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親兒子也靠不住,“玄武門之變”的禍根,其實是李淵親手埋下的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清晨,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倆,因為李世民在李淵面前告他們“淫亂後宮”一事,奉李淵的旨意進宮與李世民進行當面對質。

走到玄武門外,兩人感覺氣氛不對。他倆立即掉轉馬頭,準備逃回東宮,這時候發現李世民的悍將已將他們團團圍定。太子和齊王,中了埋伏,已經走投無路。
情急之下,李元吉決定先發制人。他拿起弓箭,準備擒賊先擒王,卻哆哆嗦嗦拉不開弓。相反,李世民的表現要沉穩得多。他不慌不忙叫住掉頭就走的大哥,不知道跟李建成說了些什麼,然後就一箭射穿了他的喉嚨。
接著,李世民的愛將尉遲敬德也射殺了李元吉,還把元吉和建成的腦袋都砍了下來。結果,當東宮和齊王府的人趕來救援時,尉遲敬德只是把這兩顆人頭亮了出來,大部分救援部隊便潰不成軍,一鬨而散。

親兒子也靠不住,“玄武門之變”的禍根,其實是李淵親手埋下的

圖 | 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殺了兩個兄弟後,馬上去看李淵,李淵居然沒有發怒,還來了一句:“我之前是聽信了謠言,誤會我的好兒子了。”李世民立刻跪倒在地,抱著李淵的大腿痛哭。李淵作為一個父親還是一個皇帝,在得知自己的一個兒子手刃了手足兄弟,李淵不僅沒有懲罰李世民,還封其為太子,而且不久後就宣佈退位,將皇帝的位子讓給他。

李淵並不是被嚇傻了,我們都知道,宣武門之變後李淵被架空了,只能任由自己的兒子擺佈。

然而,面對這樣的歷史事件,我們不免心裡有些疑問:李世民為何膽敢在宮門外,公然動手殺害親兄弟?“玄武門之變”後,李淵為何能夠如此坦然地接受實事?

其實,發生這種事兒,還真怪不著別人,李淵才是第一責任人。是李淵他自己,親自為“玄武門之變”種下了惡果。

這事情,還得從李淵的起家說起:李淵和“太原幫”

李淵與隋煬帝楊廣是親表兄弟,本來是隋朝皇室的親戚。隋朝末年,唐國公李淵在起兵時的官職是“太原留守”,也就是太原地區的軍政長官。雖然,李淵在太原為官,但是他在太原的根基並不深,因為他是地地道道的長安人,被派去太原當的地方官。

因此,隋末天下大亂,李淵起兵之初,他對太原本地的官僚集團並不十分信任,太原本地的官僚也沒把李淵當成真命天子。太原的官僚們沒人真正冒著生命危險,去給李淵打天下賣命。他們只希望李淵能夠在動亂中割據一方,不被被人吞併,這樣他們的好日子才能夠繼續。

親兒子也靠不住,“玄武門之變”的禍根,其實是李淵親手埋下的

圖 | 唐高祖李淵畫像

李淵用兵之初,戰略目標是先拿下易守難攻的關中地區。可就在李淵攻打關中的緊要關頭,軍中傳出了突厥準備南下進攻太原的消息。這時候,“太原幫”那些人可就炸鍋了,紛紛表示要李淵撤併返回太原。

正在這緊要關頭時,李建成與李世民出來,力排眾議穩住了局勢,在賈胡堡打敗了隋軍敲開了通往關中的大門。

經過此事後,李淵對他的“太原幫”徹底失望了。所以,在唐朝開國後,“太原幫”在李淵那幾乎沒有得到任何重要官職,大多數人被李淵用一塊“免死金牌”給打發了。這背後,充分顯示了李淵對“太原幫”的不信任。

李淵需要培植政治資源,只能仰仗自己的親信

“太原幫”靠不住,李淵就得打造自己的政治資源。在李淵率軍打進長安的時候,李建成是左軍統帥,李世民是右軍統帥,兩個兒子可謂是李淵的左膀右臂。

李建成可不是史書上寫得那麼不堪,真實的歷史中,李建成的能力可一點兒都不比李世民差。李建成曾經率軍平定山東,而且多次打退了突厥的入侵。只是他被立為太子後,要經常留在長安,幫李淵處理國家大事。這時李世民卻負責率軍在各地征戰,平定軍閥的殘餘勢力,所以李世民的戰功才逐漸超過了李建成。後來李世民成功奪取皇位以後,對於李建成的歷史形象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醜化。所以我們今天才會覺得,李建成是個無能之輩。

