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战场上,士兵为何不敢躺下装死?

z11627860


翻开人类历史,战争是一个永远存在的主题。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能在战争中活下来是参战者的第一心愿。估计很多人有过一个想法,万一战败就歪倒装死,度过生死劫。然而这种想法真的可行吗?

在古代,征兵大多是强制性的,带着官职征战沙场的将军首领好些,若能凯旋归来,他们定会得到朝廷的褒奖 ,说不定全族也跟着沾光。然而“一将功成万骨枯”,位于金字塔最底层的是无数个无名小兵,小兵们大多数没靠山、没文化,不理解什么叫做“家国天下”,所以多数人并不愿意卖命,甚至还未接受系统的训练,就领了服装和兵器被赶上了战场。

年纪轻轻的就要成为上司的“万骨枯”,他们内心极不情愿,人都难免怕死,出于珍爱生命的原则,历朝历代都会出现逃兵。然而纵观战争史,战事不利在沙场上装死的却不多,为什么会这样呢?

先从冷兵器时代说起,冷兵器作战大部分都是车、骑、步构成的混合军团,一旦开战满眼都是长矛刀盾,施展空间狭小,在这样的节骨眼上晕倒的小兵很惨,不是被兵器刺死,就是被马蹄踏死或者马车碾死。见到同伴的惨状,谁敢装死?

所以,有点心眼的人都会权衡利弊,被逼到这份儿上,拼命冲锋倒是最好的选择 ,底气十足的吼一嗓子冲上前,不仅能从气势上震慑对手,运气好时,说不定还能逮住敌方的头目立下战功。

有人在战场长了心眼,就有人天生缺心眼。有人一看战事不对,便就地取材将别人的血抹自己身上,歪倒在地表演尸体。表演尸体是相当考验演技的,不可以乱动,不可以翻身,大气不能喘,查是作死非要去演个“死不瞑目”的,连眼睛都不能眨。为了不被敌军发现,长时间保持“僵尸”姿势也是个技术活,绝非易事。

不得不说,有的人的确命大,竟然顺利躲过了刀刺、马踏、车碾。然而别窃喜,你以为表演到夜深人静就可以逃出生天,错了!在古代军中有一种特殊的后勤兵,专门负责战后清点,若是自家的兵还好点,顶多拖回宫地被同伴嘲笑一番,要是落到敌方就一切玩完了。

古代战争算军功的方法简单粗暴,就是数斩首的人头,所以获胜的军队总会提着一颗颗人头去领奖励,有的能分到钱财,有的能分到田地,甚至还能得到爵位。碰到装死的敌军,自然就是白捡的大便宜,不挥着刀索命才怪。

时代在进步,到了近代战争史,便出现了肩负特殊使命的战场督察队,专门监督前线士兵打仗的。有的军队立军规,发现逃兵就地枪决,发现装死的更是毫不留情。有一些没战场经验的新兵,看事不通透,一听到打枪就卧倒不动,这样的兵多数会被敌人扫射歼灭,眨眼从演戏变成了真尸体。

战事线束,胜利的一方往往会打扫战场,为了防止伤兵临死反扑,看到尸体都会补上几刀,弹药充足的就补几枪。所以,很多人在战场上宁可豁出命搏一线生机,也不会歪倒在尸体堆装死,只因装死往往死得更快,是比当逃兵更愚蠢的选择。


地图帝


无论是古代的冷兵器战场,还是如今炮火纷飞的现代战场,士兵跟士兵的对决是最主要的作战方式。同时士兵也是伤亡最大最重最高的一群人,战场上的你死我活常常会压垮士兵的神经,很多士兵都会纷纷逃跑,躲避战场的残酷。

但是,士兵为什么不直接装死,躲避战争呢?直接装死不就可以逃避战争了吗?是这样的,战场上也有装死躲避战争,保得一线生机的人。但是实际上的战争,士兵更愿意战死也不愿意躺下装死,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算算装死和战死的收益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为什么提收益呢?其实打仗的时候士兵也是要考虑收益的,战死不仅会得到大量的抚恤,士兵亲属也会有抚恤金,还能得到烈士的称号,躺下装死如果没被自己人发现到还好,一旦被自己人发现,很有可能上军事法庭,畏战装死的士兵就是一中耻辱。

另外,在真正的战场上,冲锋起来怎么能装死呢?战场十分残酷,对于战死士兵的尸体,其他士兵根本顾不上收拾,直接就踩上去了,战车也是如此,直接碾压过去,战场上谁还顾得了彼此呢?用战死的士兵筑造城墙的事情都屡见不鲜,装死的士兵也是这个下场。何况,战后都有打扫战场,物资能拿的拿,遇见受伤的敌方士兵也会补上一刀,这时候装死的士兵也是同样的归路。

在现代战争上也是如此,漫天的炮火,装死根本无异于找死,士兵在战场上只有拼命向前这一条路。


军事观察员东旭


识时务者为俊杰!

