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古代驛館的華麗轉身:昔日文人的留言壁、近代郵政的誕生根基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及文化話題

早在西周時候,國家大事是依賴烽火臺及一些功能單一的郵驛進行傳遞,覆蓋範圍非常有限;漢朝時開始出現官方的公路網絡,官道上每30裡置驛,全國驛館均由太尉來統率。

太尉是軍事長官(如周勃、周亞夫都曾是太尉),驛站裡的自然都是兵了,如此設定之後,即便後世驛館的用途發生了巨大變化,驛館卻一直隸屬軍方。

古代驛館的華麗轉身:昔日文人的留言壁、近代郵政的誕生根基

唐代驛館比漢朝更為細化,分為了陸驛、水驛,部分水陸路節點位置上的驛館更是兼顧到了水陸兩用,驛館總數超過了1500個。在行政劃分上,節度使轄區的驛館就設有驛巡官、直屬中央的行政區域則由縣令兼理驛館事務,這些驛館實際上地處在了古代王朝行政功能的最末梢位置,起到了王朝“毛細血管”的作用。

作為主宰全國的朝廷中樞,它的具體運作時刻都離不開這些“毛細血管”的協同效力。楊貴妃的荔枝、安祿山的造反信息、還有某位路過詩人所發過的牢騷……哪怕兩地相距逾三千里,朝廷裡也是5~6天內就能知悉消息。

古代驛館的華麗轉身:昔日文人的留言壁、近代郵政的誕生根基

重慶武隆的這外景在電影裡見得多了吧,其原址也是一處古代驛站

在唐宋的基礎上,元朝和明朝又強化了驛館中的郵驛及物流作用,不過當中所衍生出的腐敗卻讓李自成這樣的卑賤驛卒都失業被裁;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明末農民起義由“毛細血管”處蔓延全國、一發不可收拾。

清朝中葉後,由於公路交通的巨大發展,從前的近兩千處驛館就轉化為了我國最早的郵局,這些古代王朝的最末梢設置終於有了它們的最新用武之地。

由單一的軍事傳訊功能發展為郵遞物流樞紐,古代驛館中曾承載著太多太多的壯志與離愁;正是當中的世情百態促使著驛館功能的演變,我們今日所至的某處郵局,昔日的它或許就曾是古代士人們嗟嘆流連過的地方!

古代驛館的華麗轉身:昔日文人的留言壁、近代郵政的誕生根基

優美的環境,曾讓驛站成為了古代旅途上的“服務區”

科舉制度與“驛館文化”的誕生

正如前文所述,通常由老弱殘兵駐守管理的驛館與“文化”是毫不沾邊的。唐代科舉制度興起後,為方便各地士子進京赴考,唐朝對驛館制度進行了一番大調整,允許所有往來官員、趕考士子及貶謫之士以驛館為旅途歇息地。

這麼多各色人等都聚到同一個地方,驛館設施自然也得與時俱進,裡面開始有了驛廄、驛庫、驛廳等功能區域,環境也逐漸好了起來。

人們說古代驛館就相當於高速公路上的服務區,此說應在唐代後才能成立,畢竟一處可以“泛舟垂釣、聽雨觀花、憑欄賞月”的旅途歇息之地,也只有當代的服務區才能與之相比擬了。

唐代許多考生在進京途中通常都自信滿滿、大有“功名非我莫屬”的氣概;然而事與願違是更為常見的,當他們落榜後,回家路上再經過同一驛館時,往往就會觸景傷情詩興大發,驛館中的石壁、屏風、廊柱、門扉等上面經常會留下比科場裡精彩得多的詩句。

古代驛館的華麗轉身:昔日文人的留言壁、近代郵政的誕生根基

題壁塗鴉,這可不是“牛皮鮮”,而是古代驛館文化的重要內容

“雲別青山馬踏塵,負才難覓作閒人。莫言館驛無公事,詩酒能消一半春”,這是唐宣宗時期的詩人趙嘏(音GU)的作品。《唐才子傳》裡記載,趙嘏雖很早就考取了進士,但所任官職一直都很低。

在及第之前,趙嘏家中的愛妻被權貴所奪,由於地位相差懸殊,趙嘏只能一直以詩文自怨自艾,所作詩文竟獲得了杜牧的大加讚賞。唐宣宗聽聞後,也特意取來趙嘏的詩文一讀,無奈一句“徒知六國隨斤斧,莫有群儒定是非”惹怒了唐宣宗(抱怨統治者對士人不公),他的一生前程算是就此泡湯了!

