也爆發了激烈戰鬥,雙方開始了全方面的對抗。

兩國關係惡化後,蘇聯扶持印度挑釁東北鄰國,不過收到了鄰國的迎頭痛擊。

1978年,蘇聯和越南簽訂軍事同盟條約,開始將觸角伸向東南亞地區。

由於兩國關係的惡化,我國在多領域對蘇聯進行了一系列反擊:

1971年,基辛格秘密訪華。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兩國關係開始正常化。

1979年1月,總設計師訪美,兩國建交。

1979年2月,我國出兵教訓東南亞小霸,蘇聯猝不及防。隨後我國和小霸之間進行了長達10年的輪戰,小霸和盟友蘇聯筋疲力竭。

我國發起進攻的時,距離蘇聯入侵阿富汗還有10個月時間,蘇聯雖然在東南亞的戰爭中沒有反應過來,但是蘇聯明白,誰才是對自己最大的威脅。

所以,蘇聯選擇出兵阿富汗。對於蘇聯而言,出兵阿富汗有幾大好處:

一是距離印度洋更近;

二是威脅東部的大國,在東南亞事件中找回面子;

三是和老相好印度一起威脅巴基斯坦;

而這些,是進攻伊朗無法達成的目標!

3、伊朗並不好惹

今天的伊朗,是中東出了名的硬骨頭,即使美國在全世界耀武揚威,在伊朗的地盤,也不敢太過放肆。

歷史上的伊朗曾經建立了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波斯帝國,輝煌一時。雖然在近代殖民化的浪潮中,伊朗一度沒落,但是依靠二戰和二戰後美國的大量援助,伊朗的國家實力迅速膨脹。

在國王巴列維執政期間,伊朗依照美國的藍圖來進行農業與工業改革,例如土地改革、給予婦女選舉權、森林水源收歸國有、工人參加分紅並限制宗教勢力等措施。這一系列的改革使得伊朗在中東地區率先崛起,成為中東國家發展的典範。

不過,隨著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伊朗重新成為什葉派掌權,政教合一的國家,國家發展全面衰退。好在伊朗經過了幾十年的告訴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即使衰退經濟實力也比周邊國家強,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就是這個道理。

因為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伊朗一度保持了強大的軍事力量。1980年,美國扶持伊拉克以40萬大軍入侵伊朗,於伊朗進行了長達8年的兩伊戰爭。伊朗果斷反擊,在戰爭的前兩年就將伊拉克侵佔的國土全部奪回。

即使冷戰後,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挑釁,伊朗也全力反擊,甚至發展核武器,迫使美國坐到談判桌前。

可以說,伊朗作為中東的大國,有“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的資本,而且伊朗比阿富汗體量要大很多,不可能輕易妥協,這是蘇聯不敢輕易對伊朗下手的原因。

再有就是,一直以來,伊朗都是美國的緊密夥伴,雖然爆發了伊斯蘭革命,但是美國還沒有徹底放棄伊朗,所以如果蘇聯從伊朗進兵,就等於是在向美國等西方國家挑釁,這會可能再次引發兩大陣營局部的激烈對抗,這是蘇聯不願意看到的!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首先一點,蘇聯發動阿富汗戰爭是否是為了印度洋的出海口不得而知,畢竟這句話來自我們的歷史教科書,而不是國家檔案,也就是說缺乏嚴謹的驗證。

如果要分析蘇聯為什麼不從伊朗方向進攻,以獲取印度洋的出海口。我想可能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首先,蘇聯在阿富汗經營多年,對阿富汗上層社會以及軍方都有巨大的影響。與之相比,從二戰結束後到1979年之前,伊朗巴列維王朝一直奉行親美政策,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盟友。1979年初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整個國家都陷入革命狂熱,霍梅尼的口號是“既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可以說,蘇聯在伊朗國內一點社會基礎都沒有,對伊朗的軍事實力、佈防情況及特點等都不瞭解。因此,與伊朗相比,如果從阿富汗方向進攻,無疑要容易的多。

其次,與阿富汗相比,無論是1979年還是現在,伊朗無論是領土面積、人口基數還是軍隊實力等,都比阿富汗要強大的多。當時的蘇聯雖然野心膨脹,但估計也忌憚伊朗的實力。如前所述,蘇聯在阿富汗經營多年,對阿富汗軍隊的實力、佈防和特點等一清二楚。可以說,在蘇聯面前,阿富汗的軍事力量可以說就是透明的,毫無威懾力。蘇聯1979年出兵阿富汗後,很快就拿下阿富汗全境,也證明了蘇聯對阿富汗情況的熟悉度。

