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青春版」27 生活在焦慮中的孩子,如何被《論語》治癒?

「《論語》青春版」27 生活在焦慮中的孩子,如何被《論語》治癒?| 講經典

「《論語》青春版」27 生活在焦慮中的孩子,如何被《論語》治癒?| 講經典

大家好,我是來寧老師,今天我們繼續解讀《論語·述而第七》第16、19、20三則。

面對一個年輕人的焦慮和困擾,楊絳先生的回信是:你的主要問題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一語中的!把焦慮弄明白,才能減輕減少焦慮。

學了這麼久的《論語》,大家也瞭解到這本書討論的主題之一就是:我們該怎樣突破自身的種種慾望枷鎖、突破社會的各色利益糾纏,從而獲得真正的解放、自由與充實。今天我們繼續探討這個話題,《論語》裡的智慧是否對年輕人的大概率“焦慮”問題有所啟發呢?

焦慮一:“富且貴”等於快樂嗎?

孔子成名的七十二弟子中,顏回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很高,論語中隨處可見孔子對顏回的讚美,比如“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其實,這也是孔子本人的複製。

7.16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gōng)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這一則依然講“安貧樂道”。孔子自述自己的生活情形和感悟:飯疏食,吃粗糧,飲水,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在我看來,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论语》青春版」27 生活在焦虑中的孩子,如何被《论语》治愈?| 讲经典

總是安貧樂道,誰也不去求富貴,國民經濟該怎麼辦呢?經濟學家亞當·斯密主張,人們要極力多賺錢,這樣才能實現“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努力賺錢這是很偉大的事情,總是在貧窮中標榜自己的道德高尚,怎麼看都有點沽名釣譽!

孔子並不抵制“富貴”,他反對的是“不義而富且貴”,也就是說,他反對的是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比如為了富貴不擇手段,損人利己,造謠陷害等等。求富貴也要遵守法則、尊重人性,這一點古今是一樣的。

《大學》裡說:“仁者以財發身,不仁者以身發財。”意思是仁人有了財富則務於施與他人,以此來立身立名;不仁之人則將身心投入到斂財中去,以追求財富的積累。

一味追求富貴而沒有限制,人必然成為富貴的奴隸,求的過程中很容易動作變形,犯規、甚至放縱是很難避免的,最後不免“小惡傷德,大惡傷身”,又怎麼很好地享受富貴的樂趣呢?

甘地有一句名言:“以劍得來者必以劍失去。”《朱子治家格言》裡也有一個句子,叫做“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都警示了我們,自身的道德修養要配得上那份外在的財富。放縱自己的慾望,物慾橫流、情慾失控、氣焰囂張,人性必然墮落,最終導致某個難以收拾的惡果。

焦慮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為何這般純粹的生活狀態總是求而不得?

7.19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汝”)奚(xī)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這裡的“葉公”,就是“葉公好龍”裡的那個葉公。不過“葉公”真正的讀法是(shè)公。葉,根據古代的反切注音法讀“舒涉”反。葉公,楚大夫沈諸梁,字子高。因為他的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南),所以叫葉公。

葉公可真是個戲很多的人。這次他向子路打聽: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路一時沒有回答上來,因為太熟悉太瞭解,一時之間真的不知從何說起。

孔子(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這個人,發憤用功起來,連吃飯都會忘了吃;一快樂起來,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

「《论语》青春版」27 生活在焦虑中的孩子,如何被《论语》治愈?| 讲经典

關於葉公的提問,孔子這是給了子路一個標答啊,這放在現在,給孔老師做一張個人宣傳海報的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可以直接作為主題詞了。

好像還真挺合適的!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這的確是孔老師對自己的定義,但這真的不是老師教給子路的表達,而是闡釋了自己的生活態度,乃至生命狀態,而這種闡釋本身也是對大家的一種激勵。所以,我個人喜歡這樣的一段翻譯:他是一個為了攻克學習中困難而勤奮到廢寢忘食的人,他是一個在獲得知識的興奮中忘記了人生悲傷的人,他是一個如此專注於生活,竟然忘記歲月的痕跡悄悄爬上額頭的人。

