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蒙古馬的體型非常矮小,為什麼駕馭這種馬匹的蒙古騎兵卻能戰勝歐洲騎兵?

慕什塔戈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蒙古馬的優點

蒙古馬一般比較矮小,優點就在於耐力好,一般來說,一名蒙古騎兵有3-4匹馬,在行軍的時候輪著換馬,這就實現了在當時超強的機動性。在中國歷史上,一般一個王朝到了新疆那裡就很難再往西進攻了,因為當時的西域人口稀少,軍隊開到那裡能夠得到的補給很少,所有一般中原王朝不可能派出主力部隊去哪裡作戰。比如唐朝的高仙芝曾經越過蔥嶺在葛羅思和阿拉伯帝國打了一仗,當時高仙芝只帶了三萬人馬,這一戰戰敗後,當時的西域都護府精銳盡失,可見在當時來說,唐朝在西域的軍隊總數不會很多。

也正是因為沒法出動主力部隊出戰西域,因此西域也就是新疆地區是歷代中原王朝勢力範圍的一個極限。

而蒙古馬耐力好的優點,使得蒙古軍的主力能夠開到中亞地區作戰。尤其是蒙古人的作戰方式,往往是帶著牛羊一起出徵的,他們可以一邊打仗一邊放牧,這樣就保證了主力部隊的補給問題。

據史書記載,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就帶了15萬左右的蒙古主力部隊出戰,要知道,他們面對的是擁有40萬大軍的花喇子膜帝國,沒有至少十幾萬的主力過去,基本是不可能打贏的。

為什麼矮小的蒙古馬能夠戰勝人高馬大的歐洲騎兵

當時蒙古人進入到歐洲以後,遇到的最大的對手就是條頓騎士團,尤其是他們的重騎兵。條頓騎士團的重騎兵都是全身盔甲,包括馬也裝上了盔甲。而人穿的盔甲就真的非常重,當時來說,為了能穿上盔甲,甚至要動用當時的起重機才能穿上這種盔甲上馬,可以說是古代戰爭的坦克。他們的武器是長槍,一般有3-4米長,也是非常地重,可以說,當時的蒙古騎兵如果和這樣的軍隊正面硬抗,是肯定會輸的。

但是蒙古騎兵沒有和條頓騎士團正面對抗,他們先是派出了輕騎兵發動進攻,但是輕騎兵並不和條頓騎士團短兵相接,而是快接近的時候直接放箭,放完了就跑。

這個時候條頓騎士團的重騎兵就不停地追殺蒙古輕騎兵,但因為蒙古輕騎兵裝備輕,所以跑的快,條頓的重騎兵也追不上他們,等到條頓騎士團重騎兵不追了,輕騎兵又衝過來放箭,如此反覆,很快條頓重騎兵就筋疲力盡了。這個時候蒙古人才上了他們的重騎兵發動衝鋒,就這樣打敗了條頓騎士團。要知道,當時歐洲最精銳的部隊就是條頓騎士團,連這樣的部隊都被打得慘敗,就不要說其他的部隊了。

因此,蒙古馬能戰勝歐洲馬,並不是因為體型或是其他的因素,而是戰術。


老威觀史


有人說蒙古馬耐力好,其實蒙古馬耐力很一般,曾經舉辦過耐力騎乘賽,蒙古馬耐力很一般,個頭小決定了它力量不足,加上蒙古人的札甲屬於重甲,蒙古馬耐力只會更差,速度也慢,有人說蒙古人喜歡騎射戰術,但是馬匹質量不行,歐洲騎士戰馬是百裡挑一的,決定了對方比你跑的快,你認為你能以慢打快?馬匹方面歐洲騎士完勝。另外歐洲騎士不是騎兵,是屬於職業武士,半遊牧民的射術恕我直言還不一定有歐洲騎士準,很少有人知道歐洲人也會使用弓箭,武藝方面騎士是從小鍛鍊殺人技術,蒙古兵從小打獵,打獵和殺人技術差別其實很大,完全不在一個檔次,武藝方面歐洲騎士完勝。在裝備方面歐洲騎士是屬於封建地主,裝備要稍好於打穿西亞的蒙古人,這一點歐洲騎士還是佔上風。

但失敗的原因在於蒙古馬數量巨大,每個牧民都可以有多匹駿馬,屬於廉價消耗品,歐洲人那邊只有騎士和關鍵扈從有馬,其它屬於步兵,馬匹數量上蒙古百倍於歐洲騎士,完勝。武藝方面雖然騎士的武藝完勝蒙古人但參戰的只有至多兩百名騎士,剩下的全是農奴,武藝差到極點,更糟的是有的人連衣服都沒有,可謂烏合之眾,真正的戰鬥力只有最多兩百人,慘不忍睹,裝備和兵員素質方面歐洲騎士慘敗。指揮方面歐洲人只有名義上的帶頭人,實際上各自為戰,蒙古人方面由拔都統一指揮,比歐洲方面強的多。

