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三国时,吴国人才不少,怎么没想着进取都只是在防守?

剧知世界


首先我们来看,吴国虽然不缺人才,但是实力却不济。因为他们面对的对手太强大,不管是曹操还是刘备,都是一代雄主。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取得了北方绝大多数的地盘,拥有绝大多数的人口和军队,还有当时天下的几个重要粮仓和粮食主产地。兵多将广,后勤补给完整,他的实力是刘备和孙权根本没有办法比较的。

刘备则是草根出身,是标准的打不死的小强。虽然前半生没有打过什么胜仗,但是屡败屡战,并且越战越强,拥有了自己强大的文武班底。赤壁之战以后,迅速拿下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向西攻入四川,随后又拿下汉中。

在这时,他的整体实力迅速超过了东吴,仅次于曹操。

这样可怕的两个对手,别人躲还来不及,更不要说主动发动进攻了。孙权能够守住自己的江东六郡,已经可以说是一代天才和雄主了,如果非要去进攻,那就是白日做梦。

从道义上来看,孙权找不到进攻的合适理由。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担任汉朝丞相职务,后又被封为王,可以开府理事,踢开汉朝中央政府自己办理政务。有汉朝皇帝在自己手上,就占据了道德上的高位,可以随便欺负其他人,占尽了便宜。随便草拟一份汉献帝的诏书,就可以名正言顺向其他各路诸侯发动进攻。

刘备自称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虽然这个身份非常可疑,但是也取得了汉献帝的承认。他始终以匡复汉室、清除奸臣的旗帜自立,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自居,同样也占据了道德上的高位。他可以借助汉室宗亲的名义,去讨伐其他各路诸侯。

而孙权始终是地方军阀,虽然也是独霸一方,拥有独立的军政大权。但在名义上也不过是汉朝的臣子,没有皇帝的命令,没有办法向外发动战争的正当理由,也就丧失了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天时。

在当时的三国中,东吴的孙权不管从哪方面来看,并没有占据战略主动权。

因此,东吴能够守住江东六郡,已经能够证明,孙权的实力是足够成为一方霸主的。向外发动进攻,不管是实力还是道义上,都不占什么优势。

我们经常说,打得过别人而不去打别人,是我们品德高尚。翻过来说打不过别人,还要去打别人,那就是傻逼。

而明显我们可以看出孙权不是傻逼,因此他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去频繁发动对外战争。


新知传习阁


东吴是有机会主动出击,争霸天下的。东吴要做的就是,先拿下荆州,然后进取蜀川和汉中等地,最后再入主中原!这也是周瑜和鲁肃二分天下的计划。

可惜的是,赤壁之战以后,荆州被刘备占了。东吴多次讨要,都没得逞。刘备依靠荆州,进而谋取了益州,后有攻击汉中,最终在蜀地称王。


而此时的东吴,已经没有了争霸天下的机会了。东吴虽然实力和蜀汉差不多,但是,刘备的成都易守难攻。


而东吴的都城距离合肥太近!就算后来吕蒙偷袭荆州得手后,也只能处于守势。孙权想从荆州出兵许昌或者洛阳。那曹操只需要从合肥顺游而下直取孙权的都城秣陵就行了!

所以,孙权一直死磕合肥。这其实也是在以攻为守。而且,先后五次,都失败了。所以,东吴更要防守了。

再者,当时三国割据,相对弱小的孙刘两家联合起来才能生存。蜀汉以复兴汉室自居,必然要和“汉贼”曹魏以命相博。而东吴,也是异性称王,名不正言不顺的。他可以“苟且”的活下去。

而且,东吴水军强,陆军弱。相对于曹魏和蜀汉,东吴在陆战没有优势。所以,不如偏安一隅。东吴后期,在皇位继承人上矛盾重重,造成内部分化。也削弱了东吴的势力,更没心思“进取”了。


