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祝福》:如水的母愛,是惶恐與絕望交織

《祝福》:如水的母愛,是惶恐與絕望交織

一:

以前我們學魯迅的文章,以為是在看歷史,長大以後才發現其實是在看現實,魯迅的筆下還有那麼多入骨三分形象鮮明的人,潤土,祥林嫂,豆腐西施,阿Q,假洋鬼子,孔乙己……你會發現這樣的人就在你的身邊,幾乎人人都可以對號入座,才知道我們時至今日仍然沒有走出偽裝。

就如餘華評論魯迅時那句話"不要糟蹋魯迅了,這是一位偉大的作家。"比起現在初高中生喜歡看的《誰的青春不迷茫》,《從你的世界路過》,《阿彌陀佛麼麼噠》來講,閱讀魯迅,相比之下那些雞湯散文,娛樂小說讀來要簡單輕鬆許多,雖然魯迅的文章看起來很現實,但是不是意味著不俱沉重,意味著反思與精神的解剖,在這個過程中難得有愉悅的體驗。

在我高中所學的《祝福》,其中段落我還被送過,只是現在不太清楚了。也記得住祥林嫂這樣的角色。很不解,當年祥林嫂這樣一個窮苦人家的女人,怎麼會命這麼苦。

當年學習文章的時候,不是學習魯迅的文筆,而是從革命的角度解釋和介紹的,對於祥林嫂的認知就是可憐人,我還有一點點瞧不起他,雖然可憐,但是感覺不值得同情。但長大後才發現魯迅筆下的母親為何有這麼多的無助悲傷。這體現出了魯迅什麼樣的家庭觀。

二:祥林嫂反映了什麼樣的形象

1:祥林嫂,中國一類婦女的代表

《祝福》:如水的母愛,是惶恐與絕望交織

從那以後再讀《祝福》,回頭看祥林嫂時,才能體會到魯迅作品中的偉大之處。《祝福》裡的祥林嫂不僅僅是一箇舊時代底層命苦婦女,她是中國社會一類婦女的代表,包括現代社會里還有這樣子的女人,我生活的周圍也有像祥林嫂一樣思維的女人,有些時候我發現自己的母親也不例外,會常常陷入思維狀態之中 這時候我才發現這個女人的經濟條件好像沒有什麼關係,而是跟女人生存的地位有很大的關係。

回到《祝福》這篇文章,先看祥林嫂的出場原文的話是這樣說道:"5年前的花白的頭髮,至今已經金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臉上消瘦不堪,黃中帶黑,而且消盡了先前的悲哀神色,彷彿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她一手提著竹籃內中有一個破,是空的,一手住著一根比她更長的竹竿,下端開了裂,她分明已經純乎是個乞丐了"

在看到作者和祥林嫂的對話,祥林嫂開口的提問對方式:"你回來了?"她先是這樣問。"是的。""這正好,你是識字的又是出門人,見識的多,我正要問你一件事……"

她那沒有精采的眼神,忽然發了光。先前作者對祥林嫂的出場用了5年前和5年後做了強烈的對比,還用40歲上下交代她的年齡,再然後就是他的眼神,進而連5年前的悲傷都沒有了,只剩下代表著活物的偶爾轉動著。

在看她的身外之物,連手裡住著的竹竿下端也是開裂的,那一句不用看,她分明已經純乎是一個乞丐。你可以想象得到,用這一句話形容一個人的現狀是有多麼悲慘了吧。後看祥林嫂的這種說話方式,老實說,我遇見過很多,這種說話方式代表著什麼呢?你又是接觸過這樣的人,你會感受到一種沒有自信,沒有存在感婦女的標準的提問語句。

這種婦女不要以為只有舊時代才有,現在的社會依然存在著。就如我們經常在大街上或者情感類節目中看到這樣子的對話,處於弱勢地位的女人會用這種方式對路人或者主持人提出問題:正好你們都懂,我想問你們一件事,他為什麼要這樣對我?,他憑什麼這樣對我?,他怎麼能這樣對我?

《祝福》:如水的母愛,是惶恐與絕望交織

他們在處於一個弱勢地位的時候,面對自己的遭遇和種種不堪,不是從本身出發尋找原因,而是用乞求的方式讓別人來證明你,她是一個受害者,是一個處於弱勢群體的人。

2:魯迅筆下的婦女為何多是這個形象

祥林嫂第2次被婆婆強行嫁給賀老六以後,過了兩年的好日子,最後因為丈夫吃了一頓冷飯復發了寒傷而死,她的兒子也是沒有被她看好,被狼吃掉了。有些時候你不會感覺這就是可憐之人自有他的可恨之處嘛。

這不就像那些為了嫁入豪門又被趕出家門,靠破壞他人婚姻成名,最後沒有幸福的明星道理不是一樣嗎?在魯迅的筆下許多婦女都是處於這種狀況。這是時代背景的問題嗎?還是魯迅想要告訴一點我們他自己的家庭背景裡充斥著這樣的味道?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許多作家致力於為母親塑造形象,以現實生活為基礎,為我們創造了許多豐富多彩的母親形象,這些母親形象系列中有聖潔,溫柔,純潔,空靈的神聖母親。