第三,值得關注的一點是,蘇聯入侵阿富汗的當年,伊朗剛剛發生霍梅尼領導的伊斯蘭革命。此時的伊朗民眾,革命熱情高漲,萬眾一心,既反西方,也不要東方。若此時進攻伊朗,無異於去捅一個馬蜂窩,很可能會陷入戰爭泥潭。


西域都護


想法是好的,戰略發展方向也是對了,就算伊朗和美國關係那麼差,美國都不敢動伊朗。何況蘇聯。如果蘇聯對伊朗的動武。勢必影響整個國際石油供給。就此引發國際金融危機,這個不僅美國無法答應,整個西歐也必將團結一致抵抗蘇聯,這是蘇聯無論如何也無法承受的。

伊朗所地處的中東地區本身就是世界的火藥桶,伊朗又是中東地區第一軍事大國。就地形來看。伊朗高原被四周高大的山脈所環繞:扎格羅斯山脈、厄爾布爾士山脈、科佩特山脈、興都庫什山脈、蘇萊曼山脈、莫克蘭山脈。整個國家易守難攻。

再就是當時伊朗已經和美國鬧翻,伊朗已經有親蘇傾向,如果蘇聯在此時進攻伊朗,難免有乘人之危。落井下石的之感。大國的顏面畢竟還是要的。再就是伊朗當時雖然剛剛政變,但國家政局穩定。人心高漲。內部既然無法動搖,外部就更無法採取非軍事手段推翻伊朗政權了。當時伊朗雖然和美國鬧翻了,但伊朗跟西歐國家,尤其和德國,跟法國等都保持了很好的外交關係。如果蘇聯敢打伊朗,美國勢必捐棄前嫌,承認伊朗宗教政府。而一旦美國,德國大國參與和介入,蘇聯真不敢冒這個戰略危險。

由於歷史上俄國對波斯一直都有野心,相應地伊朗對蘇聯也有深深的戒備和防範之心,如果蘇聯逼迫過甚,伊朗額只有和美國講和,而伊朗和美國一旦媾和,最大的“媒人”就是蘇聯。伊朗當時與美國嚴重對立,這其實就是對蘇聯的最大支持和幫助,蘇聯又不缺石油。只要伊朗在外交戰略上只要偏向於蘇聯。蘇聯就受益不盡了。在伊朗和美國對立期間、蘇聯支持一下伊朗。不僅能獲得大義上的支持。還能換取部分伊斯蘭世界的支持。這即就遠比武力進攻強多了。

再就是,當時無論蘇聯和美國在對外武力侵佔的時候,都是撿軟柿子捏,在你最衰弱的時候給致命一擊。蘇聯打阿富汗。美國打巴拿馬等國莫不如此。這樣既可以練兵,也可以震懾他國,但比較大的國家,就是當時伊朗的三流國家都不敢打。可見美蘇當時也是欺負人啊。

也就是說,當入侵伊朗的益處不如何伊朗交好的益處的時候,蘇聯是不會入侵伊朗的,再說,伊朗強大的軍事力量也讓蘇聯不敢輕舉妄動。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1979年12月28日蘇聯大舉進軍阿富汗。只用了一週的時間就攻陷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這時時任蘇軍總參謀長的阿赫羅梅耶夫元帥力勸時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勃列日涅夫,蘇軍從阿富汗出發進軍巴基斯坦西部奪取卡拉奇等港口。從而為蘇聯獲得印度洋的出海口,並且使西方失去向阿富汗的滲透基地,以此全面控制中亞。但是勃列日涅夫最終並沒有同意。

由於其同伊朗的密切關係,近年來,俄羅斯一直在冒失去西方國家很多投資的風險。因此,儘管目前俄伊關係處於發展最好的階段,但對這種關係的遠景進行準確評估很難。

後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的勃列日涅夫沒有同意阿赫羅梅耶夫元帥的這一建議,要知道當時蘇聯正處於冷戰期間的蘇攻美守階段,錯過了這一寶貴的時機蘇聯就失去了獲得印度洋出海口最後一次機會。僅僅10年之後的1989年2月15日駐阿蘇軍就因為不堪阿富汗的山地游擊戰而撤出了這一帝國墳場。


帥帥帥帥帥咖


首先我們來看看蘇軍入侵阿富汗的時間:

1979年12月27日,蘇聯派遣8萬多人的現代化軍隊,侵入阿富汗,佔領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

再來看看同期伊朗在幹什麼?

