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二战中,蒙哥马利为什么不怕艾森豪威尔,怕巴顿?

白杨树下谈历史


1944年6月,盟军拉开了反攻欧洲的序幕,艾森豪威尔指挥的百万大军开始向法国内陆挺进。然而,令他头疼的事情也随之而来,这就是蒙哥马利,一个习惯于我行我素的人,固执而谨慎,常常不把艾森豪威尔看在眼里。

战前抢着担任主攻的蒙哥马利,夸口一天之内可以打败“昔日”的手下败将隆美尔,攻占卡昂市,但3周过去了,却被隆美尔的13个师死死抵住,不得前进一步。盟军与德军在卡昂地区形成了僵局,艾森豪威尔该如何打破这一僵局呢?

隆美尔受伤离开战场,削弱了西线德军的战斗力。

盟军登陆法国后不久,赶往前线的隆美尔敏锐地判断出,对手的主攻方向是诺曼底,并极力向总部请求派兵支援诺曼底地区,但德军总部十分固执地认为,加莱才是应该防守的重点,导致失去了将盟军赶下海的最好时机。

作为军人,隆美尔面对这样的局面并没有放弃,更何况他看到了他的“仇人”蒙哥马利。当年在非洲,由于物资、弹药紧缺,在“阿拉曼战役”中大败而归。尽管他从来没有把他当成真正的对手,但失败的面子必须“找回来”,这是军人的血性。

于是,他在英军第2集团军前进的道路设置重重关卡。没想到的是,蒙哥马利如此“胆小”,一碰就停,而且不管艾森豪威尔和其他将领如何劝说和鼓励,就是不前进。隆美尔乘机集中更多的部队前来围堵蒙哥马利,他要报“一箭之仇”。

在隆美尔看来,尽管从战略角度上看,德军大势已去,无法挽回,但在战术上,收拾蒙哥马利还是绰绰有余的。为了打好这一仗,他不辞辛苦地奔波在各个部队之间,并对蒙哥马利的部队展开反突击,彻底将其逼停在卡昂市郊外,终于“找回了”面子。

然而,“百密一疏”,虽然隆美尔在一线指挥战斗,每天行程至少400公里,但他始终不愿放弃代表元帅“象征”的敞篷高级轿车。终于在7月17日这一天,被盟军的飞行员盯上,随着一阵机枪扫射,隆美尔的座驾翻车了,他受了重伤。

隆美尔离开战场,德军失去了最有威胁的将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战役的进程。尽管艾森豪威尔对此十分高兴,但也因为他成为德国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感到惋惜。不管怎么说,隆美尔的离开,让艾森豪威尔看到了打破僵局的希望。

打破僵局,必须依靠他的“秘密武器”巴顿将军。

要知道艾森豪威尔与巴顿是十分要好的朋友,他们的友谊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曾在同一个部队做了一年的邻居,而艾森豪威尔也因此结识了他的“良师益友”康纳将军,从此“官运亨通”、青云直上,这都离不开巴顿的帮忙。

作为血气方刚的军人,巴顿创造的战绩有目共睹,但“闯的祸”也是惊天动地。西西里岛战役的荣耀和光环还没有完全退却,巴顿“扇耳光”事件就被媒体曝光,成为各方势力攻击美国的“把柄”,艾森豪威尔只得将其“雪藏”起来。

但他是不会放弃好朋友的。首先,巴顿被调往英国“组建”第一集团军,在加莱地区展开一系列登陆准备。以此,将德军的关注吸引到该地区,致使德军精锐的第15装甲师,在诺曼底登陆开始后,始终呆在原地,掩护了盟军反攻欧洲的行动。

其次,作为盟军总预备队的美军第3集团军,在巴顿的领导下秘密集中,并进行紧张的战前训练。就在蒙哥马利停滞不前的时候,第3集团军已秘密开赴欧洲大陆,在巴顿的领导下,可谓是异军突起,迅速打开了局面。

