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論語》求知|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16 子曰:“攻(1)乎異端(2),斯(3)害也已(4)。”


《論語》求知|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註釋】

(1)攻:攻擊。楊伯峻先生解釋說:《論語》共用了四次“攻”字,如《先進篇》中“小子鳴鼓而攻之”,《顏淵篇》的“攻其惡,無攻人之惡”的三個“攻”字都當“攻擊”解,這裡也不應例外。所以楊先生認為很多人將它理解為“治學”的“治”是不妥的。

錢穆先生認為攻,如攻金攻木,乃專攻義,謂專於一事一端用力。陳曉芬也解釋為致力研究。

(2)異端:不正確的議論。楊伯峻解釋說:孔子之時,還沒有諸子百家之學,所以很難譯為“不同的學說”,但與孔子相異的主張、言論可能有,所以譯為“不正確的議論”。

錢穆先生也有類似的意見,他講到,舊說謂反聖人之道者為異端,所以舉楊、墨、佛、老為證。但錢生生認為孔子當時還沒有這些學說存在,所以本章異端是講,孔子教人為學,不當專向一偏,戒人勿專在對反之兩端堅執其一。學問當求通其全體,否則道術將為天下裂,必為害無窮矣。


《論語》求知|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錢先生又提供一說,異端猶言歧枝小道、小人有才,小道可觀,用之皆吾資,攻之皆吾敵,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而後世以攻異端為正學。

陳曉芬以異端指各種雜學、技藝。

(3)斯:連詞,“這就'”的意思(楊伯峻)。

(4)已:應當看為動詞,止也(楊伯峻)。楊先生譯為“消滅”。

【譯文】

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批判那些不正確的議論,禍害就可以消滅了。”

錢穆先生試譯:生生說:“專向反對的一端用力,那就有害了。”

陳曉芬譯文:孔子說:“專力攻治雜學技藝,這是有害的呀。”


《論語》求知|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求知】

錢先生講:孔子平日言學,常兼舉兩端,如言仁常兼言禮,或兼言知。又如言看與文,學與思,此皆舉兩端,即《中庸》所謂執其兩端。執其兩端,則自見有一中道。中道在全體中見。僅治一端,則偏而不中矣。這似乎是將異端變成為一端了。

看三家譯文,各自成理,但我還是傾向於認為陳曉芬的譯文似較合理。攻就是今天所謂攻讀之攻。異端是指異端之學。什麼是異端之學呢?孔子時代雖然沒有諸子之學,但卻有怪、力、亂、神之語。比如,《論語 述而》講:“子不語怪、力、亂、神。”所謂異端之學,是於修身、治國、平天下等君子所為無關的言論,比如怪、力、亂、神之語。

道有正邪之分,德有正邪之別,所以學問也有正邪兩途。並不是反對孔子的或與孔子相左的意見就都是異端。我們都知道孔子好學,不恥下問,難道孔子所請教、所學過的言論都一定與孔子自身的議論一致嗎?若果真如此,是不是講孔子太狹隘。只喜歡聽與自己意見相同或相似的意見。所以,我認為這裡所講的異端,就是後世區別君子之學的小人之學、婦孺之學等無關正道、大道的言論。一個人若致力於這些言論,會不會有害呢?


《論語》求知|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所以,我將這段文字翻譯為:孔子說:“致力於異端之學,這將是有害的。”孔子教人學問,首先要明確哪些學問是正道之學,哪些是邪道之學。孔子不語怪、力、亂、神,就是說孔子不講那些無關正道的學問。諸子百家之學,不屬於異端,那些都是講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後世以孔子以後的諸子為異端,是經學時代尊儒尊孔以後的偏頗見解。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註》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