親兒子也靠不住,“玄武門之變”的禍根,其實是李淵親手埋下的

圖 | 李建成影視劇形象

李淵之所以能奪取天下,最仰仗的就是兩個兒子。所以,開國後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李世民被封為秦王,兩人幾乎平分了朝中的軍政大權。

李淵失敗的“平衡術”,為“玄武門之變”種下惡果

自古以來,皇權與東宮(太子)的權力關係總是很微妙,太子代表帝國的未來,一旦確立了太子,很多政治投機者就會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未來的主子的懷抱。要是太子的權力過大,皇帝的權力難免會受到威脅。

為了防止太子李建成的威脅,李淵選擇用增加秦王李世民權力的方法,對李建成形成制約。比如當時太子李建成因為幫助李淵處理朝政,擁有發佈皇太子令的權力。這還算正常,但李淵還允許李世民也享有相同的權力。記錄唐朝歷史的《舊唐書》裡就留下了這麼一筆,說當時皇太子的命令和秦王李世民的命令經常同時頒佈,老百姓都覺得莫名其妙,不知道該聽誰的。

這麼一來,太子李建成統領下的東宮,和秦王李世民統率下的天策府,實際上都變成了唐朝的政治中心。李淵實行任人唯親的方針,一直沒能建立正常的官僚政治。很多有能力的人都鬱郁不得志,要想出頭,就只有投奔李建成,或者李世民,先成為他們的家臣。

親兒子也靠不住,“玄武門之變”的禍根,其實是李淵親手埋下的

圖 | 李世民

到了這一步,唐朝的政壇上正式形成了“一君兩儲”的局面。上面有李淵這個皇帝,下面有兩個皇儲,一個是明面上的皇儲:李建成。還有一個是皇儲的候補,隨時可能挑戰皇儲的地位,也就是李世民。出現這種局面,是因為李淵信不過那些太原功臣,於是重用自己的兒子,接著又想在兩個兒子之間玩平衡,導致李建成和李世民的關係越來越緊張。更重要的是,李世民被李淵授予了很大的權力,膽子也越來越大,所以他後來才敢在李淵沒死的時候就發動政變。

“玄武門之變”前,因為“楊文幹謀反”事件(李淵覺得背後是李世民挑唆的),李淵懲罰了平定叛亂的李世民,這讓李世民在政治上非常被動。後來,面對突厥南下侵犯,李淵同意了李建成讓李元吉掛帥出征的建議,不僅如此,李元吉趁機要求挑選李世民手下精銳的將士。領兵出征,不會是一天兩天的事兒,這等於將秦王府的骨幹調離。朝中政治勢力被削弱的李世民,就等於是李建成手中待宰的羔羊。

李世民知道,李建成肯定不會放過他。於是,李世民先是進宮拜見李淵,告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一狀,說他倆跟後宮的妃子們私通,又對李淵哭訴,說他倆已經定下了除掉自己的計劃。李淵很驚訝,說明天一早,我就把你們兄弟三人都叫進宮來,當面對質,你明天一早就過來吧。李建成和李元吉知道了消息,準備第二天早上趕在李世民之前進入皇宮,逼迫李淵下令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早已做好準備,他買通了皇宮北門玄武門的守將。按當時的規矩,早上要進皇宮,必須經過玄武門。第二天一早,就發生了“玄武門之變”。這場宮廷政變,以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結束,李淵被迫封李世民為太子,不久後又將皇位讓給他。

結語

李淵在奪取江山後,對“太原幫”不信任,所以無法打造忠於自己的官僚政治。到了晚年,又不顧李建成和李世民已經構成對皇位進行“你死我活”的爭奪,仍然玩平衡術,在兩個兒子之間左搖右擺,導致他倆的矛盾日益加深,最終走向白熱化。終於,李建成和李世民在玄武門刀兵相見,釀成了流血事件。在玄武門的這場宮廷政變的火種,其實就是李淵親自種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