勇战王聊历史


看完我的回答大约需要3-4分钟,希望您觉得值得,谢谢。

东吴的两位战略家都死的太早

国策是外攻还是内守,这是一个战略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先有国家、集团的战略然后才能有军事、财政等等方面的执行,这个问题我们要先清楚。

曹魏方面有没有战略,有,来自于荀彧,在解决徐州的问题之前,荀彧和曹操制定了统一北方的整体战略,并且一再做出修正。

蜀汉方面有没有战略,必然有,就是大家熟悉的诸葛亮的《隆中对》,蜀汉一直在这个规划中前进,诸葛亮也是三国时期最出色的战略家。

东吴有没有战略?曾经有,来自于周瑜和鲁肃。周瑜的战略规划是,自己带兵强取荆州,控制刘备,攻入益州,二分天下,西出关中,东西两线协同灭曹魏。基本上和韩信的方法一致。

鲁肃也有战略,可是比周瑜要保守,主要是夺取荆州,借荆州给刘备,让刘备出击,曹刘相争,东吴渔翁得利。

周瑜、鲁肃的战略目标都是截止到对峙和割据,从未想过一统天下,和诸葛亮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的战略目标有很大区别。

而周、鲁二人都死在三国鼎立局面之前,二人死后,东吴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略,缺乏战略支持,除了夺取荆州是阶段性战略目标外,东吴集团的军事行动都是零敲碎打,执行力很低。

东吴的情况很复杂,内耗太重

我们从地图上看,感觉东吴的领土面积的大小和曹魏差不多,可其实并不是真实情况,实际上,除了江东六郡和荆州外,岭南的广大地区都是半开放和待开发的区域,交州(今天的两广区域)的实际控制人是士燮家族,步骘作为军事统帅强行控制,可是这些地方是无法对东吴做出有效的财政贡献的。

没有财政贡献还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还要分兵、分将、分钱去守卫安全、镇压叛乱,东吴的机动兵力大致二十五万左右,这个数字并不算少,但是不断分兵之下,可以实实在在带出来作战的就不多了。

经济决定国力,国力决定竞争力,有竞争力才可以“思进取”!那么东吴怎么做?方法就是军农合一,沿边境屯田,能当兵的都拉去当兵,当了兵的尽可能拉去屯田,这就是所谓“强者为兵,羸者补户”的原则。其中,“羸者补户”,是采用军事编制的屯田组织,然后“其从化平民,悉令屯居”。也就是东吴实行的是广泛的军屯制度。

这个军屯的制度可不是东吴发明的,而是曹魏率先完成的制度,三国都在施行。可是具体来看,曹魏做的早,蜀汉做得好,东吴做的遭。

为什么东吴做的这么糟糕?首先在于没有人能够拿出诸葛亮这个级别的执行力,其次在于门阀政治在东吴太严重了,军屯需要大量士兵作为生产力,可是东吴的士兵是士族的私有财产,而不属于国家。说的再直白一点,东吴的军屯就是把士兵拿去给士族门阀们种地生产,看家护院而已,落入国家财政收入的不过十之一二。

政治因素让东吴集团无从进取

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行动归根结底都是政治行为,军事行动真不是大家玩游戏点击“出征”就可以的,需要政治纲领作为行动的根据。曹魏的皇位是“禅让”来的,你说不合理,说曹家是篡汉奸贼,可是人家在理论上毕竟和合法的。蜀汉的皇位是刘备作为皇族继承来的,你即便瞧不上,但是蜀汉毕竟是汉,皇帝毕竟姓刘,祠堂里毕竟供奉着历代刘姓的皇帝,而东吴的政治地位是什么?

