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人人網、騰訊與阿里:社交領域的又一場混戰

人人網、騰訊與阿里:社交領域的又一場混戰


娛樂化,是第一生產力。

——題記


從QQ到微信,從人人網到阿里的來往,甚至還有曇花一現的多閃、聊天寶、馬桶MT和子彈短信,互聯網上的社交平臺不斷更新迭代,挑戰騰訊系社交霸權的後來者不斷揭竿而起。乃至於阿里這樣的互聯網巨頭企業,對社交也是念念不忘。

做社交,為什麼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最近有消息稱,隨著人人App在App Store上正式登場,這個訣別多年的“老朋友”又再回到大眾的視野當中。早在去年10月份,人人App就已經悄悄上架應用商店,只不過當時的人人App處於測試階段,更像是為了刺探市場反應而來。

無獨有偶的是,阿里對社交領域的覬覦也開始蠢蠢欲動。

2019年9月,阿里巴巴做社交的話題再度熱鬧起來,釘釘事業部重啟“來往”項目,並推出全新校園社交產品Real如我。事實證明,Real如我只是阿里巴巴在社交行業的初顯身手,阿里絕不放棄社交市場的機會。

2020年上班的第一天,有媒體報道了一則阿里方面在社交方向進行的嘗試,推出了一款主打語音彈幕功能的K歌APP“鯨鳴”,並定位為通過發送語音彈幕的方式來進行社交。

1、人人網復活,機會何在?

12月30日,北京多牛互動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全新的“人人”App 1.1.0版,恢復了人人網時代圍繞同學關係為核心的社交網絡定位及其功能,正式迴歸社交市場。

“人人”APP 1.1.0版,採用了人人網經典的藍白配色,功能設計延續了用戶熟悉的簡潔設計風格。一些經典的功能,如用戶實名制、校園主頁、聊天(原站內信)等都得到了恢復。

還是熟悉的配方,但是形勢比人強。在今天這個互聯網流量紅利消失,目標人群早已失去對半新不舊事物太大欲望的大環境下,人人還有機會嗎?

2011 年5月,人人網在紐交所上市時,它的用戶高達 1.17 億,市值 65 億美元,僅次於騰訊、百度、新浪,位列中國互聯網公司第 4 位。在最鼎盛的2012年,人人網登錄用戶每天平均停留時間高達 7.7 小時。

自2011年開始,年輕用戶漸漸放棄了這一所謂中國最大的社交網絡,轉而投向了微博、微信、陌陌等手機平臺。從2006年接手人人網,到2018年將人人網賣出,陳一舟算是初步完成了一個閉環。

被收購後陳一舟在2018年發表公開信表示,燒掉了三億美金都沒能扭轉下滑趨勢,曾經火爆的人人廣告平臺變得賣不出去,只能想方設法開拓新業務挽救整個公司。

2019年10月,多牛傳媒開始小範圍測試,將人人網的社交網絡與直播分拆成兩個獨立業務。直播業務以“人人直播”APP單獨運營,社交網絡獨立成為全新的“人人”APP。

隨著微信一統天下,現在的人人復出,江湖早已不是當年的江湖。

其實在2018年被賣出之前,人人已經在移動端有了APP軟件,但是當時人人APP的定位非常的不清晰,並沒有更好地鎖定其原本在PC端的校園學生人群。

新人人APP復出,依然需要準確回答一個最為核心的根本性問題:

人人的價值點在哪裡?對校園裡的學生人群來說,人人的新功能性利益點是什麼。如果僅僅侷限於同學與同學之間的交流,或者從熟人到陌生人的關係鏈接,那麼微信、QQ、陌陌這樣的社交軟件早已能夠滿足。

