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春秋左傳正義》:“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

漢服,是以漢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的傳統服裝,是中國“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美譽的體現。

它影響了漢文化圈乃至亞洲部分民族的服飾。

然而,做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卻是罕有的丟失了自己傳統服飾的民族。

在“漢服熱”的悄然湧動潮流中,漢服該何去何從呢?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漢服是以漢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的傳統服裝

服飾是人類文明的標誌。

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就產生了原始農業和紡織業,逐漸告別披獸皮、樹葉的原始、矇昧時代。後來發明了飼蠶和絲紡,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

《史記•五帝本紀》:“及黃帝造屋宇,製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

傳說黃帝時期發明了服飾,使人們進入了文明時代。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夏商時期,初步建立了冠服制度,到西周時逐漸完備。

周代後期,冠服制被納入“禮治”的範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自夏商而來,漢服一直作為漢族的衣冠,已具基本形式;經周代的規範制式,到漢朝已全面完善並普及,“漢”服由此得名。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此後歷代的漢服及服飾制度雖有局部變動,但主要特徵不變,均以漢代為衣缽。

漢服在發展的過程中,與其它民族的服裝相互融合。

如著名的“胡服騎射”,中原服飾在寬袍大袖的基礎上吸納了“胡服”簡易方便的特點,形成改良型的短衣。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再如,契丹太宗入晉,接觸到中原衣冠制度。北歸後,參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國服與漢服制度。

自漢唐尤其是近代以後,漢服大量吸納、融合了各民族文化的優秀結晶,得以演化成以漢族為主體的服飾文化。

可見,漢服始於黃帝,備於堯舜,定型於周朝。流行時間大致為夏商周時期至明朝末年。

各個華夏朝代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於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輿服志”。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與“漢人”等詞類似,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

所以,漢服的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是以漢族為主體的華夏民族的傳統服裝,又稱漢衣冠、漢裝、華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漢服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氣質和文明成果

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之後,服飾的審美價值、文化功能逐漸上升。

漢服,則是文明的代名詞。

其一,漢服具有服裝本身的基礎實用功能,如掩身暖體,遮風擋雨等。

《釋名•釋衣服》:“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芘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其二,漢服的內容豐富,分類細緻。

一套完整的傳統漢服的基本結構為:首服、體衣、足衣、佩飾。包括頭部的服飾、掩裹身體軀幹的服飾、襪履、佩飾等,涵蓋豐富,內容細緻。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漢服一般採用幅寬二尺二寸的布帛剪裁而成,分為領、襟、衽、衿、裾、袖、袂、帶、韍等十部分。

如佩飾,男子飾件有容刀、觽韘、佩劍、笏頭帶(玉帶)、綬等;女子飾件有頭面、耳飾、項飾、臂飾等,包括笄、步搖、玉梅/雪柳、假髻、耳璫、纓絡、霞帔、釧、戒指等。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再如足衣。包括舄、履、屨、屐、靴、鞋等。論質料,履有麻、皮革、絲帛,屨有麻、葛、皮革,屝有草、麻。履還有單底、復底之分。

其三,在等級制度分明的社會里,分等級、定尊卑成為漢服的主要功能。

在中國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飾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別貴賤的作用。

“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存等差。”

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劍服位於漢服體系的中心。

如首服,除了有固定頭髮的基本功能之外,更是身份和職位的標識。

冠象徵著士人的尊嚴。當冠不冠是“非禮”。《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了孔子弟子子路至死捍衛君子不免冠的尊嚴:“以戈擊之,斷纓。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

冠冕適用於正式莊重的場合,配相應的禮服或公服,起著區分官階職別的作用。

唐朝時,頒賜了新的官服--繡袍,文官繡禽,武官繡獸。到明清時則發展為"補子",綴於文武百官常服的前胸和後背。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其四,漢服具有審美功能以及時尚特色。

“峨冠博帶”是華夏衣冠的代稱。

“繫帶隱扣”是漢服的特點之一,衣服大多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繫結。因而身著漢服時,線條柔美流動,瀟灑飄逸。

