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1 明朝的“厂卫”制度真的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所在吗?

引言:

有人说"明非亡于流寇,而亡于厂卫"那么伴随明朝历史的"厂卫"机构真的对明朝的历史走向有如此大的影响吗?由于厂卫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有建立的先后顺序以及在明朝历代君王统治期间都有不同的发展和影响,所以小编从"厂卫"机构的建立、发展、影响三个角度以明朝十六帝时间轴的形式带大家探究下厂卫机构这个神秘的"特务机构"。

明朝的“厂卫”制度真的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所在吗?

锦衣卫

一、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

1、锦衣卫的建立

①背景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处,承袭了元朝的制度,政务都需要先经过中书省之手才能到达朱元璋的手里,这样的制度导致了以右丞相胡惟庸为首的”胡党“因为掌控着中书省,所以恣意妄为。为了应对这样的局面,朱元璋决心建立一支只听从自己命令的精干队伍去对抗”胡党“和监督朝中大臣。

明朝的“厂卫”制度真的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所在吗?

朱元璋

朱元璋思来想去,决定挑选内廷拱卫司中的仪鸾司作为自己的心腹部队去监督”胡党“和与之有牵连的大臣并搜集罪证,后仪鸾司经过多方取证,罗列出了与之相关的名单上呈给朱元璋,朱元璋看了之后也是吓了一跳,几乎整个朝中的大臣都与胡党有牵连。

朱元璋得知这种情况后没有急着动手,而是让仪鸾司头目毛骧带领仪鸾司秘密搜集更多更全面的胡党成员的罪证,当罪证搜集完时正是朱元璋动手之时。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策划了”云奇告变“将胡惟庸以谋逆罪和其他各项罪状抓捕,凌迟处死,与此同时朱元璋颁布了《昭示奸党录》,所有在仪鸾司搜集的”胡党名单“上的三万多人都在应天城集市上被处死。

在解决了胡党的隐患后,朱元璋为了集权废除了中书省。

②建立

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将拱卫司改为”锦衣卫指挥使司“下属南、北镇抚司,这其中北镇抚司专理诏狱。从此锦衣卫就正式的登上了”历史舞台“外能搜集敌军军情,内能监督朝中百官。

2、锦衣卫的发展

随着中书省的废除,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在朱元璋的手里,锦衣卫都是朱元璋信赖的死士组成,对朱元璋也都是忠心不二,朱元璋也是觉得锦衣卫用的顺手,大肆的动用锦衣卫去处理内外事物,在洪武十八年朱元璋第二次通过锦衣卫对胡党进行了清洗。此后朝中文臣几乎被换了一个遍,开国功臣所剩无几,朱元璋安心的坐着自己的皇位。

明朝的“厂卫”制度真的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所在吗?

锦衣卫

然而,岁月不饶人,年近六旬的朱元璋开始考虑起帝位的传承问题,由于长子死得早,朱元璋就想让长孙朱允炆继位,但是他深知朱允炆的性格懦弱,继位后很难掌控一些武将老臣。朱元璋这个爷爷做的也着实辛苦,他得为他的孙子铺平道路。就在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打起了动”凉国公蓝玉“的主意,蓝玉是武将集团的核心人物,因为自恃功高,结党营私朝中的大臣他都不放在眼里,甚至有时都不听朱元璋的命令,放纵门人和将士胡作非为,这就让朱元璋很不舒服了,朱元璋知道要想让孙子安稳继位就得除掉这个隐患。于是朱元璋便派他的秘密部队锦衣卫到处搜寻蓝玉的罪证,就在洪武二十六年,新任锦衣卫统领蒋献带领手下直奔凉国公府抓捕蓝玉,将蓝玉带到北镇抚司,动用各种刑具逼其就范,要知道北镇抚司的诏狱可谓是人间地狱一样的地方,里面有各种自制的残酷刑具号称”不仿古制“,在这样的严刑拷问下蓝玉虽然是个武将但是也受不了这非人的待遇,为了求死什么罪行都认了。之后,朱元璋将”蓝党“相关人员全部处死涉及人员一万多人,自此朝中文武大臣被清理一空,再无重臣隐患。

明朝的“厂卫”制度真的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所在吗?