由冰心小說《超人》,但同時還有一類苦難母親的形象,也獲得了讀者廣泛的認同,這類的母親是一個命運多舛,默默忍受苦難的形象群體,代表著幾千年封建歷史中受到父權壓制,被破壞,被奴役的母親

。現在作家都把他們放在家庭關係和家庭生活來表現,或者表現他們依附丈夫的低下地位,這一類母親形象的代表當屬魯迅筆下那些苦難掙扎的靈魂,如祥林嫂單四嫂子,華大媽等。

《祝福》:如水的母愛,是惶恐與絕望交織

3:對母親,對家庭的複雜情感

從許多作品我們都可以看出

魯迅的生活及魯迅與母親,兄弟,妻兒的關係,對他的思想造成了深刻的影響。魯迅的文筆一針見血,讓我們不得不思考什麼樣的人,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裡才能寫出這樣的文章?魯迅筆下的人物形象不僅僅是創造,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一種現實的反應。

在西方學習過的魯迅,走出來是不可避免的,身上會揹負著傳統文化的重擔,這也成為了他反傳統文化最有利的反擊者,但這一方面涉及到了自己的舊家庭以及母親的情感,他沒有辦法做到決裂,長期以久也形成了他矛盾緊張的思想意識。他在塑造母親形象上,濃濃的表現出了這種意識。

在他後來犧牲自己的態度接受母親給他安排與朱恩的無愛婚姻裡,更是給他十幾年的生活帶來了無限的痛苦。魯迅把朱安當做母親送給自己的禮物,奉命和朱安成婚,魯迅根據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創作了一篇小說《傷逝》,文章依據自己真實的生活來開始續寫,文章濃烈的充斥著自己的那些無力與沉重,愛情的自由與反思。

這些生活的實況,真切又無處言說的痛苦,使得

魯迅對這個愛恨交加的母親有了一種更復雜的感情,既有天生帶有的愛和傳統意識上的孝,但母親讓自己生活痛苦不堪的一切又帶有一些怨恨。

從此我們就可以看得出魯迅在小說中塑造母親形象時的意識,有著惶恐與絕望交織的意思,也有著家庭生活經歷影響下的孝和怨交織的矛盾意識,但在這麼多思想裡面,還夾著崇拜母親的希望意識。就有魯迅曾經說過,生命受到壓抑而生的苦悶懊惱乃是文藝的根底,而其表現的方法乃是廣義的象徵主義。他認同,文藝是人潛意識的渴望的一種理想轉化。

《祝福》:如水的母愛,是惶恐與絕望交織

但在魯迅的筆下,那些母親身上都會有一些共同點,有一個共同點,讓我記憶難忘,這共同點就是:她們都失去自己的兒子的母親,或者是被傳統封建文化所禁錮,以致丟掉真正"人"的特徵的女性。在魯迅的《藥》中的華大媽和夏四奶奶也都失去了自己兒子的母親形象,在《祥林嫂》裡的祥林嫂也是如此,他們對兒子都懷著很深情的愛,很濃烈,但這份愛裡大部分是無知,愚昧和盲目。

就如同魯迅自己的母親,就像自己母親給自己的那一份禮物,在母親心裡是濃郁的愛,但給自己帶來了無限的痛苦,而魯迅自己與朱安的這一場無愛的婚姻裡,朱安自己深知,魯迅並不愛她,也不願意接觸於她,長達多年的冷落,即便是後來魯迅在日本有了第2個妻子也生兒育女,朱安還是不願意離開,還默默的為魯迅感到開心

對於強大的吃人力量——封建禮教傳統,魯迅非常無奈,在這強大的封建家族制度面前,這些女性也會顯得軟弱無助,無所依靠。她們面對的正是這種已經成為生活常態的封建意識力量,但她們不會跳出這種封建家族制度的意識,她們深知自己的處境,認可一切,但不會跳出,這是多麼可怕的現實,這也是為人母最大的悲哀。

三:結語

或許有人會講,魯迅的母親挑選朱安做自己的兒媳,有可能是因為他們門當戶對,而且心善勤奮,不考慮雙方感情思想的婚姻,到底也變成了個悲劇,我們會責怪魯迅,無論如何都對不起一個無辜的女人,朱安的一生多少不安,多少憋屈,多少孤寂。

而在魯迅的文章裡,又透露出了,他有多少無奈,多少痛苦,在這一場婚姻這一個家庭當中,有多少想逃脫的心理。這不能怪一個家庭,也不能怪一個女人,只能怪這封建禮教傳統。《祥林嫂》《吶喊》《藥》裡面的女性,有多少是魯迅現實生活的反映。以前看不懂魯迅,現在看到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