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8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背后的故事竟然这么感人!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背后的故事竟然这么感人!

乡愁是什么?余光中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席慕容说:“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乡愁,最好的载体是故乡。而村落是我们民族的根脉,是农耕文明的精髓,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与自然生态景观资源,它是通向历史连接未来的“轨道”,是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自然遗产的“活化石”。没有村落存在,我们就不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出发的,该走向何方。

“你家在哪里?老家在宁陵。”在豫东古葛大地上,留存、散落着许多古村落古民居。宁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这些古村民居承载着葛天氏的乡愁、典韦的乡愁、吕坤的乡愁……,也留存着远迁他乡客家人的乡愁和根在宁陵留居海外华人的乡愁。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背后的故事竟然这么感人!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背后的故事竟然这么感人!

读史览志,以史为镜,明辨得失,温故知新。

让小编带您一起了解宁陵的“那些事”。

白 庄

地理位置

白庄村位于东经115°37′03″,北纬34°46′47″。位于乔楼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3千米处。东至郑洼村,南接吴庄村,西连城郊乡石井村,北邻赵村乡黄洼村。

名称来历

明朝初期,回族白姓迁此建村,故名白庄。

基本概况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背后的故事竟然这么感人!

辖北孟庄、白庄、蒋洼、辘轳湾4个自然村,有9个村民小组,下设人民调解委员会、治安保卫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总面积2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310亩。总户数450户,总人口1385人。汉族占50%,回族占50%。村民收入主要来源务工、务农和经商。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桃子为主。养殖业以养羊为主。有小学、幼儿园各1所。有图书室1间,藏书360本。文化广场1处。有连霍高速途经,南北走向,境内长0.7千米。有孟李沟、吴王沟流经,境内总长1千米。

历史沿革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背后的故事竟然这么感人!

1949年属二区。1951年属三区。1955年至1958年9月为乔楼乡白庄生产大队。1960年5月睢宁合并,为睢县乔楼人民公社白庄生产大队。1961年7月恢复宁陵县,为宁陵县乔楼人民公社白庄生产大队。1983年12月为乔楼乡白庄村民委员会至今。

特色经济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背后的故事竟然这么感人!

古村辘轳湾,桃花也含笑。乔楼乡辘轳湾村位于乔楼乡西北4公里,紧邻宁陵县产业集聚区,以盛产油桃、蜜桃著称。2001年初,该村从山东等地引进优质品种,目前,品种以美红九号、突围、77-8、早甜脆、春艳为主。近年来,勤劳善良的辘轳湾村民不断加强桃树管理、果品质量管理,油桃、蜜桃产量、质量得到不断提高,辘轳湾油桃、蜜桃以上乘质量获得商家和消费者的喜爱,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在辘轳湾的引领下,目前已带动张庄、吴庄等村发展优质桃园2000多亩,桃乡农民的生活也不断得到提升。2016年初,在桃乡农民不断提高物质和文化需求的愿望下,成功召开了中国·宁陵(辘轳湾)首届桃花节,让游客赏桃花之美、闻桃花之香,还观看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气势恢宏的广场歌舞。

辘轳湾村地名由来已久,原黄河古道流经此处,是河水长期冲积而成一个湾,在干旱年间,水井打不出水,有能工巧匠制成辘轳方便村民取水,久而久之,得名辘轳湾。这是一个很美的古村落,成方连片蔚然而成的千亩桃林,把此装点得宛若世外桃源。抛却尘世的琐碎,行走在落英缤纷的桃林里,感悟着春风的盛宴,露珠的诺言。渐渐地,春天在噙着甜美的浪漫中安静下来。那瓣瓣飘零的桃花丝音,宛若禅声流进内心,心底长满一树葱绿。这里的世界,没有汉乐府的相思,没有唐诗的雍贵,也没有消瘦的宋词,有的全是村里人的希冀与梦想。他们的一颦一笑,只为盼望来年桃子更甜更大,收入更高,生活更美。如今一亩桃树万余元的收入让大伙倍感满足。与村民交谈,得知这方桃花源的形成还颇曲折。十年前,当村支书学习河北经验号召大家种桃树,不理解的村民是白天种晚上拔。如今,尝到了效益甜头的村民是争着栽桃树,村里的桃林面积逐年扩大已至千余亩。漫步在桃林中,花瓣如雨打湿闲情的心,村里人还给我讲起了辘轳湾村名的故事。说很久以前村里拐弯很多,有六十六道弯,于是就起了这个很特别的名字。可我倒不这么认为,说“湾”当与水有关呀,朴实的村民们答不上来,我也不置可否地笑笑,于是继续在幽香中徜徉前行。诗意的红,点燃满村的春光,与黄的油菜花,绿的麦苗,与新盖的一栋栋楼房交相辉映,用多彩垒砌起时光的灿烂,让矜持的灵魂逐渐鲜活与灵动起来,演绎着幸福的味道。那一树树红颜,让辘轳湾在发展的春风中笑靥如花,如诗如歌。

传说故事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背后的故事竟然这么感人!