锦衣卫

就在所有人都觉得事情该结束了,但是在朱元璋看来还有一个隐患,那就是他亲手建立的”锦衣卫“为了清理”胡、蓝党“,朱元璋给了锦衣卫很大的权利,此时的锦衣卫已经是人臣惧怕的存在。朱元璋知道这样的一个机构,是朱允炆控制不了的,于是朱元璋便开始对他亲手建立的锦衣卫进行职权的削弱,秘密处决毛骧和蒋献的同时废除北镇抚司的诏狱,要求所有的案件必须交由三法司审理。

自此朱允炆继位的所有障碍都清除了,锦衣卫在完成了它的职能后也短暂的沉寂了

3、锦衣卫的影响

锦衣卫的建立使得朱元璋有了一双能随时监视朝廷内外的眼睛,同时也是一把制衡权利的利刃。此时的锦衣卫虽然迫害了无数的臣子,但是这也是朱元璋的意志,不能把罪责都归咎于锦衣卫,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此时锦衣卫的存在,帮助初生的大明朝解决了很大的隐患,为明朝的延续起到了很大的奠定作用。

二、 明惠宗朱允炆(建文)

建文帝继位后,其实延续了朱元璋对待锦衣卫的态度,并没有重新启用锦衣卫,所以此时的锦衣卫仍然是沉寂的状态,这里不做过多讲述。不过小编要提到的是朝廷权臣被朱元璋屠杀殆尽以及锦衣卫的职权削弱虽然使得朱允炆顺利继位掌控朝廷,不过也给燕王朱棣有了可趁之机。

三、 明成祖朱棣(永乐)

1、锦衣卫再次走上历史舞台

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后成功的坐上了皇位的宝座,但是此时有两个问题困扰着朱棣

①、是建文帝跑哪去了?他需要一个足够隐秘的机构去查找②、是朱棣虽然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坐上皇位但是他明白他这个位置来的名不正言不顺,还是有很多人不服他的,所以他需要一个隐秘机构去帮他铲除异己。

基于这两点尤其是第二点,朱棣重启了朱元璋时期建立的锦衣卫的职能,来解决上述困扰他的两个问题。

锦衣卫再次登上历史舞台后根据朱棣的命令展开了浩浩荡荡的诛杀建文旧臣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形象。

到永乐后期锦衣卫指挥史纪纲在明成祖赋予他的极大权利后,已经开始“尾大不掉”,无恶不作,甚至在走私贪墨获取巨大财富后居然私下培植起自己的军队来意欲图谋不轨,只是纪纲没有想到的是,虽然朱棣给了锦衣卫很大的权利,但是朱棣并没有真正的信任锦衣卫,朱棣深知锦衣卫拥有过大的权利是一把“双刃剑”,他需要时刻提防,于是暗地里培养了一批亲信太监来监视锦衣卫的一举一动,纪纲的所作所为都在朱棣的眼皮底下,当朱棣得知纪纲图谋造反后随即将纪纲诛杀。

2、锦衣卫带来的影响

锦衣卫的重新启用,在朱棣坐稳皇帝的宝座方面,可谓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帮助朱棣监视朝廷内外的一切违逆他的异己并清除掉这些异己。但是后期锦衣卫的权利过大也造成了不少臣子百姓的冤死、朝廷内外都敢怒不敢言。此时的锦衣卫在发挥正面作用的同时,负面的弊端也渐渐显露出来。

明朝的“厂卫”制度真的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所在吗?

3、东厂的建立

就在锦衣卫指挥使统领纪纲被杀四年后,朱棣建立了由宦官组成的东厂,东厂不仅仅拥有锦衣卫一样的镇压异己的职能,更重要的是拥有监视锦衣卫的职能,所有的案子处理都得经过东厂的监管,在朱棣死后,东厂的势力越来越大,锦衣卫因为受其监管也不得不服从于东厂,此时的东厂可谓是一手遮天。

4、东厂的影响

东厂的建立虽然一定程度上约束了曾经权势遮天的锦衣卫,但是东厂的手段相比锦衣卫有过之而无不及,可以说东厂的建立进一步加剧了朝廷内外的矛盾。

四、 明仁宗朱高炽(洪熙)

明仁宗在位期间虽然短暂不到一年,但是是个贤明的君主,在位期间,实行一系列变革和平反冤狱,与此同时削弱了厂卫的职能,缓和了社会矛盾和朝廷内部的矛盾,使得明朝经济得以稳定发展了一段时间,也为明宣宗的统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

1、“仁宣之治”

在明仁宗为其做了良好的开端后,明宣宗在继承明仁宗的良政之下,实行重农以及任用贤臣的国策,这一时期明朝的经济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被称为“仁宣之治”。

2、 宦官参政

明朝的“厂卫”制度真的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所在吗?

