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佛教之三十一:日本佛教各宗的变迁2


佛教之三十一:日本佛教各宗的变迁2

佛教之三十一:日本佛教各宗的变迁2

日本禅宗除上述三家外,还有一个普化宗,也属禅宗支脉。该宗认中国唐代镇州的普化和尚为始祖。据传说,有一个叫朗庵的人崇拜临济宗第四祖的禅风,常吹洞箫,建圆音寺,由此兴起普化宗。普化宗开始虽然也规定了僧侣的衣服制式,但并无宗名和完整的制度,只是作为一种佛教流俗存在,集中了一批流浪之徒。德川氏掌权之后,为了收容各地流浪武士,便让普化宗作为一个禅宗派别存在,为其制定了各种法度,以当作" 勇士浪人之隐家,武人修行之宗门" ,禁止非武士加入此宗。幕府相应地规定了普化宗的组织系统,任命了" 触头" 、" 本寺" 之类,制定了僧侣的衣服规格,定出等级秩序,允许本宗人携木刀、护身剑等,于是,普化禅宗正式成立。普化宗的基本信仰是" 坐断明暗两头,通彻明暗不到之处,然后方可以一枝竹箫,得转大法轮"。寺院本堂都安置阿弥陀佛像,早晚必须读经,有天盖(一种僧帽)、挂络(短袈裟)、竹箫作为必需品。箫的作用对普化宗非同小可,有规定禁止宗外人持箫。持箫看来成了普化宗僧的一个标志。但后来此条规定被滥用,作为谋取钱财的手段。一些寺院以向普通人授与普化宗经义为名,使一些农民、商人也可得到本寺许可持箫吹奏。从此,普化宗逐渐堕落,变成像演艺团体一样的组织。到明治时代,普化宗就消亡了。


  


④净土宗

净土宗教义源于印度的马鸣,东汉和三国时传入中国,唐代正式创宗,以《大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往生净土论》作为教义基础。12世纪,由法然上人源空(1133-1214 年)传入日本,融合三论宗,天台、真言诸宗,创日本净土宗。

净土宗认为人世间是秽世,世风浑浊,只有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极乐世界为净土。靠" 自力" 难以摆脱秽世,要靠" 他力" (乘" 佛愿力")才能往生安乐国土。所谓" 他力" ,是说只要心意真诚,专心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达到极乐世界。净土宗传到日本,极受欢迎,一时间从贵族、官僚到村野之人,纷纷皈依。


  江户时代,净土宗与德川家族结交很深,皇室也很看重它,声势很盛。


  净土宗很重视教义教理研究,学术风气浓厚。净土宗大寺建有檀林(学术研究机构)、学黉或学寮。定有严格的修习程序,僧位的升迁也规定得很严,一般要修学15年才许可传授本宗血脉,20年才许可得到玺书。如此浓厚的学术风气,造就的佛教学者之多,是日本其他各宗无与伦比的。


  净土宗在德川时代因教义引起多次纷争,这在日本佛教界不多见。佛教各宗的纠纷,各个朝代都有,但多是起因于寺院的规格、地位、权力,有时甚至兵戎相见。所以,在日本佛教史上,净土宗的教义纠纷都很受重视。净土宗的教义纠纷中,比较重要的有两次。一次是关于" 三业归命" 和" 一心归命" 之争,一次是关于" 机深心" 是" 自力" 还是" 他力" 之争。


  " 归命" 即皈依弥陀的意思。日本净土真宗的始祖亲鸾圣人(1173-1262 年)主张" 一念归命"。它认为凡人脱离秽世,往生乐土的程序是:依据陈述弥陀名号的《大无量寿经》的教理,听闻关于弥陀名号的" 起行" 由来之后,就对净土产生了深深的信仰。而后,就必然得到往生成佛的证果。这就叫" 教行信证"。" 三业归命" 说认为,三业(身、口、意)中的" 意" 既然已经信赖弥陀,愿往生净土,那么,就应有敬礼的" 身业" 和称名念佛的" 口业。" 所以,应是" 三业归命"。这违背了亲鸾的祖规,被称为" 邪义"。两种教义争论不休,并有利用僧职之便互相压迫对方的事情发生,最后只能由幕府裁决。


  第二次争论也是由幕府出面裁决的。" 机深心" ,也叫" 机深信"。" 机信" ,是佛教所说的" 机根" ,即成佛的" 因种"。正统净土宗主张,个人的身、口、意" 三业" 属自力,但作为深信弥陀的" 信机" 是" 他力" ,它是往生净土的决定因素。另有主张" 机深心" 是" 自力" 的,也被称为" 邪义"。受到幕府的制裁。


  德川时期还发生净土宗和净土真宗关于宗名的争端。为禁止天主教,德川幕府曾实行" 改变宗门" 制度,由佛教来管理户籍,登记每户每人的宗教信仰。由此,就必然涉及到宗门的名称问题。净土真宗由亲鸾创立。他本是净土宗始祖法然上人的门徒,对佛教各宗的关系有自己的解释。亲鸾将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大乘中又分顿教和渐教两支,顿教中又分圣道门和净土门两支,前者包括禅、真言、天台、华严等宗,后者是净土真宗。渐教也分为圣道门和净土门,前者是法相宗,后者叫净土假宗。由此有" 净土真宗" 的名称。而原来的净土宗不同意这个称谓。他们认为,所谓净土宗,就是真宗,没必要再在名称上标明。倘若承认这个名称,那么实际上就将原来的净土宗放在" 净土假宗" 的名下了。这个争端交由幕府裁决。而幕府则答复说此事难以从速解决,只能暂时按旧例办事,等待幕府命令。实际上,幕府的所谓" 等待命令" 一直没有下文,直到1872年明治维新以后,才正式使用" 净土真宗" 的名称。


  


⑤日莲宗

日莲宗又名" 法华宗" ,13世纪由日莲(1222-1282 年)所创,江户时代初,曾出现兴旺景象。后来,有人倡" 不受不施" ,即主张不接受非日莲宗信徒的施者,也不向" 不信谤法者" (日莲宗视" 法华经" 为经典,口唱" 妙法莲华经" 五字即表明皈依此宗,所谓" 不信谤法者" ,指非日莲宗信徒)施舍说法,在宗内引起争端。德川幕府对" 不受不施" 派很反感,诘难它们说,寺院的领地和田园都属于幕府的" 供养田" 即施舍。对此," 不受不施" 派辩解,说寺院的领地、田园是国王的" 仁恩" ,并非施舍。宗内也有人反对" 不受不施" ,主" 受而不施" 的。" 不受不施" 派坚持自己的主张,无视同门的反对,也不买幕府的账,遂被幕府镇压下去,直到1876年,明治政府才承认" 不受不施" 派的名称及其存在。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