有机会装死逃过一劫,继续战斗,值得赞赏!

畏战装死,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必须鞭笞!

炸晕假死,幸运儿能躲过生死劫!恭喜幸运!

记得《团长》中的“孟烦了”就是在战场装死逃过一劫,但是被补刀弄瘸了腿!属实是幸运。不过孟烦了在逃过一劫后,还继续着抗战行动,值得敬佩!向老兵敬礼!

战场装死,成功的几率很低!分开说下古今!

第一、冷兵器时代的战场是极其血腥的,在那个时代要装死难度很大。

1、短兵相接的厮杀,不会给任何人提前或找机会倒下去的,敌人不允许,自己人也不允许的!哪怕你还在挣扎,也会给你补一刀的!

2、古代战争结束后,请功邀赏的直接证据就是人头。秦始皇时代的军队就是看官兵带回来的人头来计算功绩的。“抢人头”不是再游戏中才有,那时人头就是军功章,结束战斗后,甚至是在战斗中都会砍下敌人的头颅。你想装死,不可能的!你躺在死人堆里闭眼装死时,好几把大刀都会看向你的,谁管你死活。拿到人头就是实力!

3、古代战场能侥幸活下来的,基本都是脑子活,腿脚快的!情况不好拔腿就跑!

那时代为啥称呼第一批冲锋的为“死士”,其实就是活着回来的机会只有杀退敌人,否则活不了的!兵马俑中阵前的不穿铠甲的“甬”就是第一批冲锋的死士!

为啥中外古代老是有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巨鹿之战官渡之战、亚历山大大帝打败大流士!

4、除了战略战术的因素外主要原因就是士兵的赴死精神,绝对的没有退缩和畏战,只有一往无前的砍杀,这种情况下,对方会因为恐惧二后退,他们就有两种选择,要么跑,要么战,绝不会装死,没有用的!

第二、热兵器时代

1、首先,武器由近身变成了远距离的杀伤,这就给装死提供了机会。

负伤或没有伤的畏战分子会提前倒下,也许能蒙混过关的!

2、提前装死的机会并不多的,冲锋路上,你无缘无故的倒下,战友会出于好心关切关注你,拉你一把!即使战友不管,基层指挥官也会拉你的!最后,卫生员和担架队也会发现你的!想装死门也没有的!

3、作为一名士兵不光要受到军事训练,还有就是思想教育,军律对装死的惩处不亚于死在战场!那些那拿着手枪的基层指挥员,在发起冲锋时,会是第一个冲出去的,那瞬间的突然性决定这时的死亡率是最低的时候,等冲出去一段,拿手枪的会站下来召唤后边的战士“冲啊”!前面危险大了,要停一下了!再后来拿手枪的会挨个检查没有冲向去的!受伤的还则罢了!一旦发现装死的,不直接枪毙就算好的了,手中的手枪就是用来枪毙这种人的!

4,一旦遇到彻底性失败的时候,装死也是应该的。能保住命就不简单了!

第三、装死的技巧

1、利用战友或敌人的尸体覆盖自己,找好地形也许能保活命!

2、利用弹坑和炮火打散的土壤掩埋自己。

3、忍住疼痛,被补刀时要忍住,别叫出声来!万一人家捅正了认倒霉!

4、抓住机会再跑,趁着敌人的两个攻击波次间,快跑!别等人家来打扫战场!

5、抓住时机换身衣服,本族还可以,异类就别了!提前掌握交战区的语言,便于蒙混。“前轱辘不转后轱辘转,思密达”

6、《钢锯岭》里道斯不但自己装死还救了很多装死保命的战友!

第四、临阵畏战装死的结果

1、临阵畏战装死,被战友和领导发现决不轻饶!战友不会容忍自己并肩作战的人恶意装死的,这比敌人的行为还可耻!第一时间就会举报你的,免得自己来不及说就牺牲!

2、临阵畏战装死,在送到后方后也许都不会送到后方审判,就直接枪毙了!督战队也不是只是摇旗呐喊的,“杀一儆百”必须的。甚至是“一个不留”!

