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蛮僚”秘史:关于福佬人起源的一种猜想

“蛮僚”秘史:关于福佬人起源的一种猜想



我的家乡有一种带“寮”字的地名,如欧寮、邦寮之类,意思和厝接近,指屋子或村庄。


这里,我先谈谈厝。厝是合院式的建筑风格,由北方南传。由厝组成的聚落,往往也称为某厝。


通过好搜地图查找“厝”字,可以发现,“厝”字主要出现在福建者及接近福建的浙南和潮汕,其它地方绝少,其中,以福州和厦漳泉最多,这是一个很福建的词。


这也是中原汉民族移民南方时对所居住的房子的称呼,有人会奇怪,为何中原现在没有厝的说法,那是因为,现在的中原已经不是过去的中原。由于山高地远,福建的北方移民反而保留了早期的中原词汇。


那与厝并列的寮是什么建筑风格呢?


词典中的解释是小屋,这个字也可以通“僚”字,这就是“同僚”的“僚”字。但更准确地说,寮的本义指的是长排房


长排房就是长屋。


什么是长屋?


长屋指的是宿舍式建筑,里面或是大通铺,或有独立隔间,有点像现在军队和学校的宿舍楼。在史前时代,这种宿舍式寮房是很流行的。


长屋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遗址有发现,体现为分布在木构公屋(较大)周围的日常居住区的长型干栏建筑,一般村落外围再建设寨墙和环壕作为防护设施。


这种以长屋为主体的聚落就是7000年前的寮寨,简称亦是“寮”。


“寮”的历史相当古老,不过现在的东南亚还有遗存,比如马来西亚长屋,这是马来西亚的独特景观。马来西亚的长屋是种离地2至3米的高干栏,上面住人,屋下饲养禽畜,多是竹木结构。同样有设篱笆防护,保留着较为古老的形态。


在国内,我们知道,干栏是以百越民族为主体的古南方人的传统民居范式,源自巢居,曾遍布于南方。


于是,我跟“厝”字一样,再次用“寮”字查了下好搜地图。


结果令人震惊:带寮字的地名果然至今还广泛分布在原百越地区,也就是包括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海南在内的东南沿海,主要分为七大部分。如环珠江口及东江地区、粤西地区,桂东南地区、浙南地区、闽南文化区,闽东地区,客家地区。


也可简化为四大部分:珠江流域地区、东越地区(包括浙南与闽东)、闽南文化区、客家文化区。而最为密集的是环珠江流域的环珠江口及东江流域,特别是以东莞为中心的广州、惠州、香港之间的珠江东部三角地带。


这一带很可能就是寮的原乡。


之前,我在研习百越史时,知道史前的东南沿海确实存在着一支被称为‘蛮僚“的独特族群。这支曾经控制着几乎珠江整个流域,并影响到整个东南沿海的“蛮僚”势力,具有强悍的文化扩张性与民族共同特征,显然不是一般的部落或者部落联盟,它似乎具有国家的雏形。


这“蛮僚”与“寮”有否有联系?


我们知道,秦始皇在扫荡六国后,命屠雎为统帅,兵分五路,率五十万大军南征岭南。兵抵岭南后,遭到了原住民的顽强抵抗,但最终还是击败了原住民。


战争是非常惨烈的。


《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始皇派遣“尉屠雎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瓯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雎,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从这一记述,我们知道,屠睢最早进攻的是广西的西瓯,杀了其君王译吁宋,西瓯人逃向丛林,并推举新的军事首领进行反攻复仇,结果屠睢被杀,秦军大败。


为什么岭南这样经打,竟能与如狼似虎的秦军抗衡,不奇怪,因为这里已经有了国家政权。


岭南的国家不只是西瓯。


秦军南下时,珠江流域的古国肯定不只是西瓯,但能与西瓯并立而不至于被吞并,定然也是骁勇善战的国家。那个时候的国家,肯定不是南越,南越是屠睢的副手赵陀建立的。


我对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表示怀疑,但可以据此明白,岭南各古国的军事力量实在不可小视,实际上,就是灭个十万也已经是盖世大捷了。我不相信,取得这种大规模战争的胜利靠的是比秦军落后太多的武器,我也不相信,秦军的大败仅仅是因为粮草没跟上或者士兵水土不服。


