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8 有的书上说僧格林沁的军纪败坏,真相究竟如何,来看史书记载

有的书上说僧格林沁的军纪败坏,真相究竟如何,来看史书记载

(电影《龙之战》)

所有兵勇里面,僧格林沁最看重的是炮手,但炮手的情况也最不乐观。在僧格林沁亲自主持的一次火炮射击抽查中,大小火炮共发射实弹五十二发,正中靶船的是十八发炮弹,仅有百分之三十几的命中率。

海防是天津防守的关键,而海防又全靠炮台,连炮都打不准打不好,怎么防?僧格林沁对炮手提出要求,不光是要打中靶船,还得打中旗杆。

那时即便是从国外进口的洋炮,也多为没有膛线的滑膛炮,更不用说土炮了,中国炮手又不可能像西方人一样,从数学和弹道原理的角度来研究射击技术。炮打得准打不准,全凭经验和感觉,这种情况下要打中一只旗杆,可想而知,该有多难。

炮手们起先都叫苦连天,而且谁都打不准,无论怎么练都是一副趔趔趄趄的样子。僧格林沁不听任何理由,他实行“末名淘汰制”,从打得最豁边的人开始,直接淘汰,由此逼得炮手们都不得不拼着命加强训练,一点点地去提高射击技能。

有的书上说僧格林沁的军纪败坏,真相究竟如何,来看史书记载

(电影《龙之战》)

僧格林沁的严,不仅体现在训练上,也包括军风军纪。

在太平军和后来兴起的捻军心目中,僧格林沁始终是他们在北方的最大劲敌。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对僧格林沁切齿痛恨,在一篇“捻军歌谣”中,几乎把僧格林沁描写成了一个无恶不作的混世魔王:“不怕蚂蚱吃,不怕黄水淹,就怕僧王住一天。”

真实的僧格林沁并非如此。据说他每到一地,发布的第一条命令,就是要保护当地。按照他的说法,“预知军旅之盛衰,必访百姓之褒贬”,军队以后能不能闯出名堂,全靠民间口碑,因此他经常微服查访,去听听一听驻地附近的老百姓有什么意见。

由于缺粮缺饷等问题,战乱年代的官军确实有很多在军纪上糟糕至极,官军过处,“奸淫焚掠,十室九空”的场景也并不少见。见到向他鸣冤叫屈的百姓,僧格林沁对这些害群之马很是痛恨,曾发出“民之恨兵,甚于恨贼”的慨叹。有鉴于此,他在管束自家军队特别是蒙古骑兵方面格外严苛,除三令五申外,还请朝廷派御史进行调查,以便从外部进行监督。

史称,僧格林沁督师十余年,“瓜果下无戎马迹”,所部基本上是秋毫无犯,在军风军纪上是可以与南方的湘军相比较的。

有的书上说僧格林沁的军纪败坏,真相究竟如何,来看史书记载

(电影《龙之战》)

(节选自关河五十州《晚清帝国风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