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9 宜昌起义司令唐牺支(作者 柯云)

唐牺支,字以祀,光绪十三年(1887)6月,出生于索水北岸的三官寺乡三坪村。1907年入湖南西路师范学堂,后考入武昌湖北陆军学校。肄业后,参加湖北新军第21混成协第41标第1营,由正兵升任排长。时值革命党人在新军中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传播民主主义革命思想,组织革命团体,积蓄力量。唐牺支为群治学社会发起人之一。

此时,川汉铁路正筹划修建,宜昌驻有一万多川汉铁路公司职工和革命党人,唐牺支决定利用这里良好的群众基础开展革命活动。

7月20日,文学社在41标调防前召开代表会议,制定调赴宜昌新军的发难计划。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消息传到宜昌,唐牺支与胡元龙等革命党人,约同宜昌公益会和地方人士代表召开秘密会议,决定10月28日反正。趁机组织、领导革命力量,分别派遣部队监视重要机关,控制城门等重要场区。当夜起事,大家公推唐牺支为司令官。

唐牺支为瓦解法廷官吏,采取政治攻势。宜昌城里的满族官员,除敌对分子参将倭和布等人外,凡愿意投降的均免死罪。紧接着又致电并派员到施南,促令陆军等三十二标营管带李汝魁反正。为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扩编了新军武装,把会党起义部队改编为新军,还招募新兵将部队扩建为两个协,吸收川汉铁路工人1000多人参加民军。同时又派阮桂芬率一个营驻防巴车,并去巫山一带策动反戈。

荆州为鄂西战略重镇,历为兵家必争之地。唐牺支鉴于夺取荆州后宜昌才有出人门户,武汉也才能解除侧击的威胁,于是先传檄荆州,招降满员,并促汉籍府、县官归顺。

清王朝调集几路大军进逼武昌,形成包围之势,情况紧急。10月22日湖南独立,成立军政府,以焦达峰为都督。湖南军政府成立后,先后派出四批援鄂军,此时,能解武昌之危的重大希望在于攻克荆州。

谭延闿就任湖南军政府都督之后,又以故交召令慈利籍统令王正雅(号子豳)。筹备与唐牺支联合攻打荆州,援助武昌事宜。

唐牺支与王正雅共商破敌大计,达成共识:现敌众我寡,利在急攻。我方多为疑兵以骇之,敌人不知我军虚实,军心必乱,或破或降,指日可待。筹划已定,湘鄂两军定于12月9日合力攻城。鄂军主攻南门和西门,湘军主攻北门和东门。

荆州城为椭圆形,周长20里,城中有一高墙,墙西叫西城,系汉族人聚居区。墙东是东城,为满族人居住区。清朝官吏将领都住在此,军队的精锐部分也驻扎在城里。

唐牺支与王正雅依计而行,密令军士在城外空地遍置灯火,城中敌军不知虚实,只向着灯火的地方放枪开炮,空费了许多弹药。战后,管带们问为什么要夜晚进攻,正雅解释说:“敌众我寡,日中而战,敌人见我军人少,必锐意作战,难以取胜。夜晚作战,敌人不知我军虚实,容易得手,这是唐司令的孙子兵法。”

12月9日夜,湘鄂两军又于黄昏时刻发起猛攻,是日清晨,唐牺支司令率军集于南门入城时,荆时城上皆树白旗,满清军士举手为礼。将领连魁,左副督统松鹤打开东门,率“将军印”立于道左,迎接革命军入城。12月18日,唐牺支与王正雅亲率数十人,直驱荆州将军府。满族军皆跪地迎接。

1912年2月,宜昌、荆州唐部改编为鄂军第七镇,唐牺支任统制。3月,鄂军第七镇改为师,并由统制改称师长。同年9月,袁世凯政府授予唐牺支陆军中将衔,授勋“二位第二等文虎章”。年底,唐牺支离开军职,赴北京就将军咨议职,然后回慈利小住。

1917年,唐牺支充任湘西靖国军援川司令官,1918年改任湖北靖国联军招讨使,出川时曾取道桑植回慈利三官寺原籍,在途中去洪家关识结了贺龙。稍后,贺龙率100余人到三官寺拜访唐牺支,二人交谈甚密。唐牺支送贺龙步枪20余支,子弹若干发。其女博文拜贺龙为义父,以后二人常有书信来往。

1919年,柏文蔚在施南任靖国联军总指挥,邀请唐牺支任参谋官。1921年,陆海军大元帅孙中山任唐牺支为湖南讨贼军司令官。1922年,孙中山电唐牺支赴广州任别动总司令、湖南劳军使。唐牺支应召入京,与邑人孙道仁同授将军府将军,唐兼湘军赵恒惕驻京代表。1924年3月,唐牺支因肺结核在北京将军府逝世,年仅36岁。葬于北京西门外天主教义地。黎元洪惊闻死讯,即致电吊唁唐牺支并送葬仪1000银元。

唐牺支有兄弟4人,皆中道身亡,学人唐泽孚挽唐父母联云:乱世二老,同出走,同归葬,生不愧夫妻,死不愧夫妻;膝下四男,皆成名,皆短命,荣哉此父母,衷哉此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