3、临战畏战装死的,被敌人发现也不会有好结果的,他们会给投降的留一个活着的机会,但是绝不会容忍装死u的。你装死就意味着你还存在威胁,你可能会背后开枪袭击!被抓到会死的更惨!

这事情上,日本人和越南人都是装死高手,他们一旦装死成功会立即实施偷袭的!所以美军对倒在阵地上的日本兵和越南人,都会补一刀或一枪,这是吃亏吃出来的经验!

第五,为胜利而装死

1、前面说到了“孟烦了”,他能侥幸活下来,实属不易,这样还能为死去的战友多一个宣传和报告的机会,也能为这支部队留个种子!

美国在二战诺曼底登陆期间就有一个82空降师的空降兵,降落时被挂在了教堂尖塔上了,他以四肢无力的下垂的办法,连续装死4小时,天黑后居然跑掉了,归队继续杀敌!

2、装死也是战术,《兵临城下》中瓦西里在死人堆里,装死埋伏,等待目标!这是要求很高的,连续很长时间要不吃不喝不动,连拉带尿都不能动!

3、阵地被敌人拿下了,通过装死获得机会反击,这样的战例不稀奇!(不说了)

第六、平时生活中咱们也会遇到装死的人,见义勇为的反面教材就是那些冷漠的装死者,无视犯罪分子的犯罪行为的装死者应该批判,但是也没有法律制裁的方法,只有道德的谴责!


杜口无言


当然,历史上有很多战场上装死并活命的大有人在,本文只是算算账:战死和装死,哪个更值?

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是古代战争这个时间段,二是近、现代战争这个时间段。

古代战争时期就不用多讲了,我们说过很多次了,古代战争并不是打群架式的单兵散斗,而是士兵集结成密集方阵,随着鼓乐或者旗帜信号有序进退攻杀。出于指挥便捷、冲劲十足的考虑,士兵与士兵、方阵与方阵之间的间距非常之小,比如著名的希腊重步兵墙形阵或罗马龟甲阵,士兵都是人挨着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方阵中的某一个士兵,你想躺下装死,想想会有什么结果?比较好的结果,是被自己的伍长、什长、百夫长发现你躺在地上装死拉出来以畏战不前斩首或打军棍,比较差的结果,那就是你躺下以后后面的士兵在尘土飞扬、杀声震天的战场上根本无暇顾及脚下居然还躺了个人,继续挤挤挨挨地往前冲或者往后退,直接把你踩成了肉泥。

值得强调一下,中国古代战争也是列阵的,跟古代西方的阵型十分类似。只是中国的影视作品给大家的误导,这个你懂得。另一方面是中国古代文人,总爱把阵型说成神乎其神的玄学,给后人极大的误导。为什么战争都爱用阵型的,简单的说,就是节约训练成本:阵型中的每个士兵,只用学会简单的几个动作,大家用短时间的简单训练,就可以迅速形成战斗力。古代普通人的素质,你懂的
中国兵书上对阵型的描绘很详细,但是影视作品中常看到的就是一团混战或者主角光环1955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宋景诗》
宋景诗的黑旗军与僧格林沁的清军交战,清军摆出了空心方阵黑旗军骑兵冲击清军空心方阵,清军骑兵从两翼杀出
黑旗军战败僧格林沁下令部队前,变换阵型
宋景诗率领黑旗军主力,摆出楔形阵清军由空心方阵转换成横队

近、现代战争时期的情况似乎要好一些了?至少古代战争的密集方阵没有了,在战场上躺下来起码不用担心被自己人踩成肉饼了?其实也不然,随着近代军队组织建设与战术条令建设的日渐科学化与完善化,对于战场控制的要求也日渐精细,一切的近、现代军队,对在战场上发现的遗弃武器装备、敌我双方战死人员尸体的收集处理都有一整套十分完善的鉴别处置程序。比如对于遗弃的武器装备要仔细检查是否布设有诡雷,对于战死的敌军人员要一一补枪或者补刺避免有人装死危害己方士兵安全。所以你想想你躺下装死有什么好结果——无非是被人检查的时候再补上几枪,从假死变成真死。与其这么窝窝囊囊的死掉,还不如拼一把,没准就活了呢。


