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正白旗在清朝的八旗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

眼镜超人


这个就得讲到女真人八旗制度了,这个八旗制度是由努尔哈赤在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建立的,最开始只有四旗,也就是黄,白,红,蓝四旗,在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增加了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所以总共是八旗。

那么每一旗的组织机构是怎么样呢,一旗也叫固山,开始的时候,一固山下有五甲喇,一甲喇下有五牛录,一牛录下有三百人,也就是说一甲喇有一千五百人,一旗有7500人,那么八旗就有六万人。

我们再来解释一下前面说的一些名词,比如固山,固山是满语,意思是说旗帜,八旗其实就是八固山,甲喇的意思是队,牛录的意思是箭,因为女真人是游猎民族,所以就用箭来代表人。

牛录的首领叫牛录额真,其中额真的意思是主,后来叫佐领,甲喇的首领叫甲喇额真,后来叫参领,固山的首领叫固山额真,后来叫都统,或者旗主。换个我们比较能明白的词语,就是旗有旗主(都统),旗下有参领,参领下面有佐领。

当时的八旗主为:正黄和镶黄的努尔哈赤,正红镶红的代善,正白的皇太极,镶白的杜度,正蓝的莽古尔泰,镶蓝的阿敏,其中代善,皇太极,莽古尔泰都是努尔哈赤的儿子,杜度是努尔哈赤的孙子,阿敏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

最开始的时候,八旗是平等的,顺治帝时期入关后,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由皇帝直接统领,所以这三旗也叫上三旗,其他五旗叫下五旗,所以题目问的正白旗在八旗里面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

皇太极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又设立了蒙古八旗,皇太极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又设立了汉军八旗。都统是从一品,相当于各部尚书,参领是正三品,相当于顺天府尹,佐领是正四品,相当于道台。


历史简单说


反对其他答案,胡说八道!不懂别来胡说是基本道理,清朝历史记载和历史档案是历朝历代最丰富和完整的,八旗资料完备可查,

第一,我们现在所说的正白旗在努尔哈赤的年代叫正黄旗,是努尔哈赤亲自统领,也是努尔哈赤的近卫军,地位最尊贵,拥有45-48个牛录,其他各旗平均20多个,正白旗也就是当时的正黄旗是其他旗两倍大,最有实力最大最尊贵!地位最高,

今天的正白旗在努尔哈赤时代地位八旗中最尊贵!

第二,八旗后来,镶黄旗最尊贵,其次是上三旗的正黄旗正白旗,因为镶黄旗的旗主是大清皇帝,旗主身份最高贵,

第三,努尔哈赤晚期,正白旗旗主是皇太极,

第四,努尔哈赤临死之前,把自己的正黄旗镶黄旗给了多尔衮后多铎,根据蒙古和满族规矩,幼子守家,努尔哈赤想把汗位给多铎,结果,万恶的皇太极,在努尔哈赤死后,逼死多铎和多尔衮的妈妈大妃阿巴亥,篡夺权力,以女真族一千多年的传统说事,以勃极烈会议为满族最高权力机构,就是平常说的八贝勒议政,勃极烈是女真话,头领的意思,金国开国皇帝完颜阿骨打就是勃极烈,后来称都勃极烈,女真族和金国一直有勃极烈共同议政传统,这是原始部落民主生活的传统的遗留。勃极烈在清朝就被翻译成贝勒,努尔哈赤早期称号就是贝勒。后来建国,才改称“天任抚育列国英明汗”

接着,皇太极又进一步找借口把其他贝勒赶出最高决策层,独霸汗位,还借口自己是大汗应该拥有正黄旗,把自己的正白旗改名正黄旗,让多尔衮多铎的正黄旗镶黄旗改名正白旗镶白旗。