更为重要的是,巴顿想“重出江湖”,必须是在取得优秀的战绩后,舆论和媒体才会“摒弃前嫌”,但公开任命巴顿职务,一定会遭到人们的批评。艾森豪威尔决定秘密派巴顿去前线打仗,委屈的是第3集团军的官兵们,也要跟着隐姓埋名了。

但为了牵住巴顿“这匹烈马”,艾森豪威尔将他安排在布莱德雷的手下。布莱德雷对这位昔日的上级也是“关爱有加”,生怕他“惹麻烦”。但巴顿就是这样,就算是“限制重重”,他也能散发光芒。作战一个月后,巴顿的身份被公开了。

蒙哥马利的风头,迅速被巴顿抢走。

蒙哥马利的“谨慎”,导致盟军整体的作战计划受到牵连。为此,艾森豪威尔多次鼓励他继续前进,而他总是以等待物资、弹药为理由,迟迟不进攻。因为在他看来,盟军的反攻必须按照他的节奏进行,但他想多了。

艾森豪威尔不会给他这样的机会。1944年8月1日,盟军开始全线进攻,巴顿的第3集团军长驱直入,直插布列塔尼半岛,一举打破僵局。蒙哥马利对“不懂规矩”的巴顿,也是束手无策,投诉到艾森豪威尔那里,更是无济于事。

战场上的巴顿精力惊人,50多岁的人穿梭于前线各个部队,要么鼓励一番,要么敦促前进,跑来跑去,官兵们都被他的干劲带动起来。要说对战争的狂热,对战斗的痴迷,恐怕在二战的将领中,除了巴顿无人能及。

“看管”他的布莱德雷也深受影响,甚至有时候支持和怂恿巴顿的想法。他也向来喜欢“拿鸡毛当令箭”,主宰着战役走向。很快,他的第3集团军在相距800公里的两条战线上同时展开,26天推进了600多公里。

相形见绌的蒙哥马利再也不好意思停滞不前了,也发起了进攻。当然,有巴顿在一侧突击前进,也减轻了英国人的压力,盟军开始大踏步的向巴黎挺进。巴顿再次成为媒体趋之若鹜的焦点,他的名字占据了报纸的头版头条。

巴顿取得的战绩,作为好朋友的艾森豪威尔由衷地感到高兴,他再次证明自己的判断和安排是正确的。他就是要用事实,来证明巴顿的骁勇善战,并且帮助他走出困境。作为朋友,艾森豪威尔可谓是用心良苦了。

巴顿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随着巴黎的解放,诺曼底登陆战役胜利结束,在98天的进攻中,巴顿的第3集团军已经进攻到原计划350天才能到达的地域。这样的进攻速度,可以说是战争奇迹。而蒙哥马利企图控制盟军的“小伎俩”也就不攻自破了。

艾森豪威尔为了巴顿的“复出”,可谓是处心积虑。其中既有对战将的惺惺相惜,更有对好朋友的关爱,对友谊的呵护。换做他人,巴顿早就销声匿迹了。

大家认为呢?欢迎讨论和留言。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二战全史》、《艾森豪威尔》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白杨树下谈历史


“《西游记》中,猪八戒为什么不怕唐僧,怕孙悟空?”这两个问题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蕴含着相同的道理。二战中,作为盟军最高司令的艾森豪威尔,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一样,带领蒙哥马利、巴顿、朱可夫等众多将领,先后在北非、西西里及诺曼底开辟战场,最终攻克柏林,完成反法西斯事业。

唐僧等师徒四人在前往西天的取经过程中,始终接受如来佛祖、观世音等人的遥控指挥,每逢降妖除魔的紧要关头,都少不了玉皇大帝、太上老君等高层领导的干预调停,唐僧虽为师父,却只是名义上的领导,并无实权。要不是孙悟空被哄骗着戴上紧箍咒,三个徒弟没有一个怕唐僧,大家只是配合他完成取经任务罢了。

在取经团队中,猪八戒由于当过天篷元帅,加之武艺高强,根本不把唐僧、沙和尚放在眼里,却惟独害怕孙悟空。原因有两点:一是孙悟空的本领比他高;二是孙悟空一旦猴脾气发作,会干出天不怕地不怕的事情来,猪八戒难以招架。