在馬太效應的滾雪球作用之下,利用微信或QQ的人群越多,新用戶為了能夠跟其他人成功互動共享也只能選擇同樣的軟件平臺,這就加重了新的人人APP撬動用戶的難度。

2、阿里在社交領域的切入點


有人說,阿里沒有“社交的基因”。阿里在社交領域,簡直可以說是屢戰屢敗。

2013年,阿里推出來往。其核心功能是實現熟人之間的社交。除了語音、文字等基本的通訊功能之外,“來往”支持“閱後即焚”。

“來往”除了通訊,也具備好友互動和分享功能。它把人們的社交、生活和消費等不同的應用場景鏈接起來。

但是,在微信巨大的霸主地位之下,來往不到一年時間,就偃旗息鼓。

來往結束之後,2014年1月份,阿里悄悄地推出來一款針對辦公的社交軟件“釘釘”。無心插柳柳成蔭,釘釘的成功,重新點燃了阿里在社交領域的信心。


人人網、騰訊與阿里:社交領域的又一場混戰

2019年8月,釘釘CEO陳航在未來組織大會上,正式宣佈釘釘已有2億用戶,而升級後的釘釘將全面開放。

釘釘是阿里專為中小企業打造的移動辦公軟件。釘釘在企業辦公市場份額最高,而且活躍用戶也是排名第一。

釘釘最大的成功之處就是找到了不同的切入點,當釘釘1.0低調發布時,它只是一個企業IM應用,強調高效溝通,只有一些基本的通訊功能和一些適用於職場的免費電話會議等。當時的釘釘十分低調,沒有太多的推廣,以每月一個新版本的節奏打磨產品,可以看出在用戶體驗以及用戶需求上,釘釘在追求極致。

釘釘的野心自然不止於辦公,當它發展壯大到一定地步,其必然需要承載著其他更多的夢想。

陳航表示,釘釘將運用多項AI技術,滿足訪客接待等企業場景化需求。現在的社交軟件既包含生活交際,也承載了辦公交流,社交關係越多,人們就越分不開工作和生活。

面對釘釘的崛起,騰訊自然不甘坐以待斃,重磅推出企業版微信。但就產品本身來說,釘釘所擁有的企業場景更加豐富,企業版微信還難以撼動釘釘的地位。

2019年9月份,釘釘團隊打造的全新產品“Real如我”再次走入大眾視野。從簡介來看,Real如我的宗旨是:Real life,Real you!在Real如我裡分享和發現身邊的真人、真事、真感情。

Real如我同樣也是一款針對校園社交的產品。陳航其實早已經盯上校園這塊蛋糕,如同複製職場社交的成功一樣,陳航將Real如我視作切入校園社交的一次試水。不過,Real如我能否像釘釘一樣取得成功,還是像來往一樣最終失敗,目前尚難以下最終斷定。

2019年初,今日頭條張一鳴、錘子科技羅永浩、快播王欣分別以多閃、聊天寶和馬桶MT三款社交軟件入局社交市場,以求打破微信壟斷。

但三款產品不僅沒有在社交市場攪動一絲水花,還被“吃瓜群眾王思聰”評價:“三個產品都是垃圾,沒有機會。”

現在的騰訊系在社交領域太過強大。

2018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全行業APP TOP10排名,微信和QQ排在前兩位,月活躍用戶分別達到10.3億人次和5.84億人次,其他平臺的社交軟件未見上榜。

“微信在通訊應用層面,已經是“基礎設施”一樣的存在。”今日頭條CEO陳林如此評價。快播王欣也說:“微信比你想象的強大,它不會被輕易取代。”

但是,微信作為社交領域的全能型霸主,其他社交軟件如果找到一個開創性的獨特細分市場,並非沒有機會。


人人網、騰訊與阿里:社交領域的又一場混戰

多閃、聊天寶和馬桶MT挑戰微信失敗,是因為定位不清晰,賣點不明確。

比如主打陌生人社交的陌陌,已經成功上市。而在職場社交領域的“釘釘”也風頭正建。

除此之外,微信本身的強大,也正在逐漸成為一部分用戶逃脫的理由。

當代年輕人有一種生活寫照,叫做“在朋友圈裝死,在微博上蹦迪”。

當你的朋友圈被更多的好友稀釋成為“工作圈”、“事業圈”、“微商圈”。微信朋友圈充斥著各種廣告,朋友們發佈的關於所在企業品牌或產品各種營銷廣告;另外還有更多的雞湯等等,讓微信朋友圈早已失去可讀性,了無新鮮感。

