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美團打車、滴滴外賣,騰訊系“內訌”能給消費者帶來什麼?

美團打車、滴滴外賣,騰訊系“內訌”能給消費者帶來什麼?

文丨亞太日報評論員 宋濤

去年底開始,美團宣佈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國內7個城市上線打車業務,苦於沒有取得網約車經營牌照,迅速遭到多地監管部門約談,計劃也暫時擱置。到了今年的3月21日,美團在已拿到網約車經營牌照的上海重拳出擊,同時上線出租車及快車兩種業務。

儘管上線首日,美團打車就被上海市有關部門約談,要求美團打車應當合理確定網約車運價,實行明碼標價,不得有為排擠競爭對手或者獨佔市場、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運營擾亂正常市場秩序。

但據媒體報道,美團打車登陸上海勢頭驚人:上線第三天的日完成訂單量就超30萬單,美團點評CEO王興更是聲稱美團打車已經在進駐城市拿下1/3市場份額

美團打車、滴滴外賣,騰訊系“內訌”能給消費者帶來什麼?

美團打車勢頭這麼猛,靠的是什麼?從主觀條件來說,當然首先靠的是堪稱瘋狂的補貼力度。在司機端,有三個月零抽傭,還有各種名目繁多的補貼;在用戶端,有五花八門的優惠券,新用戶打車經常可以“零費用”。

——很顯然,監管部門約談的效果並不算理想。另外,美團App對生活場景的整合也為打車業務的推廣提供了強大的助力。

從客觀因素來說,實在是“天下苦滴滴久矣”。自從收購了Uber中國以後,滴滴在網約車市場基本上就是一家獨大。隨之而來的,是用戶體驗的迅速下降——無論司機端還是用戶端。

前兩年幾家激烈競爭時大量派發的各種優惠沒了、花樣繁多的補貼也沒了,對司機的抽傭高達23%,為了打擊刷單,經常出現接單安排極不合理……甚至於有的滴滴快車司機曾經表示,希望美團快點開通打車業務,到時候將第一時間“轉場”。

事實上,美團打車在上海開發的司機中,絕大部分也的確是滴滴的司機。

美團打車、滴滴外賣,騰訊系“內訌”能給消費者帶來什麼?

對於美團的公然“砸場子”,滴滴的反應很直接:一方面直接和美團開啟“補貼大戰”。當然,由於前兩年經歷過“波瀾壯闊”的大亂戰,滴滴對於這種“補貼戰”可謂經驗豐富。有用戶表示,滴滴重新開始補貼以後,算下來還是滴滴更便宜,這也幫助滴滴穩住了不斷流失的用戶

另一方面的反應更直接,啟動了滴滴外賣,直接進入美團的核心業務外賣。而且採取的操作手段和美團在打車行業頗為相似,

針鋒相對的意思昭然若揭。

美團打車、滴滴外賣,騰訊系“內訌”能給消費者帶來什麼?

從整個經過來看,美團主動出手、滴滴被動應對是毫無疑問的。考慮到兩家公司背後都有騰訊的影子:兩家公司近幾輪融資中,騰訊都是領投者。那麼,美團悍然對“同門”發動突然襲擊究竟意欲何為?

據美團方面的說法,美團的目標是在自己的App中實現生活場景的全覆蓋,向打車方向拓展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正如有記者質疑的:零售也是生活場景的重要一環,美團為什麼不去挑戰淘寶和京東?

事實上,綜合來看,美團此舉更多地是為了改善目前主營業務利潤率低、估值不高的問題。有傳聞說美團正在考慮上市,而3月23日,科技部發布的《2017年中國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和《2017年中關村獨角獸企業發展報告》中,滴滴和美團分別以560億美元和300億美元估值。這正反映出外賣行業雖然看起來很熱鬧,但其投入高、利潤薄、風險大,並不為投資市場所看好。

因此,美團必須進一步拓展其產業。相比較而言,零售行業的淘寶和京東都體量超大,不是美團這種小胳膊小腿能撼動的。倒是滴滴所在的打車市場,本身門檻不高,僅有的“獨霸者”滴滴的體量又不算大可以挑戰,還能迅速提高自己的估值,何樂而不為?

美團打車、滴滴外賣,騰訊系“內訌”能給消費者帶來什麼?

美團這一記“大招”,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給了滴滴一個明確的信號:不要以為在打車行業“一統江湖”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有分析家就曾指出,互聯網時代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跨界”變得比以前容易得多。當你以為在本行業已經沒有對手的時候,來自其他行業的“過江猛龍”也許正在虎視眈眈。

滴滴這兩年在業內“獨孤求敗”的同時,在技術上的創新和對客戶的維護有所缺失,這也是美團能夠迅速“撈過界”的重要原因。

對於用戶而言,美團的“攪局”給自己帶來了更多優惠,顯然是件“喜大普奔”的事。但無論如何,目前的“補貼大戰”是不可能長久的。無論監管部門還是兩家公司背後的投資者,都不會坐視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情況持續下去。

我們能希望的是,滴滴能夠不只盯著資本市場的風雲,更要回到行業本身,在技術開發、客戶維護等方面多下功夫,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當然,如果美團能和滴滴在功能上互相嵌入,讓用戶更加方便,那就更理想了。

美團打車、滴滴外賣,騰訊系“內訌”能給消費者帶來什麼?

1日,坊間傳說美團與滴滴將會停止競爭業務,將已開展的競爭性業務和人員併入對方,合併消息預計最快於清明節前後宣佈。

雖然據多家媒體向滴滴和美團方面求證,雙方都給出回覆稱這是“愚人節玩笑”,不過這兩年間滴滴與快的、Uber,美團與大眾點評合併的情形還依稀在目,消費者們可以靜觀其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