打个不太贴切的比喻:二战时期,艾森豪威尔、巴顿和蒙哥马利三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是一一对应的,如果把艾森豪威尔比作唐僧,巴顿就好比孙悟空,蒙哥马利则相当于猪八戒。

盟军最高司令这个职位看似位高权重,实际上只是个临时性的虚职,既决定不了属下的升迁任免,也无权直接下令撤换或处分失职将领,只能就战场统一行动问题作出指导。而且,这种指导往往只能以协商或劝解的方式开展,不能像指挥本国军队那样,直接命令下属如何执行。

无论蒙哥马利,还是巴顿、朱可夫,他们虽表面上服从艾森豪威尔的调遣,实际上却都是各为其主,直接听命于本国元首的号令。如果不具备相当高超的政治智慧和领导艺术,很难胜任盟军最高司令之职。罗斯福最初认为陆军参谋长马歇尔是盟军最高司令的最佳人选,希望依靠马歇尔的老成持重和德高望重,来赢得诸位盟军将领的支持,以利于协调指挥各国军队在欧洲等地开辟第二战场。

后来,在躺在病床上的一战老将潘兴的一再坚持之下,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改由同样善于协调斡旋的艾森豪威尔来担当此任。事实证明,潘兴的意见是正确的,美国国内需要一名资历更高、经验更丰富的将领来主持大局,只有马歇尔才能克制傲慢的麦克阿瑟、固执的尼米兹,起到平衡各战区利益关系和化解相互之间矛盾的作用。艾森豪威尔与马歇尔相比,毕竟稍显嫩了一些。

如果说二战时期,马歇尔是美国国内将领中的定海神针,那么,艾森豪威尔就是盟军将领中的“居委会主任”。虽然资历稍显年轻且没有担任过要职,身为少将作战厅长的艾森豪威尔刚一接手盟军最高司令之职,便迅速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家头脑和领导艺术,把亚历山大、蒙哥马利、巴顿、布莱德雷等英美将领摆弄得团团转,协调指挥美第7集团军、英第8集团军,先后组织突尼斯战役和阿拉曼战役,最终打败了隆美尔率领的非洲军团。

蒙哥马利虽然表面上接受艾森豪威尔的领导,却并没有在内心里给予足够尊重。由于受皇家陆军传统教育多年,勋爵等级观念在头脑中早已根深蒂固,北非战场上的蒙哥马利身披陆军上将制服,根本没有把军衔仅为少将的艾森豪威尔放在眼里。

这种不尊重,一直延续到西西里,乃至莱茵河。战术上一贯谨小慎微的蒙哥马利经常给盟军作战计划拖后腿,使美英之间的联合行动化为泡影,更是把艾森豪威尔的协调指令当作“耳旁风”。无奈之下,艾森豪威尔只得找丘吉尔进行斡旋,通过首相施压,迫使蒙哥马利接受指令。1945年2月,在美英联军齐头并进的大好形势下,面对德军残部构设的薄弱防线,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却突然龟缩不前,理由是害怕德军装甲集群的纵深反击。此后,无论是艾森豪威尔的劝说,还是丘吉尔的施压,蒙哥马利一概充耳不闻,坚持按兵不动。直到巴顿率领的第3集团军突破了齐格菲防线,蒙哥马利才确信德军不会有大的反击,这才行动迟缓地渡过了莱茵河。

说得直白些,蒙哥马利不怕艾森豪威尔是有原因的:一、蒙比艾的资格老,蒙在一战时期就担任中校参谋,而艾没参加过一战;二、艾不是蒙的直接领导,有时甚至丘吉尔都指挥不动蒙,更不要说艾了;三、艾为了推进三国首脑制定的联合作战计划,在具体行动方面必然有求于蒙,有时不得不委屈求全;四、艾作为盟军最高司令,任何时候都要顾全大局,对于蒙的消极不合作,艾只能运用政治策略来解决。

相反,对于巴顿,蒙哥马利却是不得不怕,而且这种“怕”,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敬畏。