1979年,伊朗爆發革命,宗教領袖霍梅尼領導伊朗人推翻了親美的巴列維王朝。

美國不甘失去了中東這一巨大的蛋糕,於是扶植伊拉克薩達姆在邊境挑釁伊朗。

第二年就爆發了長達八年的兩伊戰爭。


伊朗和伊拉克都打成一鍋粥了,你說蘇聯咋通過伊朗來南下到達印度洋呢?

而且比起之前和美國眉來眼去打的火熱的伊朗,阿富汗才是蘇聯自己深耕細作,獨立經營的地盤。

可惜蘇聯大使館自己扶植的傀儡不給力,想設計抓住發對派領導人阿明,反而被阿明識破,提前發動政變,用枕頭悶死了蘇聯傀儡,趕走了蘇聯大使,聲稱要和美國建交。

這樣的情況下,勃列日涅夫叔能忍,嬸嬸不能忍。於是開啟了十年之久的蘇軍入侵阿富汗戰爭。

以史為鑑經常說:讀歷史要會縱向讀,也要會橫向讀。

縱向讀透深歷史,可以瞭解問題發生層次的根源。

橫向讀懂歷史,可以瞭解同期各國環境對某一歷史事件的影響。

蘇聯入侵阿富汗明顯是要橫向讀歷史。與大家共勉。

我是以史為鑑,埋沒的歷史真相、誤解的歷史人物、不為外人所知的關係……我來為您講述,歡迎關注。


以史為鑑


因為進軍路線的便利性是按照交通要道來決定的,蘇聯的進軍是從阿富汗的兩條戰略公路上發起的。

蘇聯的進軍路線需要依靠戰略公路發起。


蘇聯地面部隊越過阿富汗邊境後,沿著東西2條戰略公路向阿富汗境內縱深開進。東部突擊群,第201摩步師由希爾港進入阿富汗境內,經昆都士沿公路到達了巴格蘭,接觸了阿步兵第20師的武裝,爾後一部向東進佔法扎巴德,主力經多希、薩蘭山口,進入喀布爾;第360摩步師由捷爾梅茲出發,進佔馬查裡沙里夫,接觸阿步兵第18師武裝,沿公路經多希、薩蘭山口進入喀布爾,與第201摩步師和先期到達的空降師匯合。西部突擊群,第357、66摩步師越過蘇阿邊境後,分別從北和西兩個方向對赫拉特進攻。

如果離開戰略公路,機械化部隊的推進將會遇到困難。


30日,東部的201摩步師一部沿公路南下,在加茲尼解除阿軍1個師武裝後,繼續向坎大哈進發,第201摩步師一部佔領賈拉拉巴德,控制了開伯爾山口,第360摩步師一部佔領了加德茲。第16摩步師在360摩步師後跟進,達到了馬查裡沙里夫、昆都士、巴格蘭地域,即按計劃留駐原地,控制要點,保障蘇軍後方交通運輸;該師坦克團進佔薩蘭山口,控制隧道。西突擊群第357、66摩步師佔領赫拉特後,以一部兵力向西封鎖阿伊邊境,主力繼續沿公路南下,第66摩步師進佔興丹、法拉,第357摩步師向坎大哈進發,第54摩步師在第357摩步師後跟進,由庫什卡進入到赫拉特以北地域後,即駐守在該地。

在脫離公路的山區,蘇聯需要依靠空降部隊發動作戰。


阿富汗政府軍在沒有進行有組織抵抗的情況下,即被蘇軍擊潰,所以沒有影響到蘇軍進攻速度,蘇軍地面部隊進展極快。在佔領了阿富汗全境後,蘇軍指揮部由貼爾梅茲地區轉移到了喀布爾,前線航空兵指揮所轉移到巴格蘭姆。蘇軍在7天內,在山地地形中,推進了900公里,體現了現代條件下蘇軍高速度、大縱深進攻戰役的特點。


回答者簡介:張浩,亞太智庫研究員,《艦載武器》雜誌評論員,在《兵器》、《艦載武器》等多家軍事期刊發表《現代山地戰怎麼打》、《共和國炮艇小傳》、《奪灘奇兵》等文章30餘篇,在海軍作戰理論和海上作戰武器裝備等領域有獨特見解,著有《預警機、電子戰機》一書,獲得軍迷群體一致好評。