第五,后来皇太极死了,多尔衮篡夺权力,正白旗是八旗中最强大的,,多尔衮死后,皇帝收了他的正白旗为皇帝亲领,和正黄旗镶黄旗一样成为皇帝亲军,上三旗之一。

第六,八旗中,第一个旗是黑旗,当时满族只有一个旗,黑旗

第七,正白旗中也有爱新觉罗家族的人,镶黄旗也有爱新觉罗皇家人,上三旗都有黄带子爱新觉罗都有红带子觉罗,

第八,满八旗中,正白旗中有大量汉人蒙古人鄂温克人朝鲜人等等,,正黄旗镶黄旗里面也有,

第九,满八旗中一开始就有大量汉人蒙古人,对面作战的明朝军队将领,也是朝鲜人总兵将领满族将领蒙古人将领一堆;东北这嘎达不计较民族,就看你给不给兄弟卖力!

第十,八旗,是军事加行政制度,不管男女老少都是旗人,奴隶也要归到各旗,曹雪芹的曹家是汉族,但是就是满八旗正白旗包衣,




东北虎男323



正白旗属于清朝八旗中的上三旗。

什么是上三旗呢,说白了就是八旗也有高低之分,其中由天子亲统的三旗比其他旗地位高,自然就是上三旗了,上三旗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

正白旗位于上三旗之末,在八旗之中处于第三地位。

为什么说正白旗是上三旗之末呢。

其实最早的上三旗是清太宗皇太极时代形成,当时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属于是皇帝的亲兵,因此被称为“上三旗”。

皇太极死后,六岁的儿子福临继位,摄政王多尔衮成为实际统治者,因此他将自己所统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再将政敌豪格统领的正蓝旗降入下五旗。等到多尔衮出塞外狩猎猝死,顺治帝亲政以后,不只是清算了多尔衮,还掌握了正白旗的兵权。

顺治帝亲政成功以后,并没有再度将正蓝旗恢复到上三旗之中,而是继续多尔衮时代的上三旗模式,因此正白旗彻底成为上三旗。

但正白旗也因此是上三旗中排序最末的,所以说正白旗在清朝八旗之中,属于第三的存在。当然这个第三含金量很高的,犹如一个巨大的分界线,比之第四不知道高了多少倍,因为它是属于上三旗。


宋安之


正白旗在清朝八旗中应当属于上三旗,准确地说排名第三,仅次于镶黄旗和正黄旗。

八旗是努尔哈赤创立的军事社会制度,最初源于女真(满洲)人的狩猎组织。结伴而行的狩猎活动因人数增多而需统一指挥,其指挥者称为牛录额真,其集体即称为牛录。由于在战争中,采取以牛录额真统领牛录的组织形式,从而使牛录组织具备军事职能。为便于统一指挥大规模的围猎或作战,又需将若干个牛录组成一个更大的单位,于是以“旗帜”为标志作导引。旗帜在满语中称为“固山”,汉语则称“旗”。

八旗的旗主为固山额真,每旗掌握兵马7500人。八旗的排名顺序有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是按“黄白蓝红”排名,以“正”为先,即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也有一种说法是“镶黄、正黄、正白、正红、镶白、镶红、正蓝、镶蓝”,还有一种说法是分左右翼,左翼:镶黄,正白,正蓝,镶白;右翼:正黄,正红,镶红,镶蓝。

至于努尔哈赤生前,八旗旗主以及分布大致是这样的:

(正白旗后裔)

正黄旗(45牛录):努尔哈赤
镶黄旗(20牛录):努尔哈赤
正红旗(25牛录):努尔哈赤次子代善
镶红旗(26牛录):代善长子岳托
镶蓝旗(33牛录):努尔哈赤同母弟舒尔哈齐次子阿敏
正蓝旗(21牛录):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
正白旗(25牛录):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
镶白旗(15牛录):努尔哈赤长子褚英长子杜度
从中不难发现,正白旗原本不属于上三旗。直到多尔衮掌权后,因其是正白旗旗主,于是将正白旗纳入上三旗。顺治帝亲政后,收多尔衮所辖的正白旗归皇帝统领,于是形成了皇帝直统上三旗(正黄、镶黄和正白)、亲王统领下五旗的制度。

