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陶淵明為何辭官?不為五斗米折腰,遂成為陶潛的標配

《宋書·陶潛傳》雲: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即日解印綬去職。從此,“不為五斗米折腰”遂成為陶潛的標配。其實,陶潛這幾句話有兩層意思:一是他認為自己工資低;一是認為督郵品格低。

陶淵明為何辭官?不為五斗米折腰,遂成為陶潛的標配

不過,陶淵明擔任彭澤縣令是自己要求的結果。《陶潛傳》中說:陶潛對親朋說:“聊欲絃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據學者考證,陶淵明的親朋中的“執事者”,很可能就是其在朝任太常的叔父陶夔。陶淵明是熟悉彭澤縣的,《歸去來兮辭》稱“彭澤去家百里”。縣令的工資待遇他也是應該知道的,因為在任彭澤縣令之前,他還做過一些小官:州祭酒、鎮軍、建威參軍。

再說說督郵的人品。如果陶淵明對督郵早就熟知,則明知其人品低下如 “鄉里小人”,何必去當這個縣令而與之同流合汙?若對督郵不熟悉,則督郵人品是否低下,老陶無從得知,為何督郵來縣檢查工作時,老陶忽然認為其如“鄉里小人”而“解印綬去職”?

陶淵明為何辭官?不為五斗米折腰,遂成為陶潛的標配

那麼,陶淵明到底為何辭官呢?陶淵明“性嗜酒,而家貧不能恆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飲必盡,期在必醉”。酒是陶淵明的最愛,任彭澤縣令時,他要求 “公田悉令種秫谷,曰:令吾常醉於酒足矣”。作為一縣之長,主要任務是治理民眾,管理政財、司法、獄訟和兵役,而陶淵明的要求卻是“常醉於酒足矣”。可見,其出任彭澤縣令是慕“公田之利,可以為酒”,終日只在醉鄉,把一縣之政務棄於腦後。

我們再看看陶淵明辭官的時間。陶淵明不是沒有準備辭官的。他在《歸去來兮辭·序》中道:“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就是說要幹滿一年再辭。然而,他辭官的時間確實讓人心生疑問:為什麼不選擇督郵未至時辭?或選擇督郵來後或幹滿一年再辭官?督郵,郡的重要屬吏,代表太守督察縣鄉,宣達教令,兼司獄訟捕亡。已做了彭澤縣令81天的陶淵明,要向督郵匯報工作了。可他拿什麼彙報呢?此時的陶淵明,已是衣冠不整,醉眼惺忪,連起碼的禮節都不知道了,縣吏提醒老陶“應束帶見之”!陶淵明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

陶淵明為何辭官?不為五斗米折腰,遂成為陶潛的標配

其實,老陶口裡的“鄉里小人”並不是對督郵的品格評價,而是酒後吐真言——“鄉里小人”就是字面意思,指彭澤縣的老百姓。大人為官,小人為民,跟今天的語詞不是一個意思。陶淵明這句話的原意應該是:我拿這點工資,不是來天天為彭澤縣的鄉里老百姓服務的。陶淵明以酒誤政事,怕督郵責罰,只得辭官,這就是陶淵明辭官的原因。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故事:龐統到耒陽縣,不理政事,終日飲酒為樂。張飛與孫乾受命前去檢查工作,聞聽此狀大怒。龐統從容說:“百里小縣,些小公事,何難決斷!將軍少坐,待我發落。”不到半日,將百餘日之事盡斷畢了……

陶淵明為何辭官?不為五斗米折腰,遂成為陶潛的標配

陶淵明和龐統何其相似爾!陶淵明任縣令81日,龐統任縣令百餘日;陶淵明嗜酒,龐統亦嗜酒;陶淵明因酒不理政事,龐統也因酒不理政事。所不同的是:龐統在張飛來督查時,“不到半日,將百餘日之事,盡斷畢了”;而陶淵明在督郵來時,無顏面對,只得“解印綬去職”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