綜上所述,蒙古軍勝利原因是馬多,實際戰鬥人員多,指揮統一,導致總能以數十倍兵力合圍對手,歐洲騎士當然會失敗


儘可言


很少有一種動物和一個民族有同樣的名字,但是蒙古馬和蒙古人,卻一起分享著“蒙古”這個“姓氏”,並且一同生活在蒙古草原。

與高大的歐洲馬相比,蒙古馬有些其貌不揚——個頭矮小,皮厚毛粗,短距離衝刺總被拉在身後。

這樣的馬,怎麼能成為優秀的軍馬,讓成吉思汗靠他們征服歐亞大陸呢?

蒙古馬稱不上是“高頭大馬”,平均體高(馬蹄到背脊)只有120~135釐米,但是粗壯、結實的身軀,給人以安全感,四肢短但堅實有力,關節牢固,肌腱發達,“底盤”相當牢靠。

此外,蒙古馬非常耐勞,也不畏寒冷,能適應極粗放的飼養管理,能夠在艱苦惡劣的條件下依然進行長途奔跑。

曾經,“天之驕子”成吉思汗率領他的蒙古騎兵縱橫歐亞大陸,建立了人類歷史上面積最大的陸上帝國——蒙古帝國,因而又被稱之為“馬背上的帝國”。

也難怪,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諸部落的時候,將帳下最得力的四位大將木華黎、赤老溫、博爾術、博爾忽封為“四駿”,可見馬在蒙古文化中的崇高地位。

不過可惜的是,據內蒙古統計年鑑表明,1975年內蒙古共有239萬匹馬,2002年只有91.4萬匹,2010年則急劇下降到不足50萬匹,這種速度比草原退化的速度更快。未來我們還能不能看到蒙古馬呢?


沈佳欣圖集


成吉思汗滅掉中亞強國花剌子模,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蒙古馬被輕視”,因為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認為蒙古軍馬無法跨越積雪的阿爾泰山。

摩訶末不是1個末代昏君,而是花剌子模歷史上的英主,並且是首個也是最後1個。他繼位沒幾年,就把花剌子模的領土擴張到3倍,甚至制定東征計劃。他想起兵打到富饒的中原去,只因成吉思汗征服中原才罷休。

因此,摩訶末嘴裡說的話,那就不是放屁,而是一代雄主的金句。然而這一次,他確實錯的離譜,蒙古馬真的跟其他馬有很大不同……

蒙古馬矮小多毛,外形上不如阿拉伯馬、荷蘭馬、漢諾威馬,短距離衝刺也不如這些馬。但是,蒙古馬有著持久的耐力,能夠長途跋涉,可謂是冷兵器時期最好的戰馬。

另外,蒙古馬生活在條件惡劣的北亞草原,擁有不定時餵養、缺乏休息時間,仍舊有充沛體力的特徵,這一點對騎兵作戰很有利。其他的高頭大馬,平時精心餵養,根本沒有蒙古馬這樣的耐挫折性。

並且蒙古人是遊牧民族,馬匹是他們的夥伴,養馬有一套秘訣。沒有戰事,蒙古人就讓馬匹大吃大喝,任其長驃。等到秋高氣爽,蒙古馬夠肥之時,就被騎出來到處瞎跑。經過個把月的奔跑,馬身上的驃不見了,露出練出來的肌肉。

一旦開始出去打戰,具有先天、後天優勢的蒙古馬,就很容易秒殺其他馬群。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的地方統治者,很容易會吃蒙古騎兵的虧……

因此,當成吉思汗的大軍翻閱3000米海拔的阿爾泰山,突然出現在花剌子模國面前的時候,摩訶末崩潰了……

“我征服這麼多國家,開拓那麼多的疆土,想不到最後連一塊墓地也沒有。”摩訶末被成吉思汗的騎兵部隊窮追不捨,身後留下大片大片丟棄的國土,最後乘著船出海。蒙古馬只能跑到海邊,游泳可不是馬的強項,而摩訶末最終老死孤島。

蒙古馬在其他戰場表現也很出色,比如對戰歐洲馬,那是一點都不遜色。經典的戰例發生在1223年5月,歐洲騎士穿著重甲追擊蒙古軍隊,相對於換馬而騎的蒙古軍,歐洲馬的速度優勢大打折扣。9天后蒙古人退到喀爾喀河畔,後面的追兵早就已經人困馬乏,這時候蒙古馬反向衝鋒,一舉擊潰騎士軍團。