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岭南各国压根就是可以媲美中原大国,具有金属武器的南方强国,而且秦国的入侵唤配了岭南各国军民的同仇敌忾。


不要忘记了,早在商周之际,在现在的泛闽南文化区上活动的“浮滨人”已拥有了不少青铜武器。不要忘记了岭南各古国都是航海强国,把岭南各国当成落后的原始部落联盟是错误的。


是庶民的广泛参战,让秦始皇的军队陷入人民战争的泥塘。这也是为什么,秦始皇会想到移民。这是因为百越之民普遍不服北方的统治,导致秦始皇不得不改变战略。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在灵渠开通后,征集“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为兵”(犯人和商人之类)加上原屠睢残部共三十万人左右,以任嚣为主帅,赵佗为副帅,再次向岭南各国进攻,最终取胜,占领了岭南,并开辟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秦始皇除令这几十万大军留守外,又从中原调集数十万罪犯迁徒岭南,与越族杂居,实质就是殖民。


秦始皇所设置的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似乎是跟三个古国有关,目前看,对应西瓯的应该是象郡。对应南海的环珠江口及东江流域的古国,到底是什么国呢?


这里要说到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广东博罗县的横岭山先秦古墓群


1999至2000 年,考古学专家在对广惠高速公路沿线进行考古勘查时在博罗县横岭山发掘了300 多座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古墓群。


这些古墓群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青铜器和玉石制品。特别是水晶手镯、铜甬钟和青铜鼎。这里出土的两个编钟,除了花纹之外,其质地形态,都与中原相似。青铜钟与青铜鼎都是贵族之器,是文明的象征。这两种中原至尊礼器的出现,强有力的说明了,岭南并非野蛮之地。


它改写了岭南文明史。


横岭山先秦古墓群被评为2000 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专家们论证,“这些距今2500 年至3000 年的庞大古墓群的存在,证明它周围必有大规模的古代人群居住。”


遗憾的是,这三百多古墓由于高速公路的建设,多被毁。


在横岭山古墓附近,考古学者们发现了数以百计的先秦古墓。这些墓都是朝东的。其东方是什么地方?古揭阳!也就是现在的闽南与粤东交界处的韩江流域。这是不是昭示着这些古墓的主人都是来自东方的古揭阳地区。


从“寮”文化的存在到大量先秦贵族古墓的出现,都指向了一个被遗忘的事实,那就是珠江以东地区曾经活跃着一个以古揭阳为核心的先秦古国。而建立这个古国的很可能就是福建考古人津津乐道的浮滨文化人。


从一些古文献看,商周时代,东莞附近的博罗县确实出现过一个古国。这个古国就是缚娄古国


晋人的《拾遗记》记载:“周成王七年,南陲之南,有扶娄之国。”《吕氏春秋》记载:“坜汉之南,百越之际,……

缚娄、阳禺、欢兜之国,多无君。”


扶娄就是缚娄,缚娄就是扶娄。


这个“缚娄古国”成立于西周时期,位于东江流域内,管辖地域包括今惠州(包括博罗)、东莞、深圳一带,刚好就是“寮”文化的核心区。


这个核心区内有一座非常出名的山叫罗浮山,司马迁把罗浮山比作为“粤岳”。


“岳”者山之君也,圣山也。


罗浮山由罗山与浮山组成。


让人遐想“缚娄”与“罗浮”之间会不会也有某种关系。


难道是以山之名命国之名?


如果是两座山的合称,叫罗浮山或者叫浮罗山,并无区别。


罗浮山所在的博罗县县名,似乎由扶娄、缚娄、傅罗演化而来,字不同而音相似,而且词源同样古老。


从地图上看,博罗县一带确实非常适合作为缚娄古国的王城。


缚娄古国被秦灭国并殖民后,其遗民何去何从?