正白旗的样式

1、左右长7尺5寸,上下宽6尺,长方形。

2、八色龙旗,均做龙图。

3、龙与旗色配合:白旗配蓝龙。

4、旗杆:长一丈五尺,朱红色,龙头向旗杆,杆端为铁枪头。


赵营平


“上三旗”原为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组成。

正白旗原为“下五旗”之一,后来替换正蓝旗而上升为“上三旗”。


二、清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为建州女真部,统一东北、外东北女真各部后,建国号大金国,为区别宋朝时的女真族建立的大金国,史称后金。

努尔哈赤先将女真族人统一编为,以旗帜颜色划分黄、白、蓝、红四旗,后又增加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四旗,旗帜镶边以故得名,是为八旗。

八旗,为努尔哈赤独创的军政合一社会组织体系,战时为兵,出征作战,平时生产、生活的社会组织。


二、清太宗皇帝 皇太极,为避免历史上宋朝时女真族大金国屠戮汉人,汉人仇金心理,将大金国改为大清国,改女真族为满洲,因而称为满八旗。

清军入关前的满八旗,其中,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作为亲兵由皇太极亲自统领,称为“上三旗”,其余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子、贝勒统领,驻防各地。

三、清军入关后,摄政王多尔衮,将自己统领的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把豪格统领的正兰旗降为“下五旗”,此后再未变动。

多尔衮死后,正白旗由顺治皇帝亲自统领。


z山海


提及正白旗之前,首先要说说所谓的这些“旗”究竟是什么意思。


在后金政权还没有建立和发展的时候,其实是没有这些我们现在所听到的“正白旗”、“镶白旗”等等的称呼的,只是在后金慢慢发展壮大之后,才有了这后来这种称呼。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正白旗”、“镶白旗”诸此等等,他们其实就是一个个的军团。


满洲八旗其实也就是后金政权的八个军团。

(八旗其实很好记的:正旗龙口向右不镶边,镶旗龙口向左镶边)


后金的发展比较特殊,在东北地区他们几乎是族群生活的渔猎方式,为了能够尽可能的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这些游猎民众就渐渐以血缘和地区形成一个小团体,这种方式也渐渐成为了后金政权发展壮大的主要途径。


公元1601年,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建州女真渐渐统一了东北的各个女真族,成为了东北地区独一无二的霸主。


可是,随着队伍的渐渐壮大,曾经那套依靠血缘和区域为主的管理体系就无法管理如此庞大的队伍。为了能够解决这种问题,努尔哈赤依旧按照原来的准则,将自己所统辖的各个女真族编制为了四旗,四旗之中分别派遣一名家族成员负责统帅。


这边是刚刚开始形成的黄、白、红、蓝四旗。


可是,在十三年之后随着后金势力的渐渐发展,原有的这四旗已经不能满足后金政权管理需求,为了能够有效和高速的运转整个队伍,努尔哈赤将原有的四旗改名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同时增设“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此时的满洲八旗制度才正式确立起来。


这满洲八旗也就是后金政权的八大军团。


这八大军团中,正黄旗、正蓝旗、镶黄旗由皇帝亲自统帅,也被称之为“上三旗”。其他的五旗被称之为下五旗。


此后的八旗制度渐渐衍生出了“蒙古八旗”、“汉八旗”,共计二十四旗,形成了一个高效而又庞大的军事集团,清军的势力开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满洲八旗制度的发展”


  • 满洲八旗:历经十三年的时间,从“满洲四旗”渐渐发展成为了“满洲八旗”。(1601年-1614年)

  • 蒙古八旗:历经十一年的时间,从“蒙古两旗”渐渐发展成为了“蒙古八旗”。(1624年-1635年)

  • 汉军八旗:历经四年的时间,由“汉军两旗”渐渐发展成为了“汉军八旗”。(1638年-1642年)