虽然明宣宗是个明君,但是后来他为了减轻自己的“工作”实行了一项大胆的制度下令设置“内书堂”教导宦官读书参政,说白了就是给东厂开办个“学校”教他们如何参政,显然此时的明宣宗并不知道接下来会带来什么影响,这因为他的这一制度使得后世宦官参政变得更加疯狂。

六、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

1、东厂的发展

此时的东厂总指挥是王振,深受明英宗的重用,权利只手遮天,不仅残害朝廷重臣,百姓稍有言语不慎也得被抓进大牢。

2、锦衣卫的发展

明朝的“厂卫”制度真的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所在吗?

那么此时的锦衣卫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此时的锦衣卫指挥使是马顺,马顺呢知道锦衣卫不能和东厂对着干,于是就做东厂的小弟,极力的配合王振打压群臣。本来厂卫合作是“所向披靡”只是不知道王振大总管是怎么头脑一热,怂恿明英宗亲征瓦剌,不巧的是明英宗战败被俘虏了,这就很尴尬了,平时本就深受王振打压的朝臣此时是异常的激动气愤,一致要求监国朱祁钰杀了王振,这时马顺慌了站出来帮王振说了几句好话,无奈被群情激愤的大臣们群起而上殴打死了,马顺怕是锦衣卫统领中死的最尴尬的了。

这次的事件让东厂和锦衣卫的势力都收到了重创。尤其是锦衣卫的职能被进一步削弱。

3、“厂卫”的影响

此时的厂卫要说影响,除了对大臣和百姓的无故虐杀,最大的影响就是害明英宗被瓦剌所俘虏,在瓦剌国内待了数年才得以回国。

七、 明代宗朱祁钰(景泰)

明代宗也算是个贤明之主了,在其兄长被瓦剌俘虏后,在大臣的拥护下,坐上了皇位,在位期间实行仁政,在夺门之变后被明英宗软禁至死。

厂卫举措

明代宗受群臣拥护登基并接纳群臣的要求对王振等一行人实行了诛杀,厂卫的职能被削弱。

八、 明宪宗朱见深(成化)

1、西厂的建立

看过《龙门飞甲》的人一定对这样一句话有印象“东厂不敢杀的人我杀,东厂不敢管的事我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句话真是出自西厂提督之口,虽然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历史改编,但是对于西厂的势力可见一斑。

明朝的“厂卫”制度真的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所在吗?

西厂提督

明宪宗时期,“妖狐夜出”案件以及李子龙妖道之术盛行,使得明宪宗深感不安,于是为加强中央统治,在成化十三年设立西厂来监视民臣的动向,任用太监汪直为总指挥,西厂的权力远远超过东厂和锦衣卫,职能更多,管辖范围更广。汪直和谷大用这两任提督在位时可谓是权倾朝野,上至权臣下至百姓都没人敢说一个“不”字。西厂对任何的事件都进行捕风捉影,冤杀大臣和百姓。

2、西厂的撤销

西厂存活的时间半年不到,朝廷内外都是人心惶惶,后群臣上书汪直的罪状,明宪宗虽然看了极为震惊,但是还是不情愿撤销西厂,但是群臣的上书他也不能不顾,于是就撤销了西厂,解散了西厂一众人等,可是没过多久明宪宗又借戴缙的上书为借口又重开了西厂,汪直再次被重用,这一次汪直可不能放过机会了,于是在朝中大肆迫害群臣,将西厂的权势推到了一个顶点,只是树大招风这句话说得很对,群臣联合起来对抗汪直,最后汪直被打压下去,西厂就此覆灭。

3、西厂的影响;

屡兴大狱的汪直将明朝社会矛盾,朝廷矛盾引领到了极致,明朝的经济文化一蹶不振。

九、明孝宗朱佑樘(弘历)

1、弘治中兴

弘历皇帝在后世的评价很高是明朝真正意义上一个为国劳累而死的皇帝

在位期间亲贤臣远小人,实行仁政,使得明朝经济文化兴盛一时。

2、厂卫尽忠职守

受前朝的影响,弘历皇帝深知宦官专政的影响,所以在位期间严格要求厂卫恪守本职,不能胡作非为。

十、 明武宗朱厚照(正德)

1、西厂的复开

明朝的“厂卫”制度真的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所在吗?