孙权的政治地位不过是“讨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驻守吴郡。”不过是一个地方小官而已,在这个名义下,孙权毫无政治资本,东吴集团在江南所有的行动都是叛乱谋反,肆意兴兵而已。

知道孙权袭取荆州之后,曹操才加封孙权为“骠骑将军、假节兼荆州牧,封南昌侯”。至此,孙权才算是合法合理的割据政权。

政治资本的匮乏决定着东吴集团的行动总是畏首畏尾,诸多顾忌,无法放开手脚。

还有东吴的兵归于将的兵制问题,孙权个人的问题等等,由于我之前的回答已经涉及,就不再重复,希望大家能有收获。

最后,大家看看孙策对孙权先生的评价——

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孙策说的很客气,什么意思呢?我的能耐,牛到上天,兄弟,至于你,安安心心把家收好,别让人烧了房子就可以了。


原创码字着实不易,你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欢迎跟我一起读诗书,学历史。点个赞,就像是跟我击个掌。


鱼包同学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实东吴是有进取之心的,只是受到了地理位置的约束以及兵种约束,还有就是北方曹操实力的强大,才使得东吴的北伐一直没有进展。


在这里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周瑜曾经向孙权提出过二分天下,取荆州、益州与汉中,与曹操共分天下,而且可以结连马超,合击曹操。但是当时东吴经济落后,并且兵马极少,而当时曹操南下,气势汹汹,而反观东吴,面对曹操,东吴内部出现了不少的投降声音,连自己的老窝都守不住了,何谈二分天下。

而赤壁之战以后,形势有了好转,东吴得了荆州,因此准备联合刘备一起北伐,而周瑜此时又献上了二分天下之计,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而分天下还没有实施呢!周瑜就病死了,结果北伐又耽搁了下来。


而在东汉末年,东吴在孙权的引领下,终于开始了北伐,而合肥作为一个障碍点及补给点,对北伐可谓是相当的重要,因此东吴就合肥与曹操发生了多次大战,结果这一战不打还好,一打就把张辽打成了一个当时名将,把东吴打到了怀疑人生了。

其实,东吴主动进攻的战役很多,比如.孙权进攻徐州,结果陈登笑了笑,引来了曹操,结果把徐州送给了曹操。孙权进攻荆州,结果被刘备一顿暴打,灰溜溜的回来了。诸葛格北伐,20万大军结果竟然被一个不知道哪里跑出来的小太守带领的3千魏军给打回去了。


不是东吴不进取,而是,由于人才和地理位置的限制,它没有主动进取的优势和条件。

每次主动进攻都以失败告终,久而久之,东吴就想通了,那就是算了,还是守着老窝过日子吧!


一缕风尘854


东吴不是不思进取,而是一直待机而动。

赤壁战后:周瑜花了一年时间攻取江陵,周瑜身受箭伤;孙权亲征合肥,被张辽击败,而且损失了一个太使慈。

曹操进攻汉中的时候,孙权再次乘机进攻合肥,但却是一场恶梦。张辽威震逍遥津,孙权被杀得胆颤心惊。

关羽北伐,围攻襄樊,孙权令吕蒙偷袭荆州,这次是进取了,但也是背信弃义的进取。

进入三国时期,诸葛亮的侄儿诸葛恪秉政,也很进取。他强行北伐,惨败而归,失却政治权威最终身首异处。

魏国司马专权,淮南三叛,吴国出兵响应,但结果还是失败。

东吴的人才厚度不够,无力扫平中原。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各方都有人才,但人才的厚度还数北方曹魏地区。当时中华文明的重心在北方,江南和四川地区的开发程度还不够,南方人才成长效率不如北方。

刘备集团的人才以北方人为主:关张赵云是北方人,诸葛亮是北方人,后期的大将姜维也是北方人。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廖化也是北方人啊!