此时满洲的八旗制度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完善而又庞大的超级大军团,这个大军团之下共下辖24个小的军团。


正白旗的演变


我们再来看看正白旗的演变过程,看了上面关于八旗制度的简单概述,其实大家可能会发现在上三旗中根本没有“正白旗”的存在,那么它的地位一定很低了。


在顺治王朝,多尔衮作为摄政大臣将“正白旗”强行抬上了一个阶层,成为了上三旗,而将原先属于上三旗中的“正蓝旗”降为了下五旗。


此后,正三旗从顺治年代开始,一直到清王朝灭亡,一直变为了“正黄旗、正白旗、镶黄旗”。


历史总探长


正白旗是上三旗之一,由清朝皇帝亲统,地位很高,仅次于镶黄旗和正黄旗。

但八旗的形成以及其地位的确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跌宕起伏,期间的阴谋、杀戮和牺牲不胜枚举。

努尔哈赤最初起兵的时候,并没有八旗,只有一旗,就是黑旗。之后又收编了其他部落,组成黄旗。于是他将黑旗交给弟弟舒尔哈齐,自己统领黄旗。后来又收编了满洲哈达部,另建一旗,即白旗,由努尔哈赤长子褚英统领。



舒尔哈齐和褚英被杀后,黑旗被肢解为三,即正红旗、镶红旗、镶蓝旗,白旗同样被肢解为三,即正蓝旗、正白旗、镶白旗。努尔哈赤又将自己的黄旗分为正黄、镶黄二旗,八旗体制这才初建。

但此时的八旗并不是之后清朝的八旗,只是徒有其名而已,中间还经历了变化。努尔哈赤晚年很喜欢多尔衮三兄弟,遂指示将两黄旗的牛录统一分配为三部分,阿济格领镶黄旗,多铎领正黄旗,另组建亲军,由努尔哈赤亲领,而在他死后亲军将交给多铎,多尔衮则被允诺另领一旗。



努尔哈赤去世后,多尔衮三兄弟争位失败,正白旗的皇太极继位,并将镶白旗据为己有,交给他的儿子豪格。然后他将自己的正白、镶白二旗改名为正黄、镶黄,以凸显自己的至尊地位,之后又把正蓝旗夺过来,与两黄旗混编后组成新三旗,将正蓝旗交给儿子豪格,而皇太极自领两黄旗。原来的正黄、镶黄二旗改名为正白、镶白,但免去阿济格的旗主之位,由多尔衮领镶白旗,多铎领正白旗,后来又将二人对调。皇太极去世时,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为上三旗,而豪格领正蓝旗,多尔衮三兄弟领两白旗。



顺治继位后,多尔衮依靠两白旗的势力成为摄政王。他将自己的正白旗提升为与正黄、镶黄旗并列的上三旗,然后把豪格的正蓝旗挤到下五旗中。多尔衮死后,顺治亲政,并没有改变正蓝旗的地位,还夺正白旗亲领,沿袭了正黄旗、镶黄旗和正白旗为上三旗的传统。

于是,正白旗就成为上三旗之一。

但正白旗地位有些尴尬,比起下五旗自然地位更高,但根本无法对抗两黄旗。比如在顺治去世后,康熙年幼,四大辅臣中索尼为正黄旗,鳌拜和遏必隆为镶黄旗,只有苏克萨哈一人为正白旗。后来,苏克萨哈被杀,满朝无人敢于为其发声,鳌拜与遏必隆沆瀣一气,索尼作为正黄旗,只能作壁上观。



可见,两黄旗地位之高,足以碾压正白旗,但正白旗仍是上三旗,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达摩说