海事先鋒


沒有這個可能的。

我先從古代說起吧。我們有個成語,叫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伐,是攻佔的意思。虢,是春秋時的一個小國。用於軍事上,其意在於先利用甲做跳板,去消滅乙,達到目的後,回過頭來連甲一起消滅,或者藉口向對方借道為名,行消滅對方之實。

這個道理,我們懂,俄羅斯人懂,伊朗人當然也懂,因此,借道這樣的事情,幾乎是不會出現的,即便是友好國家也很難做到。

歐洲也有這樣的例子啊,二戰,德國是先閃擊比利時,繞過了馬基諾防線,以閃電戰擊潰法國。斷然不存在希特勒找比利時首相,說借光借光,讓條道我去打打法蘭西。即便是小國比利時,也不會同意的。

具體到伊朗和俄羅斯之間,更是不可能。

兩國之間的矛盾在19世紀沙皇俄國時期便已開始。1804俄羅斯的版圖已推進至南高加索地區,俄羅斯與波斯爆發了戰爭。戰爭直至1813年,波斯在連連失利的情況下與俄國簽定《古里斯坦和約》才告於結束。波斯承認俄國對已佔土地的主權,其中包括格魯吉亞、達格斯坦等北部領土。波斯在1826與俄進行了第二場戰爭。經過兩年的戰爭再以波斯的失敗而告終,波斯被迫與俄羅斯簽定《土庫曼切條約》被迫割讓亞美尼亞等地。

看到了吧,前蘇聯南部的加盟共和國,好些個曾經是伊朗不可分割的領土的一部分。

二戰時伊朗有意加入軸心國,但英國和俄羅斯出兵,迅速佔領伊朗;戰後,蘇聯先後支持伊朗北部境內的阿塞拜僵和庫爾德人從事分裂活動對抗伊朗中央政府,並直接派兵阻撓伊朗政府軍隊的平叛行動。

蘇軍入侵阿富汗的同一年,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革命者反帝反蘇,當時伊朗的霍梅尼政權提出了“不要西方,也不要東方”的口號。將美國稱為大撒旦、蘇聯稱之為小撒旦。這種歷史積怨和顯示矛盾,決定了伊朗不可能讓蘇聯過境的。

當然,最重要的問題是,即便是過境,阿富汗人的英勇抵抗,依然會讓蘇聯人最終失敗。


王衝


這是一張南亞地圖,阿富汗位於中東和印度次大陸之間,向東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向南穿過巴基斯坦就是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阿拉伯海和印度洋。70年代,中東的石油是控制全球經濟命脈的重要戰略資源,誰控制了印度洋就等於控制了通往波斯灣的重要石油通道。對於冷戰時期的蘇聯和美國來講,阿富汗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題主認為,既然蘇聯是為了奪取南亞出海口,為什麼不從離港口更近的伊朗進攻,而從蘇阿邊境出兵。這個問題並不是太準確,主要有幾種原因:

一、蘇聯出兵阿富汗首要目的是控制阿富汗,進而扼制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並非急著要奪取出海口。很多人認為,蘇聯進攻阿富汗是為了奪取南亞的出海口,實際上這種想法過於樂觀。南亞的出海口對當時的蘇聯來講並非是第一需要,因為從蘇聯邊境越過阿富汗,不僅路途遙遠,而且都是茫茫的沙漠戈壁,交通十分不便利。目前我國從新疆到瓜達爾港走中巴經濟走廊尚有一千多公里,從當時的蘇阿邊境到巴基斯坦或伊朗的港口就更遠了。從經濟角度講,蘇聯奪取該地的港口當時並沒有很大的意義,最多隻是作為軍港體現軍事存在。

二、從軍事角度來講,直接從蘇聯邊境出兵,比在伊朗大動干戈更能出其不意,達到出奇兵的效果。阿富汗的北方是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與阿富汗接壤,西邊是親蘇聯的伊朗。蘇聯想要出兵阿富汗,從自已國家直接出兵,各方面都十分有利。雖然伊朗是親蘇國家,但要從伊朗出兵阿富汗,蘇聯首先要進行大規模的戰略空運,把主要兵力先送至伊朗。當時正是美蘇爭霸時期,蘇軍的一舉一動都引起美國的高度關注,如果從伊朗邊境發起攻擊,還沒打之前就把蘇軍的戰略戰術意圖全暴露了。