孙吴集团,孙家是南方人,黄盖、吕蒙、陆逊是南方人,但北方人也不少。张昭是北方人,诸葛瑾是北方人,程普、韩当是北方人;周瑜和鲁肃也是江北人。

被张辽打怕了,被曹魏打醒了,东吴认识到实力的差距,也就没有像诸葛亮和姜维那样不断勉强北伐,孙权甚至低下头给曹丕当臣子。孙吴据有吴越,和当年勾践一样的现实,而蜀汉一直以汉贼不两立的情怀示人,这也是蜀汉、东吴各自立国的需要。


龙久于池


不是不想,而是多次伐魏无功而返!自古战争中就有“北上和南下”之说!可以看出来战争由南向北打是有诸多困难的!



东吴也做过数次伐魏的动作!建安十九年五月,孙权征皖城。吴国胜,克一城,斩俘数千。建安二十年以后,孙权又先后三次伐合肥,被张辽威震逍遥津,吴国不是小败,就是平手,无任何斩获。 其后又进行了数次伐魏战争,其中值得一提有两次:一次陆逊的石亭大捷,一次诸葛恪的东关大捷。但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最后无功而返,总体评价——胜少败多。原因有以下几点:

1、南方多湖泊河泽,盆地

丘陵。东吴有长江做天险,北方士兵不善水战,所以东吴防守有余!



2、东吴虽然人才颇多,但多半是善于水战和守城!所以有诸葛亮戏言:“伏路把关饶子敬,东吴水战有周郎”!这也说明东吴虽然善于水战和守城!但一直有陆战的短板!防守有余,向北进攻就显得力不从心!



3、从地理环境分析,北方多高原丘陵平原,要有强大的骑兵部队才能在陆战中站得先机,而东吴一直缺少能够快速驰骋的北方良马!反观曹魏一方!有雍凉和乌桓作为优秀兵员和马匹的供应基地!占尽先天优势!就连蜀汉也是无法比拟的!



4、东吴没有人口和后勤优势!在曹操时期,他们就推行屯田制,曹魏占据的土地最多!人口最多!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资本,主要取决于你有多少子民,多少土地,以及土地上能长出多少粮食!这方面东吴都处于劣势!曹魏在人才选拔上实行九品中正制,也是当时最先进的人才选拔制度!使得曹魏逐步强盛起来!所以东吴在初期北伐时取得过几次战术上的胜利,但是当战线一拉长以后!北伐就失败了!



5、东吴后期,国内出现朝局动荡,山越民族反抗,进一步动摇了东吴国本!最后再也无力北伐!最终灭国!


不惑之老顽童


在赤壁之战前,东吴一直在江东征战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并时不时发动小范围的战争进攻、蚕食荆州刘表的地盘。诸葛亮出山给刘备献计《隆中对》,是对当时天下大势精确分析后策划的刘备军团的发展规划,“先取荆州,再夺益州,分进北伐,一统中原,恢复汉室”。东吴名士鲁肃也曾进言吴主孙权《江东对》,先鼎足于江东,再剿除江夏黄祖、征讨刘表,然后依据整个长江流域与曹操对峙。两大谋士的战略规划的交叉点是荆州,都认为曹操当时太强盛,以当时各自的力量不足与之抗衡。诸葛亮的目的是据荆、益二州为根据地讨伐曹操,以进攻讨伐为主要军事手段。鲁肃则是以江东、荆州为大本营,隔长江天险而治与曹操分庭抗礼,以全面防守,偏安一隅为战略目的,待到时机成熟再图后事。孙权与刘备都采纳了他们的计策。然而,计划没有变化快,曹操大军南下欲一统九州,逼迫孙刘联盟与之对抗,赤壁之战的结果大家都清楚,曹操败退北撤。这时候的荆州就成了一个小三国,曹操占据荆州以北的襄阳、樊城等地重兵防守。刘备、孙权各占据荆州以南的部分郡县争喋不休,后引发孙刘联盟解体并相互攻击,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关羽兵败、刘备军团失去荆南根据地。这时候,孙、刘两国被消灭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刘备失去荆州,只能依靠剑南蜀道出汉中拒北。孙权防守战线过长,疲于奔命。使得曹操有大把的时间这样算计,那样算计。这是吴国虽然人才众多,却一味防守的原因之一。

