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8 三國時代隱藏最深的真正智者,他是堪比諸葛亮的“妖孽”之臣

三國時代隱藏最深的真正智者,他是堪比諸葛亮的“妖孽”之臣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被刻畫成一個憨厚老好人的形象,不斷被諸葛亮忽悠來忽悠去。然而,如果我們細細去思量,便會發現一個可疑的問題。這位除了善良敦厚外毫無閃光點的普通人物,又怎會成為東吳僅次於周瑜的第二號人物?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們恐怕要在史書上重新認識一下魯肅這個人物。

識人眼光之毒辣

如果說劉備和諸葛亮是三國時代最著名一對“好基友”,那麼孫權和魯肅之間的感情也不遑多讓。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魯肅也和那個年代的其他豪傑一樣,棄筆從戎,保衛國家。為此,他甚至不惜變賣家中良田地產,然後仗義疏財,去賑濟父老鄉親和結交志同道合的兄弟。很快,他便在家鄉擁有了極大名氣,深受鄉鄰的敬重。魯肅的名聲日漸遠播,後被袁術所賞識,收入麾下為東城長。在為袁術效力的日子裡,魯肅最值得驕傲的事情便是結識了同樣暫棲袁術手下的周瑜。在當時,周瑜還僅是居巢(今巢湖)縣長這樣的芝麻小官。然而,識人眼光異常毒辣的魯肅卻早已看出他的卓爾不凡,並刻意與之結交。

三國時代隱藏最深的真正智者,他是堪比諸葛亮的“妖孽”之臣

漢末天下亂世,軍閥混戰不休,動盪的時局卻造成了農業生產的破壞殆盡。因此,糧食緊缺便成為當時最突出的一個矛盾問題。而想要用和平手段和人借糧,一般都極難達到目的。在如此背景下,周瑜卻因缺糧不得已向魯肅求助。而魯肅也毫不猶豫,迅速將3000斛糧食慷慨贈與了周瑜。魯肅慷慨解囊,這令周瑜極為感動。從此,兩人便結成了交情莫逆的好友,並開始共同圖謀天下大事。當時,袁術的實力極其雄厚,前途看似一片光明,然周瑜卻敏銳地察覺到袁術即將衰亡的趨勢。而事實也證明,周瑜是一個極有政治眼光的人。後來,周瑜回到吳郡(今蘇州),轉投了孫策。他很講義氣,剛在東吳站穩腳跟,便把好兄弟魯肅也一起拉了過來。當然,孫策當時不很看重魯肅,但周瑜只要有機會便會向其推薦。直到後來孫策去世、孫權上位後,周瑜和魯肅這哥倆才全都得以重用,開始在東吳共同發揮才幹。

政治目光之遠大

由此可見,魯肅的仕途崛起是和好兄弟周瑜的竭力推薦分不開的,而他的飛黃騰達更可以說是拜周瑜所賜。那麼,魯肅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呢?當然是有。當年,在周瑜把魯肅推薦給孫權時,孫權便對魯肅的見識極為讚賞。他先是辭退其餘賓客,只單獨留下了魯肅。然後二人同塌而坐,不拘一格地一邊喝酒飲宴,一邊暢談國之大事。 觥籌交錯之間,魯肅便向孫權提出了“鼎立江東,以觀天下”的“榻上策”。他認為,大漢朝已不能再次復興,曹操的力量也不可能徹底剷除,東吳要做的事不是要盲目擴張,而是固守江東,等待時機到來。利用曹操鞭長莫及,無暇揮兵南下之際,先要打敗劉表,佔領荊州,再建號稱帝,逐步圖謀天下。魯肅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北方形勢極其複雜,曹操想統一北方的計劃很難輕易實現,而這便為東吳稱霸江東提供了有利條件。其實,從魯肅的許多觀點來看,他的“榻上策”和諸葛亮的“隆中對”出奇的一致。兩者同樣都準確地把握了天下大勢,並提出了遠大的政治目標,而魯肅所提出的“榻上策”,卻要比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早了七年。

三國時代隱藏最深的真正智者,他是堪比諸葛亮的“妖孽”之臣

魯肅不僅早於諸葛亮提出了逐鹿天下的政治策略,而且蜀吳聯盟的大功主要也是他的。曹操統一北方後,躍躍欲試地想要爭霸天下。而魯肅這時力勸孫權聯合劉備,方能與曹操抗衡,並自告奮勇地承擔起遊說的重任。此時,曹操大軍已然南下,且已經橫掃荊州。可以說,魯肅此行已經極其兇險。萬幸的是,魯肅後來在當陽尋到了極其狼狽的劉備,並向他介紹了東吳的實力和孫權的為人。此外,他還向劉備指明瞭抗曹的唯一出路只有聯合東吳這一途。在他的一番遊說之下,劉備最終接受了這個計劃,而蜀吳聯合抗曹的大幕也至此拉開。但是,面對曹操大軍的威脅,抗曹聯盟內部也並不穩定,尤其是東吳一方。眼見孫權聯劉抗曹的決心動搖,魯肅又在此際顯示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並最終勸服了孫權。他曾私下勸諫孫權道:“我們這些臣子投降曹操,尚可謀得一官半職,而你投降後必沒有安身立命之地。”孫權聞言霎時頓悟,再也不去理會投降派的議論。魯肅一針見血的一句話,便讓東吳轉變了態度。所以可以這樣說,正是魯肅促成了抗曹聯盟的結成和穩定,才有了後來的三國鼎立之大勢。