當驍勇善戰的蒙古軍團,騎著持久耐勞的蒙古馬出征,是蒙古帝國征服世界的2大基本保障。戰士的武力值夠戰四方,而蒙古馬則有能力馱著戰士到達任何地點,可以說是“人馬合一”戰鬥結合。


子屠龍


蒙古的小矮馬和歐洲的高大威猛的戰馬相比在外形上沒有一點優勢,尤其是歐洲人所崇尚的騎兵方陣衝擊,更是排山倒海氣勢恢宏,若騎蒙古馬蒙古軍隊與之對沖無疑是自尋死路。

但任何實物都不可能絕對完美,歐洲高頭大馬在體型和衝擊力上佔據了優勢同時卻也造就了它的劣勢,高頭大馬雖然彪悍,但自身負重就很大,能短時間內短距離的快速衝擊,但就是沒有持久能力,勉強跑幾天就已經相當疲憊了,更不用說長時間的超長距離垮區域機動。

但這些卻是蒙古馬的優勢,蒙古馬其貌不揚,但好處就是耐力顯著,它本身負重就輕,因而相對於歐洲的高頭大馬需要的食物等就更少。

但便使如此,歐洲馬和蒙古馬的差別也不會相差太大,畢竟屬於同一個物種,也不可能有過明顯的差別。

蒙古騎兵能長距離的機動的核心有如下幾點。

第一,蒙古人相對於北歐人體型和身高都比較小,且多以輕騎兵為主,所以對於單匹馬來說承載的重量要遠輕於歐洲重甲防護的以衝擊力擅長的重騎兵,機動起來更是遠遠快於對手。

第二,歐洲當時基本的社會制度是封建領主制度,馬匹是有錢人的象徵,馬匹一般都是飼養在領主的身邊,沒有從小訓練長距離奔跑的習慣,而蒙古馬則不同,是由專人成群的放養模式,馬匹從小就跟隨馬群活動,動輒每天跑很長的距離,而當它們成年後有專人進行馴化,成為戰馬。

第三,在長距離機動和攻擊時蒙古士兵通常要攜帶三匹馬進行輪換和載物,這樣不但可以攜帶足夠的補給,也讓戰馬能比較輕鬆,若這樣的機動遇上歐洲的重騎兵團,無疑完爆對手。

這樣的對手遠不是呆在城堡的封建領主能琢磨透的,而源於圍獵的圍獵戰術更是將機動與攻擊完美結合,所以歐洲人不敵也可以理解。


涇水書生


打敗歐洲騎兵的不僅是因為蒙古馬的粗獷皮實,還有蒙古人的強悍善戰!

首先說蒙古馬,蒙古馬從個頭和速度方面確實不敵歐洲的高頭大馬,但戰場不同於賽場。五菱之光和方程式賽車比速度,那是以卵擊石,但讓它們在現實中比實用性,方程式賽車就是一無是處。蒙古馬身矮體壯,耐粗飼,耐嚴寒 酷暑 風沙等極端環境,能在零下40攝氏度的寒冬,在無遮蔽的原野上忍受暴風雪的肆虐,還要獨自對抗狼群的威脅,蒙古人養馬都是散養的,沒有遮風避雨的馬廄,完全靠它們自己去適應種種嚴苛的挑戰,就憑這一點,就能秒殺嬌生慣養的歐洲純血馬。這一點和風靡世界的AK47自動步槍很像,戰場上皮實可靠就是競爭力。

再說蒙古人,蒙古人是個純遊牧民族,本來騎射就是其賴以生存的看家本領,整個民族都是全民皆兵,最重要的是那一代的蒙古人一直被金國欺凌,每三年就會遭遇敵國“減丁政策”的考驗,能在這種屠殺環境下生存下來的人都是優中選優的精英。早期的蒙古統一戰爭更是對這些人再次的淬鍊,等到和歐洲人對陣之時,每一個蒙古人都是久經戰陣的老兵。所以所到之處如狼群劫掠羊群,肆意大殺四方。


鼓角爭鳴688


非常小,小到什麼程度,是矮馬嗎?大學畢業沒有?蒙古馬是世界名馬,幾乎東亞的馬匹都是蒙古馬,蒙古馬以耐持久,長途奔襲而著稱,不要看它的體型不怎麼樣,天寒地熱的環境都適應,所以在青藏高原有蒙古馬的身影,在東南亞有蒙古馬的足跡,而中亞和阿拉伯馬雖然體型高大,但是對環境要求高,太冷不行,太熱也難適應,歐洲的馬只能說是寵物,根本上不了戰場。


