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人生在世,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人生在世,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

《群书治要360》讲座第75集13 全文1263字,阅读需4分钟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这段话也是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人生在世,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

“子曰”,孔子说。“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导百姓相亲相爱,没有什么比从孝道入手更好、更有效的了。孔老夫子为什么这样说?这是因为孝是仁爱之心的原点。人生在世,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如果连父母这么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记在心上、都不能想着去报答,试问还有谁的恩德值得我们念念不忘去报答?

一个人如果不孝敬父母,那就不能够树立起一个重要的处世原则,即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世原则。这种处世原则如果没有树立,取而代之的就是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世方式,即这件事对我有利、有好处,我就会全力以赴;当这件事或者这个人由利变成害的时候,那对不起,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而当一个人以功利之心处世待人接物时,就会见利忘义、忘恩负义。

人生在世,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

为什么?因为父母对我们恩德这么大、为我们付出无私无求,我们对他们尚且没有亲爱之心、不能够回馈,那又怎么可能去爱国家、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所以,一个人如果对他人、对人民很冷漠、漠不关心,归根结底就在于对自己的父母冷漠、不能体贴父母的需要。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就是因为孝子有恩义、有情义、有道义,在家对父母尽孝,出外自然能对国家尽忠,不会做出忘恩负义、见利忘义的事来。所以,

孝是仁爱之心的原点,而仁爱之心正是从孝敬父母的情感培养起来的。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教导百姓遵循礼节、顺从长上,没有什么比弘扬悌道更好的了。李炳南老先生在其编辑的《常礼举要》中提到,“长者与物,须两手奉接”、“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从这些小小的动作中,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恭敬心。一个人如果从小能对长者养成这种态度,且在每一个处事待人接物过程中,时时提起这份恭敬心,久而久之,他就会习以成性,长大之后自然谦恭有礼,不会轻视、傲慢他人。

人生在世,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

父母官、领导者如果非常重视孝悌的教化,那对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培养塑造就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比如在北齐的时侯,有名官员叫苏琼。他在担任清河太守期间,有一个百姓叫乙普明,他和兄弟为了争夺田地,分了家,还打了多年官司,始终没有结果,他们各自提供的证人就有一百多人。

苏琼听说后,就召集乙普明兄弟及众人,对他们说:“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假令得地,失兄弟心,如何?”意思是,天下最难得的就是成为兄弟,而最容易得到的是田地,因为兄弟有同气之谊,且年龄相仿,相处的时间最久,相伴七、八十年甚至一生都有可能,田地作为身外之物只要通过辛勤努力就可以得到。假如得到了田地,却失去了兄弟的骨肉之情、手足之情,这不是人生很遗憾的事情吗?说到这里,苏琼自己掉下了眼泪,众人听后也无不哭泣,乙普明兄弟叩头请求到外面再去考虑考虑。结果,两兄弟分居十多年后,又重新住到了一起,也不再为田产之事争执了。这就是“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的效果。

人生在世,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父母的养育之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