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王宗岳:《太极拳论》及释义

《太极拳论》王宗岳

王宗岳:《太极拳论》及释义

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应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所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及释义

译文

太极,是由无极衍生的,是阴阳的本源。运动时,阴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换,彼此消长,姿态分明。静默时,阴阳二者相互制约,取向平衡。动作不可过份,也不可不足,应顺随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运动。对手以强力攻击时,我不以强力相抗,而以柔韧的劲力顺势引入化解,这种方法叫作走。我以顺随对手来力的方式贴靠住对方,使其来力落空,这种方法叫作粘。对手动作快来,我就快速接应;对手动作慢来,我就顺应缓慢而相随。对抗机势虽然瞬息万变,其着势也多种多样,但应对的理法是一致的,不变的。劲力的规律蕴藏在着势之中,只有熟练地掌握每一着势,才能逐渐领悟到劲力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而达到应运自如出神入化的至高境界。如不经历长期的刻苦练习而达到着势纯熟的程度,是不能通然开窍而明白这里面的道理的。

王宗岳:《太极拳论》及释义颈部放松,头部端正。腹部松驰,内气下沉于丹田。运动时身体的重心要稳定,力求平衡。身体的虚实转换须层次分明,富有节奏并要迅速和隐蔽。对手在我左侧攻击时,应将身体的重心移到右侧,左侧呈虚的姿态;对手在我右侧攻击时,应将身体的重心移到左侧,右侧呈虚的姿态。以高位姿态攻击或防守时,应将身体的重心提升到最高位;以低位姿态攻击或防守时,应将身体的重心俯降到最低位,总之不给对手留有超过我之高位或低位的机会和条件。

王宗岳:《太极拳论》及释义向对手进击,应以连续性攻击为最好,不给对手还手和喘息的机会;而退守时,决不恋战,退得越快越好,不留给对手连续攻击的可能。进击程度的把握,应依据机势变化而定,如不利于我继续进击时,哪怕多加一只羽毛的长度都将为过。而退守之快就连苍蝇瞬息着落的机会都不应有。我的着势和意图是隐蔽的,对手无法知道,而对手的情况我却了如指掌。凡在对抗中常胜不败者,大都是应用了这些计谋和手段。

王宗岳:《太极拳论》及释义拳术有很多门派,着势也各有区别,但不外乎都是以力量和速度作为制人取胜的前提和条件的。力量大优势于力量小,动作慢不及动作快,这些只是人体自然条件的本能作用,与劲力的规律及使用是没有关系的。比如“四两拨千斤”是以小胜大的例子,这显然不是靠所谓力大取胜的。再看年迈的老人能够抵御众人的情形,依靠单纯的快又怎能做得到呢?身体站立要象秤杆(称东西时)那样匀衡平稳,身体运动起来要象车轮那样圆活自如。身体的重心偏沉于一侧便于机动灵活;身体的重心落实于双脚即为双重,灵活受限,反应迟滞。每见到那些下了多年苦功而不能化解来力的人,大都是一开始就被对手牵制住,从而丧失了主动和灵活,原因就是没有真正认识虚实转换的原理以及双重之病所带来的危害。

王宗岳:《太极拳论》及释义要想避免双重的毛病,就要懂得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粘是为了化走来力,而化走来力则须由粘来完成,所以“粘即是走,走即是粘”。这是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变化。只有懂得阴阳之间这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及变化,才能懂得劲力的原理和规律。而后在劲力规律的指导下,拳术就会越练越精;再加以思考和总结,劲力的使用就会逐步达到随心应手、运用自如的程度了。

王宗岳:《太极拳论》及释义太极拳以“以静制动”、“后发制人”为主旨,即以“以柔克刚”、“借力打人”、“后发先至”为其行拳准则。这是“舍己从人”之策。但有很多人以我为主,拼力抢先,硬打硬进,虽然这些同是技击之术,但这种“舍近求远”与“舍己从人”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学习太极拳的人对这个问题不能不认真地思考和辨明。这就是关于太极拳原理的论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