太興真人


蒙古馬是蒙古族的忠實夥伴


蒙古馬在蒙古的整個遊牧民族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沒有蒙古馬就沒有蒙古族,騎在馬背上的民族是毫不誇張的。蒙古馬不僅滿足了蒙古人在日常生活的飲食需要,還承擔起了交通運載、遊牧、狩獵、戰場殺敵等主要指責。蒙古人像對待夥伴一樣愛護它、駕馭它。

成吉思汗正是依靠由數目龐大且品種優良的蒙古馬組建成蒙古騎兵,才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強大對手,統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橫跨歐亞的蒙古大帝國。題主說蒙古馬的體型非常矮小,為什麼駕馭這種馬匹的蒙古騎兵卻能戰勝歐洲騎兵,主要就有以下幾個原因。

在中國北方有許許多多的遊牧民族,比如匈奴就很早以前就開始馴養馬匹,所以蒙古馬的優良基因是從很早以前就有了,而蒙古馬也不算是蒙古人馴養出來的。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匈奴人依靠蒙古馬建立了一個帝國,而蒙古人依靠蒙古馬建立了第二個草原帝國。


蒙古馬的特點


相比於歐洲馬匹來講,蒙古馬體型稍微小一些,它們的平均身高只有120至140釐米,體重在260-350公斤左右,他們身軀粗壯,體格強健,頭大頸短,胸寬景長,皮厚毛粗,肌腱發達。尤其背毛濃密,不畏嚴寒,不挑食。而且在長途奔跑中耐力持久,可以長期不用餵食,這樣對於長途跋涉的蒙古騎兵來說是絕佳的戰鬥馬匹。


蒙古人在長期餵養中非常熟識馬的脾氣,他們採用粗放式牧馬,將馬群放歸在大自然中,在草原或牧場裡自由覓食、繁殖,蒙古馬放養處於半野生狀態,在狐狼出沒的草原上風餐露宿,夏天能耐受酷暑蚊蟲,冬季能抵擋零下40度嚴寒。

在戰場上,它會拼勁力氣載著主人一起衝鋒,有時還會按照主人的意願對敵人連踢帶咬,可謂是蒙古人最親密的戰友。此外,長途奔襲乃蒙古馬的特長,蒙古地區曾有民諺“千里疾風萬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蒙古馬只需要極低的給養保障,能耐得住嚴苛的自然環境,所以當時蒙古大軍出征時可以“兵馬先動,糧草後行”。

蒙古馬的數量龐大 歐洲騎兵沒法比


在13世紀,幾乎每一個只要能騎上馬背的蒙古人都是一位技術精湛的騎兵。蒙古馬不僅質好,而且量大。1189至1201年間,成吉思汗與札木合在答闌巴勒渚和闊亦田地區進行了兩次大戰,每次雙方都各出3萬之兵,僅以每人一匹乘馬和一匹從馬來算,總共出動的馬匹數目也在12萬匹左右。而更誇張的是在蒙古帝國西征的時候,每個士兵都會有5到6匹馬,甚至多達10匹以上。在長途行軍當中,騎兵們可以把輪換著騎行,這樣既讓馬匹得到了很好的休息,也不耽誤軍隊的長期行軍。


而同時期的歐洲騎兵相比蒙古來講就要笨重很多,首先他們都是重甲騎兵,一套盔甲加上武器在內對於馬匹來說是非常高的負重,這其實就變相減少了騎兵的機動性。另外歐洲騎兵向來以發起衝鋒戰術為主,他們的騎兵戰術和蒙古族的靈活戰術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在打法上也要吃大虧。

結束語


由於農耕技術的落後和農業的不發達,在歐洲餵養一匹馬或者說養活一個騎士需要消耗相當大的成本,再加上騎士在歐洲本就稀少,造成馬匹數量的減少。即便兩邊戰術相當,歐洲騎兵也不是蒙古族的對手。

所以綜合來看,蒙古騎兵的蒙古馬更能適應嚴苛的自然環境,對補給要求也不高,而且數量龐大,在加上蒙古騎兵優異的騎兵戰術。而歐洲馬匹體格強健,但機動性差,耗費草料較多,而歐洲重甲騎士非常笨重,對馬力消耗極大,再加上騎兵數量和馬匹數量的數量也相對較少,所以失敗就很正常了。


春秋亂舞


與高大的歐洲馬相比,蒙古馬有些其貌不揚——個頭矮小,皮厚毛粗,短距離衝刺總被拉在身後。然而,彪悍的的蒙古騎兵並不以貌取“馬”,始終將蒙古馬當成自己的征戰四方的夥伴。經他們調馴的蒙古馬,在戰場上不驚不詐,勇猛無比,無疑是一種優良的軍馬。