古代庶民或“卑賤執事者”不能戴冠,只可束巾。後來逐漸通用,到漢末以戴巾為雅尚,“羽扇綸巾”成為文人雅士的典型形象。唐代時巾帽文化愈加興旺,到宋明代達到頂峰。

“上衣下裳”相連的“深衣”制,漢代宮廷女子愛穿的曲裾式,續衽後的曲邊圍繞人體轉一兩圈,下衣的裙部層疊出流美的曲線,高貴而不失含蓄。

由直領漢服發展而來的鶴氅,本是指用白鶴等鳥羽捻絨拈織的貴重裘衣,後指寬長飄逸、長至曳地的外衣,其悠閒恬淡的風格一直受到中年男子的喜愛。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中華民族受五行思想影響,歷代對服飾的顏色各有崇尚。例如夏朝崇尚黑色、商朝尚白色、周朝尚赤色、秦朝尚黑色、漢朝尚赤色,唐朝尚服色黃、旗幟赤,明朝尚赤色。

同時,也形成了各朝代時期的特色,如兩漢威儀、魏晉風骨、盛唐雍容、宋代婉約、明制端莊等。

其五,漢服是古代工藝、美學等勤勞與智慧的結晶。

漢服是一套整體衣冠系統,濃縮了華夏文化的紡織、印染等工藝和美學成就。

漢服用料及做工考究,紋章及紋飾精美豐富,各種形象細膩逼真、栩栩如生。

這些,體現了“錦繡中華”的燦爛成就。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其六,漢服是禮制文化的產物和標誌象徵。

漢服有禮服和常服之分。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

古代禮制完備,大致分為吉禮、凶禮、賓禮、軍禮、嘉禮等。除去國家大事的禮儀,平民的家禮主要包括冠、婚、喪、祭禮。

“衣冠”是禮儀之始。衣冠齊整才是完整的儀容。

《禮記•冠義》曰:“已冠而志之,成人之道也”。古代漢族有成人禮,包括男子冠禮、女子笄禮。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婚禮是嘉禮之一,婚服分為祭服婚禮、朝服婚禮、公服婚禮。

祭禮是祭神祀祖的禮制,是華夏的最高禮儀。祭服包括六冕以及爵弁。士助祭爵弁服,自家祭服玄端,士之妻服褖衣助祭。

漢服與孝文化也有著緊密關係。《禮記》規定,父母健在時,子女的冠飾衣緣不能用白色。父親去世、喪禮完畢後,嫡子不能穿帶顏色的衣服或使用彩色布緣衣邊。另外,喪有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漢服的燦爛歷史與夾縫存在的現實

漢服體系展現了華夏文明的等級文化、親屬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輕庶、重長輕幼以及儒家的仁義思想。

經過幾千年的融合、發展,漢服在寬大飄逸、流暢拔俗的基本風格之下,演繹出幾百種款式,風采獨特,色澤鮮明,工藝精湛。

這一次次的演變,是中國文化不斷髮展、積澱的體現,代表了一種文明的發達程度。

中國的養蠶、繅絲、紡織技術及絲綢服飾自古享譽世界,因而被音譯為“塞麗斯”國。

從長沙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一批絲織品和服飾,其中兩件素紗襌衣重量分別為48克和49克,折起來可放進火柴盒裡,可謂“輕若煙霧、薄如蟬翼”,體現了高超的製衣技術。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絲綢曾成為古羅馬人狂熱追求的對象,市場價格曾漲至每磅約12兩黃金的天價。

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酷愛絲綢製品,曾穿著絲綢外衣接見使節。

當西方人在用胸甲和裙撐束縛女性身體時,寬大的漢服已經實現了放任身體舒展的人性。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由於華夏儒家王道文化的傳播,漢服影響深遠,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漢文化圈。

越南、蒙古、不丹等國的服飾,都具有或借鑑了漢服的特徵,韓國韓服和日本和服更是直接由漢服發展而來。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然而,明朝滅亡後,清朝統治者大力推行滿族髮型、服裝,禁止人民穿戴漢族服飾、蓄長髮,史稱“剃髮易服”,致使漢服逐漸消亡。

辛亥革命後,西方文化流行,滿族的旗裝開始西化,旗袍、長衫、馬褂等以滿族為主體的民族服飾得以改良和發展。

隨後,人們的思想趨於西化,逐漸改穿西式服裝,如"西裝革履"成為最高等級“禮服”,出現在正式隆重的場合。

世界上許多民族及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服飾,甚至以法律的形式進行規定。

1941年,日本文部省制定了《禮法要項》,普及了“小笠原”禮法,包括服裝、禮儀(冠婚葬祭)。其中第九章規定,平民男子冬季禮服紋付羽織袴、夏季浴衣,女子禮服、訪問服等。