正白旗在清代八旗中排第三,但是这个排序只是八旗行列的次序,跟旗人的身份没啥关系。

简单说一下正白旗的发展

正白旗来自三固山时期的“白旗”,主要由哈达部的人丁组成,旗主是太祖的嫡长子褚英。后来到了四固山时期,褚英被太祖幽禁,嫡次子代善则领有了红旗,白旗的旗主就改为太祖的第八子皇太极,也就是后来的太宗,小旗主则是褚英的儿子杜度。1615年,四固山改为八旗,原白旗里,太宗领有的部分编为正白旗,杜度领有的部分加上信封的太祖第七子阿巴泰的部分编为镶白旗。

太祖去世后,太宗将白旗和黄旗的旗色对调,原本的正白旗成了新的正黄旗,原本的正黄旗成了新的镶白旗,原本的镶黄旗成了新的正白旗。这个新的正白旗,旗主是多铎。

1643年,在多尔衮的授意下,两白旗整编,正白旗旗主改为多尔衮,多铎则去镶白旗当了旗主。

最后就是顺治七年,多尔衮去世,死后被追罪,正白旗被收回,和正黄旗、镶黄旗一起成为皇帝亲领的旗,即“上三旗”之一。


吴京出身的正白旗即是这个“上三旗”之一。

不过,每个旗里,都有皇族、贵族、世家、高官、普通官僚、小官、兵丁、乃至于穷旗人,正黄旗也有要饭的,镶蓝旗也有大贵族,所以出身跟旗没啥关系。吴京说自己出身正白旗,就是说他家祖先的旗籍是正白旗,就好似A的籍贯是北京西城区,B的籍贯是北京东城区,只是籍贯象征而已,和身份没有必然联系。


顺便一提,清代八旗的官方排序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正红旗、镶白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这个排序的依据是【旗主的辈分】,而跟旗里的平民们没任何关系。


橘玄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继蒙元之后又一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的统一中央王朝,但它在中国的统治时间,要比蒙古族建立的元朝长得多,持续了将近300年之久,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是独一无二的。而其中的八旗更是谈资颇多。

八旗制度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创建的一种耕战合一的社会组织形态,是军政合一的最高一级单位,创立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

上三旗为“天子自将”,多归皇帝自领,地位最高,人多势众,成为核心;它们是:正黄、镶黄、正白,守卫皇城,挑取侍卫。担任皇帝外出护卫,是亲军。

下五旗守卫京城外,大批派往各地驻防护卫。它们是镶白,正红,镶红,正蓝,镶蓝。

1615年扩为八旗的旗主分别是:

正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镶黄旗,旗主努尔哈赤统领;

正白旗,旗主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统领;

镶白旗,旗主由努尔哈赤十二子阿济格统领。

正、镶红旗旗主由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统领。

正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侄子阿敏统领。

镶蓝旗,旗主由努尔哈赤第五子莽古尔泰统领。

满洲八旗军在辽东斩杀明军数十万,均为明军精锐,在1644年以前5次入关扫荡,攻破州县数十个,俘虏人口几十万,而自身损失却很轻微,卢象升等明军精锐家丁在面对小股八旗军时也不能取胜。

这已经不是战略战术的问题了,而是双方战斗力差距太大。

八旗军骑兵作战机动性强,肉搏能力也大大强于明军,马上射箭更是汉人骑兵做不到。明军确实拿八旗军一点办法都没有,就算是身经百战、九死一生、斩杀明军和明朝地主武装无数的李自成,在山海关作战中,被2-3万战斗力在满洲中算一般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像切菜一样斩杀大半,明军更是连满洲兵中战斗力最弱的镶蓝旗都打不过。

八旗之中,战斗力最强,最持久的还要属正白旗。

正白旗是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顺治前,上三旗中并无正白旗有正蓝旗,因在顺治初,多尔衮将自己所领上正白旗纳入上三旗而将正蓝旗降入下五旗,这以后就成了定制。

皇太极登基后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对正白和镶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

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用14岁的少年多尔衮作镶白旗主,当多尔衮和多铎长大成人后,又找岔子将正白和镶白旗混编,以多尔衮作正白旗主,多铎作镶白旗主。但这时由于历史的渊源,正白和镶白旗还是比较团结的,而且实力是八旗的第2和第1位。