新朋友的不斷湧入和老朋友的關係僵化,導致微信越來越缺乏活力和粘性。

這也是為什麼,微信朋友圈的“三天可見”功能,成為最多人用的一個開關,根據張小龍透露,有超過1億的人使用。

微信的社交鏈接關係,是基於“熟人關係”,當一個人的微信好友基本都是熟人的時候,其自我表達的意願就大幅度地降低了。

尤其當微信淪落為工作溝通工具的時候,其朋友圈分享的內容必然是與工作相關,這就導致了微信朋友圈可讀性、可分享性越來越差。

比如說,在微信好友當中,存在著很多的領導、家人、長輩,所以對任何個人自己內心某些最真實的想法就不方便在朋友圈直接袒露和分享。

雖然微信朋友圈設有分組功能,但是對用戶來說,發一條朋友圈動態如果還需要考慮屏蔽哪些人,畢竟比較麻煩。所以對很多人來說要麼就不發朋友圈,要麼就選擇對某人不可見,或者三天可見。

但是相比較來說,QQ就不存在這樣的顧慮。首先,QQ對許多家長來說並不擅長使用;另外,雖然QQ當中同樣具有一些熟人,但是QQ空間、QQ皮膚,QQ形象等等個性化設置,基本依然是基於“陌生人關係”。這也是許多00後用戶為什麼都選擇QQ作為第一社交軟件的原因。

4、社交的三個功能定位


當微信讓用戶無法真實表達自我,而垂直賽道又有機會,並且阿里還成功實踐了“釘釘”的先例,這就使得“Real如我”以及人人APP,再度避開微信正面鋒芒,企圖以校園細分領域為突破,殺進了社交賽道。

但是,社交領域的天下何其難得!除了在場景上具有明確的定位之外,更重的是,軟件本身在功能上的價值定位。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2017年開始,微博的活躍用戶數在歷經微信5年的壓制之後重新抬升。新浪微博的官方數據顯示:

2018年第二季度顯示,2018年6月微博月活躍用戶數增至4.31億,比上一季度增加2100萬,淨增量創下過去三個季度新高,移動端佔比達到93%。同時,微博日活躍用戶數增至1.9億。商業化方面,二季度微博營收27.54億元,同比增長59%。

為什麼微博的活躍度提升?正是因為微信的內容分享已經喪失了活力,所以微博再一次開始甦醒。

微博,很明顯,是一個基因陌生人關係的內容分享平臺。

從微信、微博,以及唯一在微信陰影下能夠上市的社交軟件陌陌,這三款軟件身上,代表了社交軟件不同的三種功能定位:

第一,微信:基於熟人關係的通訊功能和內容分享功能。而釘釘基本上也是基於這樣的價值關係,但是它更加精準。

釘釘從微信“熟人通訊功能”這板塊進一步細分,切割進入純粹的“工作場景”。嚴格意義上來說,釘釘並不能算是一款社交軟件,而是一款工具軟件。社交軟件更多傾心於娛樂性(聊天、分享資訊等),而工具軟件用於解決問題。

第二,微博:基於陌生人關係的內容分享功能。這一點還包括各種短視頻軟件也是基於陌生人關係的內容分享,只不過分享的形式聚焦於視頻形式;

第三,陌陌:陌生人關係的通訊聊天,也就是陌生人交友。早期的QQ就是以這樣的功能迅速聚攏起用戶,而現在的陌陌也是基於這樣的功能定位。

微信基本上是社交領域的全能型選手。它也有“陌生人交友功能”,就是其“附近的人”。但是微信這個功能並不能得到用戶的充分使用,因為微信本質上是熟人關係,當通訊錄全是熟人的時候,抑制了用戶添加陌生人,跟陌生人溝通的意願。

或者,有的用戶就申請兩個微信號,一個微信號全是熟人關係,另一個微信號全是陌生人關係。

熟人與陌生人的不能共同存在的特點,可以發現,一款社交軟件的功能定位,必須區分熟人和陌生人的不同定位。微信對陌生人關係的發揮不足,促成了陌陌的成長。

5、結束語:醉翁之意在“流量”

無論是內容分享還是陌生人交友,社交的基本核心價值,在於娛樂。無論微博、陌陌、抖音短視頻等等,都具有娛樂形式。但是,當微信越來越淪落為“工具”的時候,其活躍度和被用戶打開的頻率會越來越低。

所以,無論人人網的復出還是阿里在社交上的不死之心,乃至於騰訊從社交起步成為今天互聯網世界的巨無霸,社交背後的本質,都隱藏的“娛樂”的屬性。

一旦為用戶創造娛樂價值,其流量就自然而來。

說到底,對流量的焦慮,對流量的渴望,是所有覬覦社交領域的互聯網大咖們的醉翁之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