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今天听到一句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乐一乐说


本该“春寒料峭”的早春,前段时间可以说是根本没有呈现任何“料峭”的意思。因此在惊蛰节气到来之前,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又被人们提起了。所谓的“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意思是说,如果进入惊蛰节气天气不冷的话,那么就会出现“倒春寒”现象,并且“倒春寒”的灾害性天气很可能会持续到5月中旬,才会结束。

古话到底有没有道理,我们可以慢慢来分析。“蛰”字在字典里的解释是指动物藏起来不食,进行冬眠的意思。如果“惊蛰”之后天气不冷,气温维持较高水平的话,冬眠的昆虫或其它动物自然会苏醒并出土或出洞开始活动,这便可以理解为“惊蛰”。今天是3月3日,尽管昨夜我们河北廊坊这边刮了一夜的3——4级风,还飘了一点细雨,可早上起来竟然没有什么“冷”的意思。看了看气象预报的温度,今日的最高气温仍然会维持10℃,最低气温虽然在已经冲到0℃以上多日后重归了0℃以下,但也只有-4℃。想想后天的3月5日就要进入惊蛰节气,难道古话“惊蛰不冻虫,寒到五月中”真的会应验了吗?

“倒春寒”是一个气象学上的名词,在早春乍暖还寒的时候,如果之前的平均气温超过10℃以后,再有较强冷空气入侵,气温迅速下降并持续“一候”(也就是5天)以上,就属于“倒春寒”。每年春季都是一年当中气温、气流、气压等气象元素最容易变化无常的时候。假如“惊蛰”之后长期阴雨,或者时不时会有频繁的冷空气侵袭,亦或在持续的冷高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是容易导致“倒春寒”的。

“惊蛰”前后温度维持高点到底会不会导致“倒春寒”其实并不一定,我国“倒春寒”的形成,需要在早春冬季风转为夏季风的过渡时期,遭遇从西北地区来袭的间接性冷空气侵袭。在这一过程中,南下的冷空气与南方的暖湿空气形成相持,天气特点呈现为持续性低温阴雨,也才属于“倒春寒”天气。

有气象记录显示,北京市最近30年中,出现“倒春寒”的几率是57%左右,基本上算是四六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