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7 历史揭秘!解读西宁方言四大来源

古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浓浓的乡音是心底深处最真的情结,乡音也总是心头挥之不去的思念。在异乡,听到人群中亲切的乡音后,我们总是要热情地上前打招呼:“你也是西宁子啥?”一句家乡话,让两个陌生人顿时成为了好友。

老西宁人朱世奎先生,多年来收集西宁方言,著有《西宁方言词语汇典》《西宁方言志》等书。与老人寒暄,如同在西宁方言的大海中遨游,领略西宁人语言的无穷魅力。

历史揭秘!解读西宁方言四大来源

青海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次方言,相互之间都能听得懂,它们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西宁方言,在青海地区比较有代表性,西宁的文化历史和人员构成,决定了西宁话的内容。据朱世奎先生介绍,西宁方言主要有4个方面的来源。

不言而喻,汉语是西宁方言的主流,它是西宁方言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就不用多说。

西宁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古汉语词汇,这是西宁话中比较显著的一个特点。据朱世奎先生考证,西宁人常说的“德薄”就是一个古汉语。因为,古人注重德行的修养,德积累得越多就会“德厚”,人的品性就高,运气就会很好;反之,不注重德的积累,就会“德薄”,一个人如果“德薄”了,他就必然会走下坡路。“寻口”,寻在此处念xin,意思为乞丐。朱老说,这一方言最直接地体现了西宁话中古汉语存在的迹象。

历史揭秘!解读西宁方言四大来源

历史上,大批移民来到西宁,他们自然也把方言带到了高原,因而西宁方言中存在有淮南方言。据学者考证,《金瓶梅》中的众多语言都带有淮南方言的特色。但是,朱老惊奇地发现,《金瓶梅》中竟然也有西宁话的痕迹。所以,他推断西宁方言中个别词语就是淮南方言。“没廉处学家,学说也不言语”(《金瓶梅》三十五回),这里的“学说”,和西宁方言中的“学说”意思相同,都是学着说,转述别人观点的意思。西门庆说:“你只要付交下一个的当人打来就是了”(《金瓶梅》二十五回),“的当”意思为能干、顶事,和西宁话是一个意思。

少数民族语言的存在是西宁方言中的第4个来源。藏语在西宁方言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囊玛”意为内部的事情,“卡码”也是藏语,意思是恰当、规范等,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含义。例如:“这件衣服你穿上将卡码”,意思是合身、合适。“这个人办事没有卡码”,意思是规矩或把握等。西宁方言中的“朵落”是蒙语,意思是头朝下。“一刮”是土语,意思是全部。“海纳”是阿拉伯语。

历史揭秘!解读西宁方言四大来源

可见,西宁方言包含了众多语言,它从侧面反映了各族人民共同建设高原的历程,同样也反映了高原上各民族间的大融合。

文图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