三、伊朗當時的國內形勢也不利於蘇聯從該國進攻阿富汗。1979年2月,伊朗宗教領袖霍梅尼發動政變,什葉派穆斯林上臺執政,標誌著伊朗伊斯蘭革命獲得成功。伊朗的目標是在中東地區建立政教合一政權,恢復古波斯帝國的榮光,所以它的下一步革命目標瞄準了什葉派穆斯林佔多數的伊拉克。伊朗的意圖與伊拉克稱霸中東的想法起了嚴重衝突,傾向蘇聯的伊朗和美國支持的伊拉克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在這種情況下,蘇聯顯然不願意把自已陷進去,而影響了它全球稱霸的戰略,所以說蘇聯當時絕無可能借道伊朗進攻阿富汗的想法。

鑑於上述情況,蘇軍最終決定從蘇阿邊境出兵。1979年12月24~26日,蘇軍出動大型運輸機280架次,將5000多名裝備精良的士兵投放到阿富汗首都喀布爾,迅速佔領阿富汗首都主要陣地,並打死了親美的阿富汗總統阿明,將B.卡爾邁勒扶持上臺。

隨後,蘇聯8萬大軍兵分三路,大舉進攻阿富汗,一路上基本沒有遇到像樣的抵抗,一週內,蘇軍控制了阿富汗的主要城市和交通要道,把戰線推到了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伊朗的邊境。

從戰術上來講,蘇聯入侵阿富汗,在出兵地點和時機上是正確的,蘇聯強大的立體戰能力得到了運用,特別是第一階段佔領阿富汗首都的“斬首行動”,動作流暢,行動迅速,體現了當時一流強國的綜合戰力。

然而,在接下來的10年裡,在處處高原戈壁的阿富汗,蘇軍卻陷入了欲罷不能的境地,它真正的噩夢才剛剛開始。


華哥雜談


阿富汗剛獨立時,和巴基斯坦有領土糾紛,而巴基斯坦和美國友好,蘇聯厭惡巴基斯坦,於是蘇聯就把阿富汗拉入了自己勢力範圍,對抗巴基斯坦。

蘇聯在阿富汗投入了大量精力、金錢,已經扶持了一個親蘇聯的政府,但後來因為一系列原因,比如蘇聯想嚴格控制阿富汗的經濟、軍隊、警察、情報機構等,阿富汗和蘇聯反目,蘇聯的所有投入都白費了,蘇聯不能接受,於是入侵阿富汗。

而伊朗在1979年之前,是美國盟友,蘇聯打不得。1979年之後,伊朗爆發了伊斯蘭革命,推翻了巴列維王朝,和美國鬧翻了,還衝進了美國駐伊朗大使館,綁架了美國人。這樣和美國做對的伊朗,蘇聯是希望越多越好,所以不會入侵伊朗。

也就是阿富汗對於蘇聯是已經煮熟的鴨子飛了,不能接受,要搶回來;伊朗從來都不屬於自己,而且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蘇聯也要保留伊朗對付美國。


上丞工作室


蘇聯為了印度洋的出海口發動阿富汗戰爭,這種說法實屬想多了。

事實上,蘇聯的擴張已經到了極限。已經超出了蘇聯軍事力量能夠負擔的範圍。

多餘的領土不能帶來經濟效益,反而是負擔。

印度洋的出海口?看起來很美好,有沒有考慮過漫長的陸上交通線。無論是從伊朗還是從阿富汗。都是經過的漫長的多山地區甚至沒有鐵路。

這運輸成本老高了,而且運輸能力有限!

所謂出海口,就不是運輸能力大,運輸成本低嗎?

這樣一來出海口還有什麼意義?

除非把統治中心搬到伊朗來。經濟中心也轉移過來!

這樣,印度洋的出海口才具有現實意義。

俄國之所以高度的重視波羅地海的出海口與黑海的出海口,是因為這兩個出海口都是在他們統治中心的經濟中心的,意義無比巨大!

蘇聯捲入阿富汗戰爭是無意識的失誤!他們對衛星國的控制過於的嚴厲!對衛星國內部政治鬥爭介入太深。

在阿富汗內部的政治鬥爭中,押錯了寶。支持了阿富汗統治者阿明的敵對勢力。

阿明很不滿意!對蘇聯有離心傾向!

並且打死了蘇聯的將軍。這是蘇聯的代表是國使!

這讓雙方失去了轉換的餘地。蘇聯很沒面子!

勃列日涅夫勃然大怒!要讓阿明明白什麼叫做共產主義懲戒!

於是入侵阿富汗!

但是不久勳章控,就見馬克思去了!蘇聯的國內政治陷入混亂。阿富汗的事情,沒人管。政治進程陷入混亂!

游擊隊蜂擁而起!

你怎麼

溫暖海洋的出海口,這絕對是過度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