仙桃的传说故事关于桃子,在中国有许多美丽的神话和传说,在传说中,桃是神仙吃的果实。吃了头等大桃,可“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吃了二等中桃,可“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吃了三等小桃子,也可以“成仙得道,体健身轻”。正因为此,桃子被称为“仙桃”“寿桃”。在《西游记》里,天官里的王母娘娘做寿时,就曾设蟠桃盛会招待群仙。这虽然是神话,也说明桃决非一般水果可比。至于齐天大圣孙悟空,以及他的子孙们,均是以桃子为粮食。

寿桃馒头的故事民间年画上的老寿星,手里总是拿着桃 —“寿桃”。过生日做寿时要蒸桃形的馒头,或实心,或空心里面填馅,做成圆馒头状,在顶都捏出桃尖,用竹刀或刀背从上至下轧出一个桃形槽来,将桃尖略微弯曲,再染成红色,上笼蒸熟,“寿桃”就做成了。在老人生日那天,献给老人,以祝福老人健康长寿。

蜜桃的故事辘轳湾村桃园里曾有一棵古老的桃树(后被战火摧毁),这棵桃树与当年王母娘娘举办的一次蟠桃会有关系。相传在辘轳湾村,住着一户姓王的老汉。老汉年逾花甲,家贫如洗,用茅草搭起了三间破草房,艰难度日。王老汉日子虽然过得艰难,但他特别喜爱桃树,房前屋后,地头坡下都种上了一株株桃树。有一年,天大旱,地里庄稼颗粒不收,桃树也像得了瘟疫一样无精打采。王老汉一家只好随着逃荒的人流四处乞讨。后来王老汉终于支撑不住,卧病不起。临终前,他爬到庙前,祈求老天爷下点雨,救救天下百姓,但老天爷始终没有睁眼,龙王也没有抬头。王老汉死后,王老婆婆也一病不起。为了给老母亲治病,儿子把种的桃子全部卖了,钱还是不够,还有一味贵重的药配不上。儿子想,药不全,治不好病,便焦急地问大夫:“这味药有什么可以代替吗?”大夫回答道:“有,需要你腿上的二两肉即可。”儿子听罢,二话不说,回到家中,取出菜刀,从腿上割下了一块肉,为母亲煎药服用。王老婆婆的病真的就慢慢好了。这件事正好给准备参加王母娘娘蟠桃会的七仙女看到了。她回禀了王母娘娘,并请求降福人间。王母娘娘听后很是感动,便将一棵硕大的仙桃核投到辘轳湾村前王老汉家的桃园中。桃核长出一株桃树,结的桃硕大、汁甜,每个都半斤以上,人们啧啧称奇。从此,这一家,这一带逐渐富裕起来,桃树也繁衍开来,一片一片铺满百里乡野,成了享誉四方的蜜桃之乡。

民俗文化

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宰生节。

古今人物

抗美援朝时期村人刘建才,为国捐躯。近代有在外工作的蒋正章,曾任新疆和田市财政局局长;何振岭,原在宁陵县财政局工作,后调任虞城县委书记,现任商丘市三区区长。

古迹遗址

有白庄清真寺、民国旧瓦房。

文明新风

在乔楼乡乡贤、孝贤等评选活动中,该白庄村委李玉美被评为“好媳妇”,与邻里和睦相处,尊老爱幼,堪为典范。王战斗、马和平被评为经济能人,头脑灵活、善于动脑,成为发家致富带头人,值得表扬。

村 训

治国应常有 利民方为本

公正则生明 廉洁则生威

做人讲操守 做事做表率

处事重品行 吾日三省身

策划:何为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背后的故事竟然这么感人!老家在宁陵|这个村背后的故事竟然这么感人!
老家在宁陵|这个村背后的故事竟然这么感人!老家在宁陵|这个村背后的故事竟然这么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