从“寮”文化的分布版图看,缚娄古国在亡国后,主要是向东北方迁徙,也有部分人从西南方向通过雷州半岛到达海南(或许与黎族有关,黎族人恰好将所居住的船型屋称为寮房),并通过客家地区到达湖南恩施,可以看到隐隐约约一条沿赣州经吉安、宜春、萍乡、株州、长沙,岳阳,最后经由长江抵达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迁徙路线。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有25个带寮字的地名,而周边几乎没有。这说明了,寮文化曾经深入到湖北恩施并影响了其文化版图。


缚娄遗民主要向东北的福建方向逃亡。


有迹象表明,这种逃亡是有停顿的。


缚娄遗民显然是耕猎渔三种生活方式兼备的民族,为何在逃亡中,以东北方向为主。这让我又想起了浮滨文化。


这种比缚娄古国时代略早的商周时代史前文化。


刚才说的横岭古墓群中比较早期的古墓,便具有浮滨文化的特征。


而浮滨文化是拥有青铜武器的好战血性的航海文明,富有海盗气质。在这种强大的土著势力近侧,缚娄古国岂能是他乡来客。


最大的可能是,缚娄古国是浮滨人南下建立的。浮滨人向北发展遇到了类似他们的另一股强大势力,闽东的黄土仑人。


南下是最佳选择。


为何缚娄古国找不到太多浮滨文化的痕迹呢。要想想秦始皇这个畜生,他在中原焚书坑儒,什么事没做过,他是灭国与灭族一起进行的。


这就是为何闽南文化区到汕尾的普宁为止。


因为汕尾以西,已经被秦军深度殖民,设置了南海郡这个殖民地。大部分缚娄遗民被迫退向了东北山地,他们的发祥地。


泛闽南文化区与浮滨文化区差不多重叠,闽南文化区的人被称为福佬、鹤佬或河洛,不排除也有可能是指“缚娄”。


缚娄只是越人读音,跟英语翻译一样,你写成福佬也行。


也就是说,商周时代的浮滨文化,很可能在西周初年进入古国阶段,成立缚娄古国。缚娄人一度控制了从晋江流域到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在古国被毁灭后,其遗民的分布收缩到晋江至韩江流域。东晋南北朝时代,晋江境内开始大量出现北方移民,缚娄移民的分布再次收缩到九龙江流域至韩江流域,并演化成唐代的“蛮僚”。


这个僚,有时也被写成獠,很可能是指住在寮房里的人,这是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粗鄙叫法,不是缚娄人的自称。


住在大厝里的人,对住在寮房里的人,总是不那么尊重的。


但对广东人来说,缚娄古国是不可磨灭的,他们依旧把缚娄遗民称为缚娄人,也就是福佬人,或因中原中心观而推出的“河洛”人。


正如前述,缚娄古国被灭国后,回归部落状态,演化成“蛮僚”,一度在九龙江流域与韩江流域之间苛延残喘,不断地抵抗着北方殖民势力的渗透。唐初,陈元光家族率兵征服了这个地区,恩威兼施,将中原道统引进了这个多事的悲情地区。这次征服,教化了大量缚娄遗民,但也造成了部分不愿意降服的缚娄遗民继续进行新的北上逃亡历程。


缚娄遗民这种历时漫长、影响深刻的反抗与迁徙,不可能不在福建的历史中留下痕迹。


而现在的福建境内,最有可能是缚娄遗民的是分布于山区地带的畲族。


畲族人传说中的祖山与圣山 —— 凤凰山,恰好就在韩江流域。


而福佬人,则慢慢演绎成了对居住在缚娄旧地的人的统称,成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融合后的新族群的统称。


本文纯属猜想,非学术作品,欢迎留言,欢迎讨论!


“蛮僚”秘史:关于福佬人起源的一种猜想

作者简介:林鸿东,1976年生,漳州平和人,福大毕业,鹭客社创办人,在厦门翔安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