西厂是明宪宗时期所建立后被关闭,但是到了武宗时期,受武宗重用的大太监刘瑾向明武宗申请重新开设了西厂,由谷大用担任西厂的总指挥。西厂复辟搞得东厂就有点不开心了,东西厂又开始争斗起来。

2、内行厂的建立

因为东西厂经常争斗,搞得刘瑾也很烦恼,于是刘瑾再次向明武宗申请开设内行厂来监管东西厂和锦衣卫,这就让大臣和老百姓的日子更加不好过了,要知道单单锦衣卫就够受的了,现在加上了东厂、西厂、内行厂,一时间别说朝廷内就是百姓都不敢随意说话,深怕被这帮“特务机构”咬文嚼字。

3、西厂、内行厂最终撤销

正德五年,安化王叛乱,朝中大臣借此机会联合东西厂除掉了刘瑾,此后明武宗下令把西厂和内行厂都关闭掉。西厂就这样再一次在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4、影响

此次的刘瑾事件让明武宗认识到,厂卫制度引发的矛盾已经很深,但是为了维护皇权他仍旧保留了锦衣卫和东厂,仅仅撤销了西厂和内行厂,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朝廷内外的矛盾。

十一、 明世宗朱厚熜(嘉靖)

1、锦衣卫权势短暂盖过东厂

嘉靖年间嘉靖吸取了明武宗乱用宦官的的教训、削弱了部分厂卫职能,基本延续了正德年间的厂卫制度,东厂依旧作为职权最高的特务机构同时监管锦衣卫。不过这期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锦衣卫职权盖过东厂的时期,就是陆炳,陆炳的母亲是嘉靖的乳母,陆炳和嘉靖一起长大,还救过嘉靖的性命,深得嘉靖的宠幸,陆炳为人正直,一改锦衣卫擅权弄政的形象,保全了不少因直言进谏而激怒嘉靖的大臣性命,抗倭名将俞大猷当时被“严党”诬陷差点惨死,也是幸得陆炳的营救。

明朝的“厂卫”制度真的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所在吗?

2、锦衣卫的正面影响

锦衣卫虽然在世人眼中的形象大都是“无恶不作”但是在明朝历史锦衣卫也发挥过一些正面的影响,嘉靖年间的陆炳带领的锦衣卫为朝局的稳定还是带来了一定的帮助的,保全了不少忠良之臣,与此同时锦衣卫中的沈炼也是多次抨击“严党”,为严党的覆灭打下了铺垫。由此可见锦衣卫中也是不乏中正之士的。

十二、 明穆宗朱载垕(隆庆)

隆庆年间,明穆宗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厂卫的制度,任用贤臣,采纳建议,革除前朝弊政,促成了和蒙古的“隆庆和议”,废除了海禁,让颓靡不振的明朝实现了中兴,虽然后来因女色而死,但是也是为明朝延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的,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党争”已经开始萌芽。这个时期厂卫机构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变化

十三、 明神宗朱翊钧(万历)

1、万历中兴

万历年间,明神宗整整28年未上朝,但是却仍然出现了“万历中兴”这样的国势

2、党争激烈

其实此时的“党争”已经发展到了很严重的地步,文官权利制衡朝廷,大臣勾心斗角无心国事者居多,能实现万历中兴和张居正是分不开的,万历早年明神宗年幼继位,太后听政基本把权利都下放给了张居正,内阁首辅张居正实行了一系列变革之法来恢复明朝的生机,其中比较出名的是“一条鞭法”和“考成法”这两个办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改善了官员的阳奉阴违的作风。遗憾的是张居正虽然积极的变革实现中兴,但是也排除异己,为了维护程朱理学更是毁坏全国各地书院无数,阻碍了其他思想文化的传播和发扬。

明朝的“厂卫”制度真的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所在吗?

