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1 扎针灸需谨慎,可能没用还危险

扎针灸需谨慎,可能没用还危险

从减肥到保健,再到各种疑难杂症,无一不能一扎了之,针灸在我国俨然成了一种万能疗法。然而,科学研究显示,除了存在争议的止痛作用,没有证据支持针灸对其他病症的治疗作用。即使是止疼作用,针灸的有效性似乎也只有统计学意义,没有实际的临床应用价值。

国际医学界的这种研究结论不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已经被一直强调“纳税人的钱只能用于有证据支持的疗法”的英国卫生部门采纳,先后于2014年和2016年将针灸移出了新修订的骨关节炎和腰疼诊疗指南。

扎针灸需谨慎,可能没用还危险

针灸能止痛吗?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医学界对针灸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大量研究集中在针灸止痛效果评价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方面。

对这些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显示,针灸似乎显示出一定程度上的止痛作用。

2017年最新的荟萃分析,研究者选择了39项质量较好的临床试验,共包括2万多名患者。通过比较针灸与假针灸(不管穴位,随便扎)或无针灸对照对一般的肌肉骨骼疼痛、骨关节炎、慢性头痛和颈肩疼等四种慢性疼痛的止痛作用,发现针灸与无针灸对照组比较,疼痛减轻0.5个标准差SD。但是,与假针灸相比,针灸治疗疼痛的减轻程度仅有0.2SD。

这个结果与之前的两项全面荟萃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

2009年一项包含13项试验3千多名患者的分析,针灸与假针灸相比疼痛减轻仅有0.17SD,而假针灸与无针灸相比疼痛减轻反而更显著,达0.42SD。

2012年的分析包含31项试验近1.8万患者,针灸与无针灸对腰痛、骨关节炎和慢性头疼疼痛的减轻也大致在0.2SD;假针灸与无针灸相比,同样获得更显著的止痛效果,在0.42~0.57SD之间。

扎针灸需谨慎,可能没用还危险

针灸的止痛有实际应用价值吗?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人们不能像量身高一样用尺子来对疼痛进行客观的量化评价。常用的疼痛评价方法两种,一是患者自己报告疼痛的程度,另一种是观察患者的表情进行评估。

后者称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法,在我国较为常用。具体的方法是将观察到患者的表情与一个标有100毫米刻度的标尺对照,从而“读”出疼痛程度。

扎针灸需谨慎,可能没用还危险

针灸相对于假针灸0.2SD的疼痛减轻,对应在100毫米的疼痛标尺上仅相当于5毫米。临床上,一般认为疼痛减轻10到15毫米以上才具有临床意义。就是说,针灸的止痛作用仅仅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没有实际的临床价值。

这种小的止痛效果真是“针灸”的作用吗?

针灸需要针灸师施针,这种操作特点决定临床试验不能完全双盲,最多是患者不知情的单盲方法。

但是,操作中针灸师往往需要通过询问患者有没有酸麻等“得气”的感觉来确定是否刺中穴位,因而,实际上单盲也常难以保证。

一项分析就发现,13项试验中的9项,患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真针灸还是假针灸。

由于不能保证盲法,也就难以排除心理安慰效应以及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干扰。因此,针灸这种很小的止痛效应可能并不真的是因为针灸有效,而是一种安慰剂效应。

Cochrane图书馆有关针灸治疗腰痛、类风湿性关节炎、癌痛、痛经、网球肘、子宫内膜异位症、骨关节炎、肩痛、纤维肌痛和产后疼痛,以及预防偏头痛和紧张型头痛的12项系统分析的结论基本一致,针灸的止痛作用基本上都没有超出安慰剂效应范围。

针灸真的廉价又安全吗?

并非。

虽然发生率很低,但是针灸也是事故不断,其中包括像感染、气胸甚至死亡等严重事故。这不仅见于科学文献,通俗媒体也常有报道。

扎针灸需谨慎,可能没用还危险

费用方面,凡是接受过针灸的人都心知肚明,针灸治疗一个疗程至少需要10~15天,就是不算治疗费,单单是误工费和交通费就远高于买止痛药的费用。

因此,针灸支持者称针灸是安全而廉价的疗法,是一种自欺欺人。

“西医针灸”,认为经络穴位不存在

有趣的是,国际医学界进行的临床试验,尤其是不扎穴位的假针灸与真针灸几乎一样“有效”的事实,认为中医针灸基础理论中的经络穴位并不存在。

同时,科学研究发现,针灸可能的止痛作用是针刺造成的微小伤害刺激机体内源性止痛系统,促使内啡肽为主的内源性止痛物质的释放的结果。

基于此,国际医学界早已“另起炉灶”创立了脱离中医传统理论的“西医针灸”。

参考文献:

[1] NICE . NICE guideline on osteoarthritis: the care and management of osteoarthritis in adults. 2014.

[2] NICE. Low back pain and sciatica in over 16s: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2016.

[3] Vickers AJ, Vertosick EA, Lewith G, et al., Acupuncture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pain: update of a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 J Pain2017;30:S1526-5900(17)30780-0.

[4] Madsen MV, Gøtzsche PC, Hróbjartsson A.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pain: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s with acupuncture, placebo acupuncture, and no acupuncture groups. BMJ2009;338:a3115.

[5] Vickers AJ, Cronin AM, Maschino AC, et al., Acupuncture Trialists’ Collaboration. Acupuncture for chronic pain: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meta-analysis. Arch Intern Med2012;172:1444-53.

[6] Hróbjartsson A, Emanuelssson F, Thomsen ASS, Hilden J, Brorson S. Bias due to lack of patient blinding in clinical trial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rials randomising patients to blind and nonblind sub-studies. Int J Epidemiol2014; 2014 Aug;43(4):1272-83.

[7] Ernst E, Lee MS, Choi TY. Acupuncture: does it alleviate pain and are there serious risks? A review of reviews. Pain2011;152:755-64.

[8] Zhao ZQ . Neural mechanism underlying acupuncture analgesia. Prog Neurobiol 2008;85:355–75.

[9] White A .Western medical acupuncture: a definition. Acupunct Med 2009; 27 :33-35.

扎针灸需谨慎,可能没用还危险

征 稿 启 示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我们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

您的关注和转发,是对科学事业最大的支持!

扎针灸需谨慎,可能没用还危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