蒙古戰馬之所以優良,耐力好、不畏嚴寒、飼養成本低等是主要因素。

有人稱,在草原騎乘蒙古馬可日行近100公里並連續行走10余天。儘管這種說法從未得到過真實數據的支撐,但新中國成立後的蒙古馬耐力賽卻讓蒙古馬的優勢一覽無餘——冠軍馬只用了3個小時就跑完了100公里的賽程,其速度和耐力令人咋舌。有一種說法認為,歷史上只有蒙古草原的部落(比如匈奴、突厥)西遷,而從未有過歐洲人東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歐洲人的馬不行——還沒等到達目的地,高大的歐洲馬就被累死了。

另外,蒙古馬沒有失去雄悍的馬性,可以忍受零下40度的嚴寒,而且對草料的需求比其他馬低,能夠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生存,非常適合在惡劣的戰場環境下使用。更重要的一點是,母馬的馬奶還能供人充飢,蒙古馬騎兵因而降低了糧草補給方面負擔,放心大膽地展開大範圍不停歇的機動。1223年5月,西征的蒙古大軍示敵以弱,連續撤退九天至於己有利的喀爾喀河畔。此時,連續追擊的歐洲軍隊已人困馬乏,隊形散亂;而蒙古騎兵仍保持著強大的機動能力和作戰能力,轉身突擊一舉擊潰敵軍。此戰例成為蒙古軍馬耐力出眾的有力證明。


老雪


應該是二者之間使用騎兵的方式不同,以及使用的騎兵的素質。

對於歐洲的那些重騎兵,或者是我們把它統稱為騎士階層,他們就是把騎兵當成一種戰場上面中堅力量,只要把騎兵派上場,人家就能開無雙直接屠殺的那種,但是我們必須得去想一下,戰場上面沒有無敵的兵種,每一件事物,每一個騎兵都是消耗品。

隨著時代的改變,隨著士兵手裡面武器的不斷改變,以及對於騎兵這種戰場上面的突擊力量的適應性,真正能夠無敵的具裝騎兵已經不見了,面對一隻中裝的騎兵部隊,也是有足夠的應對方法,所以說騎兵部隊必須轉型,或者是變回原來的那種沒有任何防具的輕型騎兵。

這並不是說,騎兵身上不裝任何裝甲,不過他身上的鎧甲相對於同時代的武器來講,就不是那種能夠完全把對方武器的防禦下來。

這一點,蒙古人就看得很開,他們使用騎兵的方法,並不是說把騎兵擺在第一線,扛著對方的輸出就直接上了,而是選擇一種機動性的作戰,或者有點兒類似於毛澤東所提出的在運動中消滅敵人的作戰思路,這也就造成了蒙古騎兵所使用的戰馬和當時歐洲人所使用的戰馬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歐洲人的戰馬體格高大,肌肉健壯,屬於那種爆發性特別強,能夠快速短時間內進行衝刺的那種戰馬,而蒙古人使用的戰馬比較矮小,但是持續爆發力較強,(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能夠進行長時間的運動,從理論上來講,歐洲人所挑選的戰馬規格更高,產量更少了,蒙古人所挑選的戰馬產量更多,這也就造成蒙古騎兵在面對歐洲的那些騎兵的時候,通常會佔據一個數量上面的優勢,歐洲雖然人多,但大部分都是步兵。

蒙古人與歐洲人作戰,更多的是採用一種游擊戰或者是運動戰的方式,不斷地在行進間消耗敵人疲憊敵人,然後等待對方疲憊或者是想撤退的時候放出自己的重騎兵,實行雷霆一擊,沒錯,蒙古人手裡面是有重騎兵的,通常是保持著四比一的這種作戰的規模。

而且蒙古騎兵在面對歐洲騎兵的時候,他們的作戰經驗更加豐富,蒙古高原在成吉思汗沒有統一以前那殺戮或者是自相殘殺,就沒少發生,你比如說成吉思汗鐵木真,他原先是一個部落的部落長的兒子,但是後來呢,自己的部落被人屠殺了,自己也差一點點死於非命了,依靠著自己母親替別人打魚,才勉強活了下來。由此可見,當時的蒙古並不穩定,正是因為這種戀與一般的環境,誕生了這一批從地獄裡面爬出來的蒙古戰士。

這些生活在歐洲,生活在古堡裡面的那些騎士大老爺,怎麼可能面對這一批已經殺紅了眼的蒙古騎兵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