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小米雖提交IPO申請文件,但千億背後仍有三大歷史問題沒有答案

小米雖提交IPO申請文件,但千億背後仍有三大歷史問題沒有答案

“小米上市”對於外界而言,沒有驚喜沒有意外。但是對於小米來說,恐怕是今年最重要的一件事了。

今天,關於小米正式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請文件,獲得了中信里昂、高盛與摩根士丹利的聯合保薦,有望成為港交所“同股不同權”第一股,這條消息引發了業界的熱議。

雖然具體上市的時間,並沒有得到小米的確認。但是從各種消息來看,小米掛牌上市也就在6月底至7月這段時間了。

小米利用“同股不同權”打頭陣,預計集資至少100億美元(785億港元),成為今年集資最大新股。在香港上市後,會考慮以CDR(中國預託證券)在內地上市。

從2010年4月1日到2018年5月1日,共向超過5500名員工(董事和高管除外)授出但未行權股份2.22億股,行權價為0-3.44美元,歸屬期為1至10年。而根據小米今天在香港提交的招股書,5500員工分得500億股權,人均近1000萬,上市半年後解禁。

疑問一

虧損如何解讀?

對於小米上市,一直有個未解之謎:小米的鉅額負債究竟是怎麼回事?

據招股書披露,小米2015年至2017年收入分別為668.11億元、684.34.億元和1146.2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67.5%;經營利潤為13.73億元、37.85億元和122.1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222.7%。

不過,招股書有兩項數據值得注意:第一、2015年至2017年,小米集團分別產生虧損人民幣76億元、利潤人民幣491.6百萬元及虧損人民幣439億元;

第二、截止2017年12月31日,由於就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產生大額公允價值虧損,小米集團有淨負債人民幣1272億元及累積虧損人民幣1290億元。

首先,我們得弄清楚一點。扣除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公允價值變動和向員工發放股份等因素,小米2015年小米淨虧損3.0億元、2016年淨利潤19.0億元,2017年淨利潤53.6億元。

實際上,“優先股公允價值虧損”並非真的虧損,在小米正式上市後,此前所產生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將會轉換成普通股,由債券轉為股權,因此不會發生任何公允價值虧損。

針對小米招股書中出現負債、虧損等關鍵數據,和港股實行的國際會計準則有很大的關係,即部分負債(計入“虧損”)來自於“可轉換優先股”的發行。

互聯網公司通常會有多輪融資發行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比如美圖。2016年美圖上市時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其超過60億的鉅額虧損一度引來廣泛關注和質疑。其實其中一大部分虧損數字是優先股公允價值提升帶來。

在國際會計準則下,這種優先股會體現為‘對股東的負債’,其公允價值的上升會記錄於公司賬面的虧損。但實際上,公司並未沒有這樣的虧損發生,對公司實際運營也沒有影響,這筆所謂的‘負債’數字在上市那一刻就會消失。”

小米在招股說明書中也解釋道,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於合併資產負債表指定為負債,而公允價值增加於合併損益表確認為公允價值虧損。由於所有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將於後轉換成普通股,因此不會產生任何公允價值虧損。

也就是說,隨著小米公司的不斷增值,優先股也不斷增值,而這些增值的部分,在財務裡面就記為了虧損。2017年的虧損是由於港交所對於優先股權益的計算規則所致,並非實際虧損。

疑問二

最掙錢和最值錢業務會否影響估值?

既然小米事實上並沒有虧損,那它又是靠什麼掙錢的呢?

小米2015年至2017年總收入分別為668.11億元、684.34.億元和1146.25億元,2017年同比增長67.5%。

從15年到17年,小米海外收入猛增,分別是40.5億元、91.5億元、320.8億元。截至今年3月,小米手機用戶每天使用時間約4.5小時,MIUI月活用戶超過1.9億。不管是用戶規模、活躍度和使用時長等指標均達到國際一流互聯網公司水平。

數據顯示,智能手機佔總收入比在2015年達80.4%、2016年達71.3%、2017年達70.3%。另外,因毛利率較高,互聯網服務已成為小米盈利的重要來源,但互聯網服務部分佔總收入比仍然比較低。

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佔總收入比分別達到4.9%、9.6%、8.6%,該部分收入主要來自於廣告服務及互聯網增值服務(主要包括遊戲)。

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收入分別為32.4億元、65.4億元、98.9億元,年複合增長率74.7%。2015年、2016年、2017年,小米互聯網服務毛利率分別為64.2%、64.4%、60.2%。

也就是說,

小米最掙錢的業務是智能手機業務,最值錢的業務是互聯網服務。

從互聯網服務超過60%的毛利率看,顯然這一塊業務非常值得期待。然而,小米目前手機產品佔營收70%以上,是主要收入來源。雖然雷軍稱小米的硬件淨利潤率永不超過5%,但是互聯網服務的客源也主要來自小米的硬件產品。

互聯網服務如雷軍所期待,成為小米估值的爆點。但智能手機業務的毛利不高,又是主要收入來源,又為市場所擔憂。

疑問三

“同股不同權”構架,雷軍表決權比例超過50%

從去年營收業績來看,小米應該是不缺錢的。急忙上市對於股東分紅和權利有所影響也是外界所關注的。

當前,小米的四位自然人股東分別是小米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聯合創始人、總裁林斌,聯合創始人、品牌戰略官黎萬強,聯合創始人、副總裁、生態鏈負責人劉德和聯合創始人、副總裁、MIUI 負責人洪峰。董事會主要成員為雷軍、林斌、黎萬強、許達來、劉芹。

具體數據上,雷軍持有31.4124%的股份、林斌持有13.3286%、黎萬強持3.2375%、黃江吉(已離職)持3.2375%、洪鋒持3.2207%、許達來持2.9312%、劉德持1.5494%、周光平持1.4317%(已離職)、王川(小米電視掌舵人)持1.1149%、晨興集團持股17.1931%,其他投資者持有21.3430%。

股權結構上,執行董事、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雷軍持股比例為31.4%,如計入總股本ESOP員工持股計劃的期權池,則雷軍的持股比例為28%。通過雙重股權架構,雷軍的表決權比例超過50%,為小米集團控股股東。

按照港交所新政,小米董事長雷軍和小米總裁林斌擁有“超級投票權”的A類股票,相比普通股,投票權最高可達一股10票。而其他人持有的為B類股,每份可以投1票。對於保留事項,均按一股一票計算。

這就是所謂的“同股不同權”也叫AB股。不過,作為高投票權股票一般流通性較差,一旦流通出售,即從A類股轉為B類股。也就是說,通過雙重股權架構,雷軍的表決權比例超過50%,為小米集團控股股東。

如雷軍所說:“除了小米,還沒有任何一家手機公司,銷量下滑之後能夠成功逆轉。”小米的確成功從一家手機公司變成一家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

儘管這樣,千億收入的背後仍然存在很多歷史遺留問題,小米的征途確是星辰大海,現在剛剛才走出第一步。小米能否改變幾億人的生活,成為全球幾十億人生活的一部分,也令人充滿好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