「《论语》青春版」27 生活在焦虑中的孩子,如何被《论语》治愈?| 讲经典

老師,我還有個問題:我和哥們兒一起踢球的時候,差不多每次都會“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一輩子這樣才好呢!所以,孔子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吧。

關於人在世間的狀態,王羲之《蘭亭集序》說的最到位,“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有的人比較宅,和朋友在室內喝茶聊天暢談抱負;有的人好動,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這兩者都很快樂,“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所以理解這句話的重點不是這種狀態,而是孔子在這種狀態下追求什麼。不是王羲之強調的個人心性的解放和自由,而是對天命正道的追求,他的“發憤”、他的“樂”,是明德至善的“樂”,是“求道”之樂。

發憤忘食,是講他“未得”就是還沒有得道之前,孔子發憤忘食,好學,努力精進,廢寢忘餐。那麼“已得”就是他已經得道,因而非常的快樂,心裡面真的沒有任何的憂慮、恐懼。樂以忘憂。

焦慮三:“知識焦慮”時代,該如何學習?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地去求得知識的人。”總結一下就是:孔老師是怎樣獲得知識的?他認為自己的知識得自“好古敏求”。

孔子平生,唯一不謙虛的就是認為自己好學。他在不同的場合都肯定自己這一點,他說自己沒有別的長處,就只是好學而已。

對於“生而知之”的情況,孔老師並沒有否定過——也許有吧,不過,他示現給我們的是“學而知之”,他說自己才智根性並不出色,只是個“中人”之資,我並不是生而知之,跟你們一樣。

當然可以理解成這是他的謙虛。謙虛實際上是慈悲,如果孔子示現給我們的境界太高,那我們只能望而生畏,覺得自己生不如人。現在孔子說“我有所知,非生而自然知之者也”,我所領悟到的宇宙人生真相,不是我生下來就知道的,而是靠後天的修學。這一則看似孔子的自我評價,其實是在告訴我們:求學的道路上既沒有幸運,也沒有不幸,一切都靠自己,絕不是靠神力、靠名師、靠老爸、靠大腦容量。

孔老師說學習應該謙虛,不要自以為自己是“生而知之”的人,自視甚高往往摔得很慘;同時還要“敏以求之”。不過,一定要“好古”嗎?

這個問題真是別具慧眼!錢穆先生也曾經注意過,並且解釋過,他說,“好學必好古。若世無古今,人生限在百年中,亦將無學可言”。

從某種意義上講,你我都是被鑲嵌在這個世界的。禁錮在自己的情緒慾望之中,評價他人也好,看待外物也好,很難超越一己的經驗。現在的互聯網時代的確給人提供了更大的視野、更多元的視角,讓大家有機會走出自己的家庭、村莊和城市,看到外面的世界、跟自己不一樣的世界。

這是橫向的、空間上的超越,但更重要的,則是縱向的、時間上的超越。“人生不滿百”,而我們的文明綿延數千年。所以孔子雖說的“好古”,更多的體現了傳承文化的歷史感和責任感。這和之前我們講的他對古文化“述而不作”的態度是一致的。

歡迎讀者朋友轉發分享

「《论语》青春版」27 生活在焦虑中的孩子,如何被《论语》治愈?| 讲经典

高級教師,北京師範大學古代文學碩士,任教於北京大學附屬中學,自2013年始,面對高一高二學生教授《論語》《孟子》課程。

“《論語》青春版”系列文章,以師生對話的形式,將古老的論語和互聯網時代洋溢的青春對接, 是具有“學生氣質”的《論語》解讀。

課程大綱

「《论语》青春版」27 生活在焦虑中的孩子,如何被《论语》治愈?| 讲经典
「《论语》青春版」27 生活在焦虑中的孩子,如何被《论语》治愈?| 讲经典「《论语》青春版」27 生活在焦虑中的孩子,如何被《论语》治愈?| 讲经典

欄目主持人 李山教授

●●●

「《论语》青春版」27 生活在焦虑中的孩子,如何被《论语》治愈?| 讲经典「《论语》青春版」27 生活在焦虑中的孩子,如何被《论语》治愈?| 讲经典

美編 薛宇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