多铎统辖的牛录太多,他到那一旗,该旗就是八旗的最大一旗。皇太极死时,正是他的家天下计划进行到最关键的时刻,他和他的儿子豪格一共有117个牛录,是八旗的第一大势力,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则有98个牛录是是八旗的第二大势力,老代善(他儿子岳托已死,所以代善辖两红旗)和济尔哈朗则有96个牛录是八旗的中坚势力。

(多说一句,如今国内著名武打明星吴京,其实就是正白旗人,家里也出过几代武状元。)

八旗的衰落,可以说和清王朝的衰落是同步。

清朝19世纪出现统治危机,其中一个明显表现,就是兵力的衰落,这种衰落又以八旗武力的衰退为主要标志。八旗武力衰落的原因不能仅仅以“腐败”来一言蔽之,它背后牵涉到的问题复杂而深刻。谈19世纪危机而不谈军事,谈军事而只谈湘军、淮军却不谈作为清朝统治“根本”的八旗武力的衰微,就找不到症结所在。

危机的根源,在于无论统治者如何粉饰,八旗制度毕竟是建立在民族统治、民族压迫的基础之上的。不管嘴上怎么高喊“满汉一家”,在做法上,“首崇满洲”才是他们的宗旨。这首先就表现在旗饷制度建立后产生的负面作用上。

辛亥革命后,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退位。民国政府许诺给退位的溥仪每年400万元,而以往清朝政府给八旗贵族的俸禄一律停发了。这对于八旗贵族子弟来说无疑是一重大打击,长久以来一大笔固定的收入突然之间没了,王公贵族们陷入了艰难的境地。没有了政治的实权,也就没有了收受贿赂的机会,昔日贵族一朝之间沦为了平民。

当时赫赫有名的睿王府,在民国时期,每年减少7900两俸银,1500石禄米,地租收入也急剧减少,后来王府将东北、河北的庄地都卖出去了,每亩只卖了3角5分钱,尽管固定收入几乎断绝,王府的开支却比清朝时还要大。因为过去对八旗贵族有种种限制,不准随便外出交结部院大臣、封疆大员,不准没事串亲戚,不准无故离京。

民国时期这些限制都没有了,贵族子弟们就玩得更痛快了。睿亲王魁斌死于1915年,他的两个20来岁的儿子中铨、中铭过惯了花天酒地的生活,老子死后更没人管了。

真是应了那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家富产业与金融


八旗制度最初源于满洲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正白旗在满清不同时期因所属的旗主不同而地位也有所变化。

八旗制度的起源建立

清太祖努尔哈赤最早凭父亲遗留的13付铠甲起兵,征服家乡周围的满族部落建立了第一个以旗为单位的组织黑旗,后来又接收了邻近的一大批部落组成新的一旗红旗,努尔哈赤将自己原有的黑旗交给兄弟舒尔哈齐,自己统帅新建的一旗,以后他收编了实力更大的满族哈达部,哈达部很大,不能编入原来两旗,所以另建了第三旗白旗,白旗旗主是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

以后由于权力斗争,舒尔哈齐和褚英先后被杀,白旗被一分为三:正蓝旗21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第五子莽古尔泰,正白旗18个牛录,旗主是后来的清太宗皇太极,镶白旗15个牛录,旗主是褚英长子杜度。黑旗也被一分为三:正红旗25个牛录,旗主是努尔哈赤的次子代善,镶红旗26个牛录,旗主是代善长子岳托,镶蓝旗33个牛录,旗主是舒尔哈齐的儿子阿敏,努尔哈赤自领两黄旗65个牛录。晚年将两黄旗的大部分分授给了同母的三个幼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阿济格领15个牛录为正黄旗旗主,多尔衮领15个牛录,为正黄旗领主,多铎领15个牛录和他在一旗镶黄旗,剩余的牛录自己统帅作为亲军,并且明确指示:阿济格是正黄旗旗主,多铎是镶黄旗旗主,将来自己死后,自己统帅的30个牛录全给多铎,但将另赐一旗给多尔衮。努尔哈赤去世前,他已经将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有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是他明确立多尔衮作继承人的公开宣示。