日本女人平時會穿著和服、踩著木屐走在街上,韓國每逢重大節日時,人們會身穿韓服。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而包括我們許多中國人在內,容易把漢服、和服、韓服混淆,難以區分。

漢族是文明延續至今、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但也是世界上罕有的丟失了自己傳統服飾的民族。

而且,在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中,幾乎每個民族都有傳統服飾,但是除了漢族。

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文化的悲哀。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弘揚漢服文化的現實價值和未來意義

服飾具有生理與文化的雙重功能,既是物質文明的結晶,也具有精神文明的內涵。

美國著名服裝心理學家弗龍格博士認為,人的裝飾形式可劃分為二大類:肉體裝飾和外表裝飾。

人類已將生活習俗、審美情趣、色彩愛好以及文化心態、宗教觀念等,都沉澱於服飾之中,構築成了服飾文化之精神文明內涵。

漢服承載了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傳承了三十多項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工藝美術。

夾纈、蠟纈和絞纈是漢服印染中獨特的印花工藝。中國的四大名繡(蘇繡、湘繡、蜀繡、粵繡)自古聞名。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漢服的設計理念體現著樸素的世界觀,講究天人合一。

漢服的上片由四塊布拼接而成,意味著一年有四季;深衣的下襬所用布帛共十二幅,以應一年有十二月之意。

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因而漢服的袖子皆為圓袖,意為天道圓潤;交領處為矩形,以應地道方正。

漢服的設計理念也蘊含著豐富的倫理道德。

漢服的衣服寬鬆,袖子寬大。左側與右側的衣襟交叉於胸前時,就自然形成領口的交叉,叫“交領”。交領的兩邊直線相交於衣中線左右,體現傳統文化的對稱學,彰顯獨特的中正氣韻,寓意做人要不偏不倚,公正無私。

漢服深衣的形制,必須符合“規、矩、繩、權衡”。其背部的正中有一條貫穿首尾縫合的線,叫“中縫”。人站直時,中縫垂直於地面,代表正直;下襟與地面齊平,代表權衡。

《禮記•深衣》:“‘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背縫垂直、領子正方,象徵政教不偏,義理公正。寓意做人要有規矩,每天穿衣的同時也在鞭策自己要規矩做人、公正做事。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著漢服有一套特定的基本禮儀,包括坐立行走、言談舉止等,要求容貌體態端正,顏容和悅,言辭順達。這些體現著一個人的儀表風貌和精神修養。

漢服體現了典雅清新、柔靜安逸的審美情趣,嫻雅超脫、含蓄內斂的民族性格,寬厚仁愛、包容四海的氣度,追求平和自然、天人合一、飄逸灑脫的人生境界。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漢服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飾,也彰顯著獨特的民族精神風貌,已成為中國文化的組成部分。

對衣冠的認同,是民族意識的一部分。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民族意識的提升,人們逐漸重視弘揚傳統文化,“漢服熱”也悄然興起。

在許多文化活動中,漢服表演已成為必不可少的項目。一些景區、公園裡,不少年輕人身著漢服穿行。

漢服也在滿足民族傳統性、制式文化的基礎上,在用料、紋飾及一些細節上略加改良,形成了現代漢服體系。目前全國漢服市場的消費量及產業規模不斷增長。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漢服承載的不僅是一種生活美學,更是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延續。

漢服是聯繫華夏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一條重要紐帶,更是華夏文化傳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很多人對於漢服常識及其豐富文化內涵知之甚少,只是盲目追捧潮流,流於表面。這樣的話,穿漢服和洋裝則就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漢服不是一種簡單的服飾,它所承載的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禮儀之邦的成果,象徵著中國的燦爛文明和精神氣質。

所以,弘揚漢服文化,並不僅僅在於服裝復古、身披漢服外套,譁眾取寵,自我標榜炫耀。

更重要的是,傳承漢服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和精神,弘揚傳統文化的精華成果。

只有如此,我們才會不至於產生民族、歷史虛無主義,真正在心底建立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復興助力。

日本有和服、韓國有韓服且至今流行,處境尷尬的漢服該何去何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