其二,《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的典故大家都很熟悉,我们不去分析究竟是曹营的某某将领单独或者协同作战,但事实是,东吴在几十年的时间内,五次进攻合肥都以失败告终。合肥,“淮右襟喉,江南唇齿”“合肥有失,中原震动”,曹、孙必争之战略要地,曹操自合肥向西南可威胁东吴庐江,向东南沿巢湖、淮河而下可直接攻击东吴首都建业,东吴要重兵防守堵住曹操入江的通道,要进攻曹操必须要拿下合肥以免粮道被截,如鲠在喉!因为东吴一直进攻合肥未果,所以也逼使其不能进攻。

我想,基本原因可能就是这样。欢迎大家批评指正。请大家关注头条号--民声杂谈


康莱美食汇


首先得说,东吴方面能够拥有进攻曹操机会的时机并不多。

我们从孙策开始占据江东这时候开始说起。

此时此刻,孙策就相当于一个武林盟主,他在东吴是势力最强大的一支,江东其他的家族此时此刻,除非一起联合起来反抗!孙策,否则是根本打不过他的,因此,孙策这个时候反倒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想去进攻曹操拿取更多的土地。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孙策遇刺,孙策本身就具有自己的战略威慑性。此时此刻,刚刚继任位置的孙权可以说是难以服众,而且是风雨飘摇,对于孙权而言,更多的是如何稳定住,此时此刻在那儿闹腾的江东各大家族一看,孙策经死了,赶紧吵当时的孙家要什么要权利,要土地,要人口,要奴隶,所以,此时此刻,孙权不敢出去,一旦出去了,把军队开出去了江东就成了这些个大家族的天下,他们想怎么闹腾就怎么闹腾,所以这个时候对于孙权而言,他的军队绝对不能够离开江东,但是不得不说,孙权这个人是有战略眼光的,他发现他当时国内大部分的实力,要用来对付南越,因此,孙权这个时候军队虽然没有离开江东,但是一直在处于征战的状态就是想去把南边的南越部众给打服,使得当时东吴能够空出来大量的军力能够威慑各大家族。

并且有一件事情,大家注意到没有,就是周瑜这个人一直是比较忠于孙家,这个人在当时在干啥呢?练兵,练的这些士兵肯定不是归各大家族统管的,而是直接归孙权统管的,这就是实力,总之,孙权的实力在不断的提升,到最后终于能够压死个大家族,拥有出兵的富裕。

但是这个时候曹操杀了过来,幸运的是周瑜率领着孙刘联军一起击败了曹操,此时此刻,孙权看到希望,因此他命令周瑜出兵南郡,自己率军进攻合肥。总之,要通过赤壁之战把大量的战果转化成为硬实力握在孙权的手里。

但是,孙权的统兵实力确实有一点儿有待提高,孙权,孙10万的说法。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诞生,周瑜率领着大军在南郡城下作战一年,击败了曹仁的大军,拿下了南郡,孙权率领10万大军在合肥城进攻半年,孙权却没拿下合肥,这时候孙权距离北上最近的一次,合肥城内没有援军,只有老弱病残的几千人,曹操也没有对合肥做出应有的重视,并没有针对合肥城的防务问题展开专门的措施,孙权就是拿不下合肥……

因为孙权没有拿下合肥基于大战略考虑,不方便把南郡让给了刘备,让刘备成为曹操与孙权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可以说,合肥之战的失利也是使得东吴方面一直处处受制于人的困境原因。

再次以后,孙权再次率领10万大军进攻合肥这个时候,正手和肥城的是张辽,张辽凭借他军事上的才能,击败了孙权,正是经过这一场战役,曹操看到了合肥城的重要性,曹操在次年率领大军进攻长江,但是久攻不下。