军武次位面


战场上不能装死啊,因为装着装着就变成真死了。

在战场上装死,不管打赢了还是打输了都不好办,结果可能还不如拼了老命跟敌人干一场,死也能死个痛快。


先说最惨的一种,战败。如果战败,能不能活下去完全取决于敌人的军纪和士兵的素质,放在古代,尤其是战国时期,秦国军法规定,士兵立功看斩首,就算你装死混到死人堆里也别高兴太早,等到斩首的时候有你好受的。

秦军甚至发生过战后杀死自己战友,砍下脑袋冒功的情况,所以藏是藏不住的。

其他朝代的军队也差不多,基本都要看斩首数量计算军功,而且作为士兵,尤其是刚刚经历完大战的士兵来说,同样可以立功的话,显然死人比俘虏管起来省事。

即使是现代化战争,许多士兵还有一个习惯,补枪,战后会对敌人尸体检查,没死会补枪,死了可能会集中烧掉,怎么样都很难办。

如果战胜呢?战场装死跟逃兵的性质是一样的,战后会受到严厉惩罚。

其实到了战场上,士兵不会装死的根本原因在于来不及也不会考虑装死的后果,两军交锋之际,所有人都热血沸腾,千军万马都勇敢冲出去的时候,任何人都会不由自主的冲锋。


视野新观


因为在战场上,装死苟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从古至今的战场上,你很少听说某场战役上出现大量装死的士兵。当然,也许会有很多士兵在战场的装死,只不过在战斗结束后,他们就真死了。

为什么战场上士兵不敢装死,或是装死后苟活的几率很低呢?

首先,在古代战场上,冷兵器时的军队都是按照既定好的阵型经行交锋,倘若一个士兵想躺下装死,他会马上被后排冲上前来的己方士兵给踩死。

就算是人品爆发,侥幸没有死在战场上,装死的人也躲不过战后的补刀上。

通常一场战斗结束后,胜利方都要负责打扫战场,捡拾战利品以及搜查下还有没有心存者。如果有,赶紧补一刀。

并且,在古代士兵的战功都需要拿敌人首级来换的。比如在明代,斩敌人首级一颗可以换50两银子,如此以来你装死就等于真死。

(古代蒙古帝国扩张时,蒙古大军就喜欢割下敌人的耳朵论军功)

虽然在古代装死的成功者不多,但是总归还是有漏网之鱼。

但是到了近代,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装死就真的等于送死了。

在现代战场上,活力覆盖是一种很稀松平常的打击手段。士兵要是在这时候装死,即便不被空中飞来的炮弹直接炸死,趴在地上也会被巨大的冲击波的震死,根本没有生还可能。(战场上猛烈的炮火,会把装死者炸的连渣儿都不剩)

而且在古代,士兵装死要是被人踩几脚,说不定还有生存的可能,打不了断根胳膊少根腿。但要是在现代,装死者要是被坦克压上那么一下,基本就宣告游戏结束了,落地城盒。

所以在真正的战场上,士兵装死苟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士兵打起仗来,除了拼死向前以外,是没有别的退路的。


千佛山车神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起电视剧《长沙保卫战》里,第4集那个警察“李本忠”,那个李本忠特搞笑,因他们都是临时抽调往“草鞋岭”送弹药的小警察,结果任务完成了,由于战场部队伤亡大缺人,就不让他们回了,让送弹药的警察们就地参加战斗,就那个“李本忠”在战斗中由于心里非常害怕,就想起他爹教他的战地保命绝招——装死,结果战斗打完,他就接到部队上级电话,说打的就留下他一个人了,问团长连长了,说都死了,上级就任命他为连长,结果就让一个装死成功的小警察升了官,好像那个李本忠装了俩次死,升了俩次官。

当然那是电视剧,当不得真,但要说战场上士兵不敢装死,那也不是绝对的,就我们小区有一位老人,他是抗美援朝在战斗中活下来的老兵,他之所以能够活下来,靠的就是装死,据他讲,当时他们打败了,由于他的腿上和腰部受了枪伤,实在跑不动,跟不上了,实在没办法了,就就地扒开死人堆钻进去保住了一条命,可以说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他还让我们看他腰部的枪伤。

所以说,在战场,装死其实有时也是没办法的事,当然了,战地“装死”这一保命绝招,其实也是有条件的,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成功,那是要冒很大风险的,比如像中了埋伏不能装,主阵地不能装等,但有些时候还是可以装的,如城池保卫的城外防线被击溃,如在败退中受了伤影响跑路,实在没有办法也就只能使出“装死”这一绝招,当然大家看国外“电影”里头的大场面,其实那是迎合观众视觉的,当人们听到说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这句话的时候,这就很值得人们深思。