随着张居正的去世,党争再次激烈的出现,万历索性直接不上朝躲进深宫之中长达数十年,但是为什么即便这样万历依然能坐稳皇位呢?

小编看来,虽然文臣的制衡,导致厂卫的权利不再那么遮天,但是厂卫对文臣还是有一定的牵制的,万历虽然在深宫之中,但是厂卫就是他的眼睛,外面发生什么他都了然于心。

3、锦衣卫在援助外邦中发挥重要作用

就在张居正死后、朝廷动荡的局面下,日本开始图谋大明朝和朝鲜,日本发动了对朝鲜的战争,此时的朝鲜向万历皇帝求援,万历皇帝也深知,日本的野心在于大明朝,于是便动用了锦衣卫的搜集情报的强大能力,锦衣卫到朝鲜和日本搜集情报,将此次日本的所有军情、国内情况都了解的很透彻,援朝大将李如松在了解这些情况后,领兵击退了日本的部队,这次的锦衣卫可不仅仅是在大明朝“扬眉吐气”了一把更是在朝鲜风光了一次,让外邦认识到即便是此时的大明朝依旧有很强大的实力。

十四、 明光宗朱常洛(泰昌)

泰昌帝是明朝最短命的皇帝,在继位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因为“红丸案”病逝。

十五、 明熹宗朱由校(天启)

1、东厂再次回到权利的舞台

天启帝毕竟是由“东林党人”拥护称帝的,所以对东林党人还是极为信任的,此时虽然东林党内大多是正直之士,但是东林党内部以及和其他党派的争斗依然是此时朝内的主要矛盾,此时的天启帝重用太监魏忠贤为东厂总指挥来制衡朝廷文臣,自己做个甩手“鲁班”(天启帝酷爱做木工活,发明各种小玩意),魏忠贤上位之初也是忌惮东林党的权势,主动交好,无奈东林党人都不正眼瞧他,这就让魏忠贤很恼火了,魏忠贤和与东林党对立的其他党派联合在一起,仗着天启帝的宠幸经常假传诏令,最后将东林党人迫害殆尽,权势遮天。

明朝的“厂卫”制度真的是明朝灭亡的原因所在吗?

2、东厂再次重用带来的影响

东厂在魏忠贤的带领下先是迫害了他最大的敌人东林党人,后在朝中肆意迫害大臣和百姓,朝中大臣相比党争时期更加无心国事,使得本已在亡国边缘的明朝社会矛盾、朝堂矛盾进一步加深,国家经济文化更是低到了谷底,此时的辽东和后金迅速的壮大,明朝政府却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隐患,此次的东厂重用进一步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十六、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

厂卫再次被清洗

崇祯皇帝从兄长手中接过千疮百孔的大明王朝,首先他要解决的就是宦官专政的局面。

魏忠贤深知崇祯皇帝对宦官专政深恶痛绝,自己很自觉的请求“辞职”,崇祯便顺势卸了魏忠贤的乌纱帽,并借机预杀死魏忠贤,魏忠贤闻讯后,自杀而亡,与此同时崇祯诛杀了锦衣卫的几位统领。此时的明朝已经是内忧外患,崇祯皇帝虽然深恶厂卫制度,但是一方面想重振大明王朝,一方面性格多疑的崇祯皇帝还是继续重用厂卫来维护自己的皇权直到大明的终结。

以上16位是明朝被正统认可的帝王

然而锦衣卫的真正灭亡其实是在南明帝朱由榔手里,朱由榔被清军逼迫至缅甸,后缅甸王的兄弟莽白在公元1661年发动政变杀了兄长缅甸王,并且杀了所有朱由榔的近卫(包含锦衣卫的统领),就是著名的“咒水之难”自此锦衣卫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小结:

其实明朝的灭亡不仅仅厂卫制度的存在导致,厂卫制度伴随了整个明朝,其中有正面的影响稳定皇权、铲除奸邪、帮助外邦。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迫害大臣、残害百姓。要说明朝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封建制度下中央集权的制度弊端导致,纵观历史,我们发现每个封建王朝的寿命短则数年,长则也就几百年而已,都是封建制度的种种弊端所导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