这也是后世有“清朝皇帝出自镶黄旗”这么一说法,是从努尔哈赤开始的,因为晚年他只领镶黄旗。而此时八旗没有上下地位之分,只是两黄旗是汗王亲领,实力较强,此时的正白旗旗主是皇太极,实力较落。

黄白四旗的调换及最终格局

努尔哈赤死后,儿子们就开始争夺皇位,由于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所统帅的军事力量占有很大的优势。没有一个其他兄弟可以和他们相比,也使得其他兄弟团结起来。此时多尔衮和多铎一个9岁,一个8岁,哪里是骁勇善战的哥哥和侄子的对手。

最后母亲被殉葬,皇太极继任大汗,此时皇太极趁机占有了镶白旗,为了当皇帝名正言顺,将两白旗和两黄旗对换,但只是换旗帜,所属牛录不变。

此时的正白旗的已经换旗为正黄旗,旗主为皇太极,原来的正黄旗变为正白旗旗主是阿济格。

皇太极领两黄旗时,他的儿子豪格在正黄旗任领主,但此时皇太极的实力不强。

为了壮大实力,压住强横的兄弟们,皇太极极力拉拢同母三兄弟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因为他们统领的正白和镶白旗(原来的正黄和镶黄旗)实力强大,尤其多铎继承了父亲的亲军之后,成为实力最大的镶白旗主,皇太极对正白和镶白旗采用分化的办法,先是废掉年长战功高的阿济格的旗主地位,用14岁的多尔衮作正白旗主。

为了巩固地位,皇太极用计策先后除掉了镶蓝旗主阿敏和正蓝旗主是莽古尔泰,将镶蓝旗交给自己的心腹阿敏的弟弟济尔哈朗,吞并了正蓝旗将正蓝旗和自己的正黄旗混编后再一分为二,组成新的正黄和正蓝旗,自己亲自统帅两黄旗,从中还分出一部分牛录给自己的儿子豪格,豪格领正蓝旗成为正蓝旗旗主。由于历史的渊源,正白和镶白两旗比较团结,而且实力是八旗的第1和第2,多铎统辖的牛录太多,他在哪一旗,该旗就是八旗中的实力最大的一旗。

上三下五旗之分

清顺治帝继位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两白旗实力进一步加强,顺治五年,豪格因为和多尔衮的帝位之争被摄政王多尔衮陷害下狱暴亡,正蓝旗为多尔衮所得,多尔衮将其与自己统领的正白旗混编重组,成为新的正白旗和镶白旗,将多铎统领的原镶白旗改色为正蓝旗。此后八旗旗色再未变化。

顺治七年,摄政王多尔衮去世,顺治开始亲政。为了加强对八旗掌控,亲自统领了原属多尔衮的正白旗,这样由皇帝控制的正黄、镶黄、正白三旗,称为上三旗;由诸王、贝勒掌控的镶白、正蓝、镶蓝、正红、镶红五旗,称为下五旗,此后终清未改。

八旗本无高低之分。清军入关前,八旗中的正黄、镶黄两旗由汗王(皇帝)直接统领,其它6旗分别由汗王的子侄统领。惟镶黄旗只属于皇帝一人。镶黄旗内除了皇帝之外.没有其他宗室。稍后,皇权进一步加强,两黄旗与正白旗归皇帝统属,所以有了上三旗下五旗之分,不管是努尔哈赤时期的正白旗(即后来的正黄旗)还是后来的正白旗(努尔哈赤时期的正黄旗)都因为他们的旗主雄才大略(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所以在八旗中不管是实力还是地位都是较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