当然现代化的战争“装死”那就是自己找死,现在不要说装了,就是躲进几米深的混凝土建筑里,照样一颗导弹能把人炸成渣渣。


夏有凉风61


众所周知,两军交战,一般情况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那么战败的一方应该想着怎么活下去呢?投降吗?很多情况下士兵都是不会投降的,很多人肯定会想到,除了投降也有其他方式能够活下去,比如逃跑,或者是躺下装死。

首先第一点,当逃兵是绝对不可取的,自古以来战场上就有督战组,士兵一旦后退逃跑会立马被杀,即使督战组不杀,也会有身边的士兵毫不犹豫杀了那个士兵,因为这是一种耻辱。那么装死可取吗?在战场上随便找几个尸体压着自己,一直装死,这样能够逃出生天吗?

这是最不可取的,首先装死这可是个技术活,胜负没明了之前就装死,假如说自己方战胜了,自己从死人堆里爬出来,那也会成为一生的耻辱,没有一个士兵会看得起这种人。假如说自己方战败了,那更是死路一条。胜利的一方会在战胜的时候打扫战场,为了防止伤兵临死反扑,打扫战场的一方看到尸体都会插上几刀,弹药充足的还会扫上几枪,在这样的情况下存活率是非常之低的。

换个角度来想,装死非常影响军队的士气,如果有一个士兵装死,大家看到了,全部都模仿,那么又有谁去真正的战斗呢?被看到装死之后,一起的士兵会毫不犹豫杀了你,以防影响士气。有人统计过,在战争中装死,存活率不到百分之一。所以说士兵绝对不会躺下去装死,更加没有勇气去装死,也不敢这样做。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不要把士兵想得那么龌蹉!只要战争一打响,所有战士上了战场都是选择拼了命的杀对手。在战场上唯一能够活下来的方式就是打赢对手。因为战败方的致死率比战胜方高十倍!

战场上直接被打死的人很少,一般来说伤亡比大致在十比一左右。也就是十个受伤的士兵才会有一个人是被直接打死,大部分人经过治疗是可以活下来的。假如打仗胜利了,那么就可以为救助伤员赢得时间。

其次,受伤后转移是战士致死高发的原因!由于事先已经受伤了,再因为战败,必须仓促撤退,在撤退途中,缺医疗缺伤药,缺粮食卫生还差,这使得战士们经常伤势过重而亡。

比如,德军在进攻法国期间,虽然德军对法国完全碾压的,但是每个人都是两个胳膊扛一个脑袋的,枪打在身上也都会死。这德法两国装备水平都相当,两国各自的直接阵亡人数都是四万五千多人,除此德军还有十一万多人受伤,这些人因为得到了及时救治活了下来。但是英法联军却有三十多万伤员,在撤退途中直接报废。


优己


事实上,历史上有不少士兵在战场上躺下装死,并且由此躲过一死。

比较著名的有德国二战名将隆美尔,他曾经在年轻的时候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一次战斗中,身为排长的他居然在混乱之中迎面遇上了五个敌人,所以他只好躺下装死。索性当时战斗非常混乱,对方看到他倒下之后也没有来确认隆美尔到底死没死,就把他这么放过去了。而隆美尔则等到这场战斗全部结束之后,才爬起来走回了营地。【当然了,这个可能只是一个故事,我没有找到比较可行的出处】

所以说,士兵并不是不敢躺下装死。但是同时,我们只要分析一下就知道,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装死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一方面,是战场上刀枪无眼,双方都杀红了眼,根本就不知道“死者为大”这个道理,所以对尸体根本就不会有丝毫的顾虑,看到尸体挡路,直接就踩过去,车马也不会躲着尸体,直接就碾过去了,有些时候还会直接拿着尸体当掩体。这个时候那些躺着当尸体的人,就很有可能会在踩踏中死亡,或者忍不住动而暴露。

另一方面,每一场仗打完了,都会有相应的部队来打扫战场,为的是收缴战利品或者抢救伤员。无论是己方人员打扫战场,还是敌方人员打扫战场,发现了这么一个装死的人,后果都不会太好——如果这样的话,还不如当时就投降了。

所以说对于胆子小的人来说,打不过就跑,跑不了就投降,装死不是第一选择。而对于英勇无畏的,基本上就会死磕到底了,最多是伤势过重昏迷被俘,这些人更加不会躺下装死。只有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下,人会选择装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