因此曹操专门对合肥做出了相应的防守措施,比如说将合肥城以南的所有居民全部向北迁徙,加强合肥城的城防,并且率领大军南下到淮河与合肥之间的地带进行屯田。保证孙权进攻的时候可以立刻派遣大军,对合肥城进行增援。

可以说,此时此刻合肥城就是一个固若金汤的防御网,孙权再后来刘备进行汉中之战的时候为了响应刘备曾经拼得头破血流,撞了一次,结果仍然还是大败。

在这之后,孙权拿下了荆州,这就导致了孙权拥有的两条线路进行北上,但是另外一条线路,也就是从荆州北上的这条线路面对的是更加强悍的敌人,就是曹仁,曹仁驻守的北荆州连当出气势如洪水淹七军的关羽都拿不下,因此,孙权在这个方向上也死了心。

并且,从军事上来考虑,孙权的部队虽然水军比较出众,但是并没有骑兵,就连像样的步兵都可能比不过其他两个国家,没有骑兵就没有办法在北方辽阔的土地上纵横驰骋,攻城略地,从实力上来讲,北方的曹魏政权,它的人口,土地都是孙权手里的数倍乃至数十倍,在战略上来讲,刚孙权的实力的上升期结束了以后,孙权基本上丧失了进攻曹魏的战略主动权。


漩涡鸣人yy


三国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如果没有三国演义估计非常关注它的人就没这么多了。

东吴人才确实不少,但是并不是如题目中所说的那样没进取只想着防守。吴国层多次联合蜀国共同征讨曹魏,但是曹魏的国力更加强盛,兵多将广,而且个个都是独挡一方的高手,如张辽在合肥,青州军的司马懿在西北,将东吴和蜀国挡的死死地没脾气。

另外,北方多苦寒之地,民风比较彪悍,士兵战斗力明显强大。东吴偏居江南,最是养人的地方,南方人性格上更为温和,战斗力稍弱。开始还有很多北方人迁过来的,后来这些人中的精英逐渐老去,东吴剩下的人多数成了各个大家族之间的内斗,更别提北征了。


阿庆还是阿庆


或许你发现,三国时期绝大多数的进攻战役都是失败的,相反防守战役基本都胜利了,除了官渡之战,东吴袭取荆州,蜀汉夺取汉中。进攻战役之所以大多失败,主要是由三国天下均势和东吴南面称孤的战略决定的。

事实上,周瑜鲁肃的战略行不通,就是所谓的攻取西川二分天下。因为当时,南方经济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吴蜀的地盘和曹魏差不多(除了西域),但人口却不到曹魏的三分之一,所以二分天下不可行,并且以东吴之力也办不到。

对东吴来说,至关重要的两块战略高地是荆州和淮南。但刘备大战汉中时,孙权误判形势,夺取荆州,引来夷陵大战。相互削弱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东吴的战略力量蜀汉孤守益州一州之地,失去了最大的战略支撑。原因很简单,如果刘备拿下凉州,将在关中给曹魏带来极大压力,曹魏将应接不暇,而荆州迟早都能被东吴轻松拿下。刘备集团明白荆州四战之地不可守,还给东吴比给曹魏好。只有这样,东吴才有战略回旋余地。



对东吴来说,东吴真正的战略高地是青徐两州,就是后来朱元璋北伐的经典路线。但是曹魏在合肥囤积重兵,让东吴始终攻不破。我们知道东吴四大都督主要都镇守荆州,合肥前线没有真正的精兵猛将。东吴可是有四大都督十二虎臣的: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东吴先后六攻合肥都失败了,在我看来,主要是东吴攻取淮南的决心不够大,没有围绕淮南做长远的军事打算,导致东吴偏安东南,但对孙权来说,守成之君,能守住东南半壁已经非常不错了,绝无争夺中原的雄心壮志。反而把战略重心放到攻伐山越少,最终验证了鲁肃的预言,迟早被北军并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