剛毅勇猛自非虛

魯肅善謀,這是顯而易見的。而且,他的勇猛剛毅也不是吹出來的。魯肅自幼便曾習武,劍法和騎術都很精湛。早年時,他還招募過不少青壯家兵,常以射獵為名,去城外講武習兵,增強家兵的戰鬥力。而魯肅也因此習得了一身高超的領軍本領,並在後來的戰爭中時常帶兵陷陣,逐漸被磨練成一位難得的將帥之才。“單刀赴會”的故事大家全都耳熟能詳,這是《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光輝事蹟之一。其實,這個故事卻已被張冠李戴。在真正的歷史中,關羽只是個“反面”配角,而真正“單刀赴會”的“正面”人物卻正是魯肅。

三國時代隱藏最深的真正智者,他是堪比諸葛亮的“妖孽”之臣

孫劉聯盟一直都很不穩定,在兩國邊界時有摩擦滋生,尤其是關羽經常會帶兵滋擾東吳邊境。而魯肅為了保證聯盟穩定和自家的利益,便主動約談了關羽。而對於關羽狂傲張揚的個性,手下們都很擔心魯肅會遭其毒手,可魯肅對此卻絲毫不懼。會面開始後,雙方約定將本部兵馬安排在百步之外,只有將領可以腰懸單刀上前赴會。於是,魯肅便只帶了幾名將領上前和關羽會面。“單刀會”上,魯肅義正言辭,將關羽說得無言狡辯,只能割讓江夏、長沙、桂陽三郡給東吳。這便是著名的“單刀赴會”,只不過歷史上真正的主角卻是魯肅,而不是已被神化的關二爺。

討要荊州很複雜

在《三國演義》裡,魯肅幾次三番向劉備討要荊州,卻連番被諸葛亮戲弄。也許這段故事描寫得過於生動,才造成我們對魯肅窩囊無能的印象根深蒂固。然而,史實卻已告訴我們,其中的真相要遠比小說中描寫的複雜得多。荊州問題一直是孫劉聯盟不穩定的最重要因素。當年,孫權將荊州“借給”劉備,並不是劉備一人本事所成。因為以當時情況論之,東吳將荊州交給劉備,不但可以避免自己的邊界受侵,還可以藉機扶持劉備,使其有些力量來抗衡曹操。如此三國鼎立之勢方可初成,繼而能減少曹操對東吳的軍事壓力。

三國時代隱藏最深的真正智者,他是堪比諸葛亮的“妖孽”之臣

而且,當時孫權“借給”劉備的荊州,其實是已被東吳分割過的,其戰略地位根本就不像《三國演義》中說的那般重要。而後來東吳討要荊州,一直便是孫權在主導,跟魯肅也沒有什麼直接關係。在真正歷史中,討要荊州的東吳使團中,最受氣的卻當屬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而能將東吳面子成功賺回的,卻恰恰是魯肅的“單刀赴會”。

為官之道很老辣

在周瑜去世後,魯肅接班為東吳大都督。他當此重任卻全未受到非議,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他深諳為官之道——憂孫權之未憂,防未來之己患。赤壁之戰勝利後,幸福感爆棚的孫權開起了慶功會。魯肅要進殿向孫權施禮,而孫權也站起身來還禮。之後,心情大好的孫權便開起了玩笑,對魯肅說我起身迎接你,這夠給你面子了吧?豈料,魯肅聞言只冷靜地說了一個字——不。霎時間,四周眾人全都大驚失色。可待眾人全部落座後,魯肅這才又接著說道,等主公制霸天下、登基稱帝后,再用馬車來迎我,這才是真有面子。魯肅這一句先抑後揚的笑談,卻令孫權大帝龍顏大悅,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至此,他對魯肅更是喜歡得不得了。後來等到孫權稱帝時,魯肅卻早已離世。孫大帝還特地說起了魯肅這句話,足以證明這話讓孫權多麼動心,以至銘記了這麼多年。

三國時代隱藏最深的真正智者,他是堪比諸葛亮的“妖孽”之臣

歷史證明,魯肅絕對是一位有勇有謀、深諳政治的絕世人才。在東吳,他成為周瑜之外的最重要人物。而在周瑜死後,魯肅又順理成章地成為東吳的中流砥柱,並藉此舞臺一舉成就了威名,享譽三國世界。當時,魯肅深受各股勢力的敬重,甚至在他病逝後,諸葛亮在蜀國也自發為其掛孝。因此,將魯肅說成僅是個憨厚的老好人,這顯然是個極低的評價。而平心而論,魯肅這位三國時代隱藏最深的真正智者, 是一位堪比諸葛亮的東吳“妖孽”之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