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紅色經典——溫州的延安

講起紅色經典,溫州的革命根據地很多,也在歷史長河裡佔有一席之地。永嘉、文成、泰順都留下了革命志士的足跡,但能被稱為溫州的延安的,那也只能是溫州平陽的山門。

山門鎮位於平陽西部,距平陽縣城44公里,東鄰水頭,南接南雁,西北連文成,平文公路貫穿全境。全鎮區域面積36.4平方千米(2017年),轄51個行政村、3個居民區,總人口28272人(2017年),曾先後榮獲“浙江省文明鎮”、“浙江省生態鎮”、“浙江省體育強鎮”等稱號。

山門鎮是革命老區,素有“浙江延安”之稱,是早期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與浙江省委的活動中心,是劉英、粟裕、曾山親自創建的浙南革命根據地之一。2005年3月,浙南(平陽)抗日根據地舊址被列入“全國100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和“30條紅色旅遊精品線路”名錄。


紅色經典——溫州的延安

遊覽紅色經典,就有必要先去了解溫州革命鬥爭的歷史。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是土地革命戰爭後期南方三年游擊戰爭的主力軍,是由紅十軍團的突圍部隊為基礎組建的。1935年2月組建時,全師僅500餘人,師長粟裕,政委劉英。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部隊由贛東北進入浙西南。1935年夏季,建立了以仙霞嶺為中心的浙西南遊擊根據地,隊伍發展到近千人。7月至10月,國民黨軍隊發動第一次大“圍剿”,浙西南革命根據地遭受嚴重破壞,紅軍挺進師許多領導骨幹犧牲,隊伍銳減至300餘人。10月5日,劉英、粟裕率挺進師主力120多人在壽寧縣含溪村與閩東獨立師會師,建立省委組織,統一領導革命;決定創建浙南革命根據地,作為挺進師轉戰浙南的立足地,併成立中共閩浙邊臨時省委。1936年冬,國民黨當局在浙贛鐵路以南、甌江流域和浙閩邊境等地,部署正規軍和地方部隊10萬餘人,對紅軍進行“圍剿”。2月8日,為了避免和佔優勢兵力的國民黨軍隊硬碰,劉英、粟裕決定將部隊分幾路撤離,主力由粟裕率領,暫時到泰順中部山區遊擊,劉英率省委機關人員、省委教導隊和紅十九師的部分戰士轉移到平陽南部一帶活動。


紅色經典——溫州的延安

為實現中共中央提出的“團結抗日”主張,臨時省委和紅軍挺進師根據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在政治上和浙江國民黨當局開展了一系列的鬥爭。挺進師方面派吳毓、黃耕夫和陳鐵軍為代表前往溫州,在溫州申江旅館與國民黨當局達成合作抗日的協議。9月16日,劉英在平陽縣山門會見了劉建緒的代表,商定紅軍集中的地點由泰順峰文改為平陽山門,集中的最後期限為10月1日。10月份,集中山門的紅軍戰士達三百多人。部隊番號按和談協議改為國民革命軍閩浙邊抗日遊擊總隊,粟裕任隊長,劉英任政委。開赴前線之前,抗日遊擊總隊抓緊時間開展軍事政治訓練,積極吸收新戰士入伍。

紅色經典——溫州的延安

1938年粟裕率部赴皖南前線,劉英和一部分幹部及三個短槍班留在浙江堅持鬥爭。3月18日,粟裕率領閩浙邊抗日遊擊總隊500餘人從平陽山門出發,經麗水、衢州等地,最到達皖南,被編入新四軍第二支隊第四團第三營,粟裕任第二支隊副司令員。

紅色經典——溫州的延安

山門老街是紅軍挺進師北上抗日始發地,這條老街始建於明末清初,距今有三四百年的歷史,東西走向的街道有300多米長,4米來寬。山門的由來,據記載,明清年間,山門街原來聚居著周、徐、葉三家,因各家在門前建一氣勢不凡的石門臺,當地百姓隨口就叫這條街為“三門街”,後來被諧音為“山門街”。

紅色經典——溫州的延安

閩浙邊抗日救亡學校舊址,,位於平陽縣山門鎮鳳嶺崗坪上的山門小學內,前身為山門疇溪小學。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全國掀起抗日高潮。我黨為了加強抗戰力量,迎接將來鬥爭的需要,解決骨幹不足的問題,於1938年1月15日,以劉英、粟裕同志為首的“閩浙邊臨時省委”和“紅軍挺進師”在山門鎮創辦“抗日救亡幹部學校”,招收來自全省各地的青年學生、工人、教師等學員200多人,開設游擊戰術、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治經濟學、群眾工作等課程。1938年1月開學,3月間結束。抗日救亡幹部學校是當年南方八省十四個革命根據地唯一的一所“抗大”式的幹部學校,辦學為期雖然短暫,但收效甚大。在後來的革命鬥爭中,這些學員南征北戰,經過血與火的洗禮,大多成為黨政軍及各條戰線的骨幹,對此後人民解放事業作出巨大貢獻。

紅色經典——溫州的延安

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北上抗日紀念園,基地建設規模8萬平方米,建有挺進師陳列館、浙南革命根據地廉政教育館、幹部教育學校、挺進師紀念碑、入口廣場以及配套設施等項目。

紅色經典——溫州的延安

吃一頓紅軍餐,唱一首紅軍歌曲,讀一本紅軍書,聽一堂紅色歷史課。這些都是對歷史的緬懷,但歷史雖已遠去,紅色的精神伴隨著紅色的記憶卻依舊深深存在於每個浙南人的心裡。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應該成為當代中國共產黨人不變的信條。

紅色經典——溫州的延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