首先,巴顿资历丰富。

早在一战时期,巴顿就作为潘兴的副官,远征欧洲作战,而当时蒙只不过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中校参谋,且因为负伤,没有经历过多少战事。

其次,巴顿战功显赫。

对比蒙哥马利畏首畏尾的战场表现,巴顿作为美军装甲兵部队的奠基人,在战场上向来以勇猛无畏著称,体现了大刀阔斧的进攻精神。北非战场,巴顿率西部特遣军登陆卡萨布兰卡,占领摩洛哥,打破战场僵局;西西里战役,巴顿的第7集团军抢先夺占巴勒莫,为英军部队扫清了障碍;诺曼底登陆后,巴顿的第3集团军一路狂飙、长驱直入,先在法莱斯战役中重创德军,后在阿登战役中再次打败德军,直至二战尾声,率先突破齐格菲防线,又给蒙哥马利上了一课。综合巴顿上述战功表现,蒙哥马利怎能不佩服他?

再次,巴顿胆气过人。

从西西里战地医院掌掴伤兵的两记耳光,到占领柏林后与朱可夫的不欢而散,巴顿始终以刚正不阿、无所畏惧的武将形象示人,被潘兴、马歇尔等人称作“铁胆老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巴顿既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丝毫不掺杂政治成分;同时,巴顿又是一个胆大妄为的家伙,如不加以约束,必会捅出天大的娄子。虽然蒙哥马利也是一个习惯我行我素的将军,他的傲慢任性有时在艾森豪威尔那里会得到包容,但是,对于巴顿这种眼里揉不进沙子的赳赳武夫,蒙哥马利必然心存忌惮,决不会自讨苦吃。

如有错讹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慕什塔戈期待您的关注!


慕什塔戈


艾森豪威尔作为欧洲战场上盟军的最高指挥官,最主要的不是直接指挥作战部队作战,而是要协调盟军各个国家的军队共同配合参与作战。所以说基于此种身份,就要在指挥盟军的主要将领时就要考虑兼顾各方的利益和面子,再加之艾森豪威尔是属于那种性格温文尔雅、外柔内刚的性格,不是巴顿那种霹雳火的性格,所以在指挥作战时就要对作为盟军内部英军主要将领的蒙哥马利有所照顾。所以就给人感觉蒙哥马利不害怕艾森豪威尔的感觉。但是蒙哥马利和巴顿的关系则不然,在盟军内部,他们俩个作为美军和英军最能打的两员猛将,一个不服一个,私下里一直是相互争功、明争暗斗,况且在作战风格和战绩方面,蒙哥马利相比巴顿还有所欠缺,另外一方面巴顿的性格火爆,说话直来直去,他才不会像艾森豪威尔那样给蒙哥马利留面子,所以在配合作战时经常使蒙哥马利当众出丑,下不来台(这一点可以去看电影《巴顿将军》中又相关的描述)。蒙哥马利是比作战不如巴顿能打,比军功也不如巴顿,见面斗嘴也不如巴顿,可以说是巴顿张扬的个性对蒙哥马利形成了全面的压制。蒙哥马利对巴顿可以说是又恨又怕,以至于后来蒙哥马利尽量避开和巴顿见面,远远看到巴顿都绕道走同时还惹不起。所以就给人感觉是他不怕艾森豪威尔,而怕巴顿的现象。


幸运老辣椒


蒙哥马利当然怕巴顿,几次败仗或捅娄子,蒙哥马利都与巴顿发生了冲突,他在脾气火爆的巴顿面前实在是抬不起头来。

艾森豪威尔是总司令,也是个“政客将军”,他大部分时间在搞平衡、搞外交、搞调度,就是来和稀泥哄宝宝的,甚至他还得主动让步,给蒙哥马利保全面子。

职责上艾森豪威尔必须表现的更温和,他不是来引发盟军内部矛盾的,所以必须与各位战将们搞好关系。

蒙哥马利不需要怕艾森豪威尔,这位元帅实质上只对唐宁街负责,他的能量并不弱小。例如“市场-花园行动”其实就是英国高层授意蒙哥马利策划的,这关系到英国的国家战略,所以美国高层也不得不进行让步,艾森豪威尔就更说不上话了,他只是“调和者”。

