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乙肝大三阳,通过吃中药,变成1、3阳性。还会变成大三阳吗?

行者


乙肝大三阳吃中药后,原来的1、3、5阳性变成1、3阳性,只有那个无关紧要、对人体无害的的第5项,也就是乙肝核心抗体变成了阴性,从本质上说,这是没有变化的。

乙肝两对半检查中,1、3、5阳性和1、3阳性这两种情况,最核心的是第1项乙肝表面抗原和第3项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表面抗原(HBsAg)提示乙肝病毒感染,是乙肝病毒现在有感染的标志物,阳性代表现在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而第3项乙肝e抗原(HBeAg)阳性,这个是提示乙肝病毒复制活跃的标志物。乙肝病毒e抗原的出现时间,比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出现的时间稍微晚一些。e抗原阳性和乙肝病毒DNA载量有良好的相关性,一般表示乙肝病毒DNA是高载量的。

乙肝病毒复制活跃,代表有较强的传染性,而e抗原消失,变成e抗体阳性,称为e抗原的血清学转化,代表乙肝病毒复制由活跃状态转为静止状态,传染性降低。所以,临床上大三阳转变成小三阳,主要是看e抗原没有转阴,而看核心抗体有没有转阴没有意义。

提问者的e抗原仍然是阳性的,说明病毒的复制状态和传染性并没有变化,更进一步说明吃中药对这个患者的治疗是毫无效果的。连吃药有没有效果都不知道,或者不知道如何解读报告单,说明终于在乙肝的治疗上是没有目的性的。这个治疗结果,也符合目前国际医学主流的观点。

不知道这位提问者是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中药治疗,如果仅仅是乙肝大三阳,其他都是正常的话,这个一般来说是不需要吃药的。药物吃得越多,反而会增加肝脏的负担,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没有必要吃药的时候就不需要吃药。

而如果本身有肝功能异常,符合抗病毒治疗指征,却不抗病毒治疗而选择吃中药,没有考虑中药的潜在肝肾损害,可能会在短期或者将来发生更严重的后果。

中药对肝肾的损害有时候是潜在性的,没法预测,短时间内也没法观察。但有一点要引起重视,有时候可能掩盖了真相,可能会导致患者对病情的盲目乐观,而忽视正规的治疗。所以从对患者长远的利弊来看,使用中药对患者是弊大于利的。

因此,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由1、3、5阳性的乙肝大三阳的转成1、3阳性的“大二阳”,事实上是没有变化的。也就是说,目前仍然是广泛广义上的大三阳呀。

乙肝大小三阳,是人们区别传染性大小的通俗的称呼,国际上已经早不再这么叫,把大三阳称作e抗原阳性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而小三阳称位e抗原阴性慢性乙肝病毒感染。

区分乙肝的e抗原是不是转阴,对患者的愈后判断以及治疗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通常认为谷丙转氨酶高于正常上限的两倍、乙肝病毒DNA量大于2万,才给予抗病毒治疗。而如果是e抗原阴性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乙肝病毒DNA只需要大于2000就要抗病毒治疗,

想了解更多有趣而温暖的肝病和感染科医学知识,请关注@龙大夫的肝病课堂!


龙大夫的肝病课堂


乙肝两对半是乙肝患者最常作的检查,这个检查项目包括5个指标,依次序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e抗体(HBeAb)、核心抗体(HBcAb)。


不管去哪个医院检测,乙肝两对半都是这个顺序。所以,乙肝大三阳是指第1,3,5项阳性,现在患者吃了中药,变成1,3阳性,5阴性了,事实上,只要1,3阳性还存在,那么病变的本质还是相同的。第5项显得没那么重要。


第1项表表面抗原,指的是患者有没有感染乙肝,这是感染乙肝的标志。而第3项e抗原阳性,表示有高度复制、很活跃。如果e抗原阴性了,出现了e抗体(第4项),代表传染性不强,但还是感染乙肝的。


所以,现在患者的第1,3项目还是阳性,还是诊断为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不管第5项是阴性还是阳性),这时候治疗还是一样的,还是需要抗病毒治疗,首选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长效干扰素等等。


从这个病例也能看出,患者吃了中药其实对病情是没有帮助的。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目前是非常需要抗病毒治疗的,只要抗病毒治疗,才能最大程度抑制肝脏炎症,减少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而目前的中药,都还没有抗病毒这个效能,所以患者经过治疗后还是e抗原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本质还是没有发生变化的。


再次劝告所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一定要抗病毒治疗,不要盲目使用中药治疗。抗病毒药物也不能治愈乙肝,但是可以控制。而中药的疗效不确切,极有可能耽误病情,耽误了抗病毒的时机,后期发生了肝硬化、肝癌就会棘手很多了。再说,很多中药是有肝损伤的,不能擅自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