至于巴顿将军,这完全是个火药篓子,脾气冲,性格爆,充满了美式风格,打一开始就与英国绅士尿不到一壶里。指挥能力极为出众的巴顿,相当鄙夷英军将领们低能的战术能力,尤其对他们自诩打赢隆美尔相当腹诽,且并不吝于在明面上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尤其是当英国人又在战役上犯错的时候。

而蒙哥马利确实是个战术的矮子,或者说“保守派”,他之所以能战胜“沙漠之狐”,绝大部分原因在于前任奥金莱克元帅的战略铺设,他就像个捡现成的一样,还特别喜欢从英国利益出发,捡美国的军功。吃着美国饭,操着美国蛋,还显得无能又强势,这就未免不厚道了。

实际上呢,蒙哥马利并不像说的那么差,战术上的矮子是个战略上的奇才,至少英国人自他手上才开始了不断的胜利,并横扫非洲,一路将德军赶出了北非。然而蒙哥马利本身却很心虚,因为这个时候英国的国力已经衰败了,他要一边打德国人,一边与提供支援的美国人争夺战略主动。

之所以艾森豪威尔能当总司令,主要原因之一是美国人此时已经喧宾夺主了,他们名义上是“帮英国打德国”,实际却是为插手欧洲政治而来的,到最后美军不仅将大军派上了欧陆,还负担了大部分的盟军补给、后勤和装备。

面对这样的美国,英国其实很尴尬,没有美国帮忙他们打不赢仗,美国人来了又一点不客气,思来想去英国人只得选择与这个最大的援军合作,但合作归合作,争夺战略主动权的时候可一点都不含糊,而蒙哥马利就是个执行者。

从西西里登陆到市场花园行动,我们都可以看到蒙哥马利基于英国利益而做出的策划,这令巴顿为首的美军相当不爽,所以我们看到了,美军也着实不客气,他们明白艾森豪威尔是自己人,再怎么“和稀泥”也是基于美国利益的,而他们这些战将则根本没兴趣与政治搅在一起,所以当蒙哥马利基于国家利益作出了不利于美军的选择时,他们是一点好脸色都不会给的。

比如市场花园行动,这场仗是蒙哥马利策划的,然而它并非精心谋划的战术战役,而是一次从英国利益出发,旨在让英国人尽快抢夺德国的政治仗。为的是把美军从“主战”地位挤回“帮手”,同时令英军抢在东线苏军前头进入德国。

可在此之前,巴顿的部队一路高歌猛进,打得非常顺风顺水,偏偏一到“市场花园”,英国人肮脏的政治利益将无数精锐部队葬送了,同时还影响到盟军的进攻节奏,楞是让德军有了喘息之机。谁站在巴顿这个位置上,谁都会骂死蒙哥马利的。

其实我们也知道,美国人就真的干净了?艾森豪威尔不过是以退为进而已,一场有限度的败仗就葬送了英国的全盘大局,还有什么比这划得来的?

所以,市场花园行动以后,美国人的红白脸唱得极为顺溜,艾森豪威尔给蒙哥马利背黑锅,揽责任,找安慰。而巴顿这些战将则老实不客气的奚落、唾骂、发蛮。其实这都不过是姿态而已,为的是从英国人身上找回主动权。

而可怜的蒙蒂,此时除了被动的接受一切好意或恶意外,还能做什么呢?他也是要脸的,反正吃人嘴短,英军也只能靠美军了,那么何不放低点姿态?


王司徒军武百科


很简单,艾森豪威尔虽然是盟军总司令,但主要起协调作用,空军及海军的指挥官都是英国人!且应英国陆军根本不停他的安排,而且在英国,命令可以已不具备条件,拒不执行!更何况是美国人的命令。但巴顿不同,巴顿是抢他荣誉的人!面子比什么都重要


khl心情愉快


我个人的看法是那个艾森豪尔跟蒙哥马利应该是平级,其次,巴顿的脾气别暴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