後來,奪趙嘏愛妻的那位權貴被其詩文所感動,給他寫了道歉信並答應送還他的妻子。當時趙嘏正在外出路上(顯然並未看到書信),在路過橫水驛時忽然偶遇正趕往京師的愛妻,夫妻二人抱頭痛哭一宵後,其妻竟就此香魂渺渺。

前程與愛妻均化雲煙,趙嘏在這心情下寫下的詩句一時間引起了士人們的強烈共鳴。

古代驛館的華麗轉身:昔日文人的留言壁、近代郵政的誕生根基

象趙嘏這樣的題壁詩詞,也是唐代詩詞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及第與否,士人們都有強烈的參政願望,但真正的國家大事哪容得他們來胡說?於是各地驛館中留下的多是這類抒發壯志或失意離愁的內容,有得意志滿的、也有抨擊科舉不公的,上面洋洋灑灑的內容成了當時世情百態的真實寫照。

“五步成詞”與驛館留言壁上的佳話

當然,驛館文化也不盡以“吐槽”為主,這跟具體年代的文化氛圍也相關。宋朝時文人的地位較唐代高了許多,驛館裡的內容開始有了“留言壁”般的娛樂功能,有點類似當代的BBS了。

古有曹子建七步成詩,北宋花間派詩人謝逸(號無逸)也在驛館裡留下了“五步成詞”的佳話。謝逸同樣兩次科舉不第,但他沒有象唐代士人那樣整天在路上拿驛館來“發洩”,相反地,他的詩文一直保持著樂觀清雅之風,頗有南朝謝靈運的樣子。

古代驛館的華麗轉身:昔日文人的留言壁、近代郵政的誕生根基

原來,古代秀才愛“惡搞”不是沒根據的!

《苕溪漁隱叢話》(南宋時的中國詩話集)裡記載,“元祐中,臨川謝無逸過黃州關山可花村館驛”,在驛館偶遇來自其它省份的四位秀才。四人皆知謝逸才名,戲虐說“曹植七步成詩,諸君七步為詞“,謝逸行五步後,即揮毫出了《江城子·題黃州杏花村館驛壁》一詞:杏花村館酒旗風。水溶溶。揚殘紅。野渡舟橫,楊柳綠陰濃。望斷江南山色遠。人不見,草連空。夕陽樓外晚煙籠。粉香融。淡眉峰。記得年時,相見畫屏中。只有關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

另據《復齋漫錄》載,驛卒因為苦於牆壁長期被人塗鴉,謝逸問他拿筆時,驛卒是一百個不願意;最後,那首詞是以泥巴寫出的(卒苦之,因以泥塗焉)。我們可以想象,謝逸以泥揮毫時,那驛卒該是怎樣的無奈神情呢?

古代驛館的華麗轉身:昔日文人的留言壁、近代郵政的誕生根基

為何說這些詞文有“留言壁”功能呢?我們看看謝逸這首借景喻人的詞,寫的分明就是“憶往事、思舊人”的情景,“人不見,草連空”,他不知如何找尋曾經邂逅的某位美人,只好藉此“留言壁”抒發其思憶之情。從文中所看,他邂逅美人的地方也正是此處驛館,就不知那位“她”能否看到此詞了!

從宋朝的“急腳遞”到明朝的“急遞鋪”,近代郵政根基終於成型

謝逸在黃州驛館裡揮毫時,我們應當對驛卒的無奈表以深深同情,因為在宋朝,驛卒這行當確實很苦、地位也非常低下(所以還是不敢輕易得罪“亂留言”文人的)。

古代驛館的華麗轉身:昔日文人的留言壁、近代郵政的誕生根基

古時候真正的“速遞”也多是軍事用途

沈括在《夢溪筆談》載:“驛傳舊有三等:日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速,日行四百里,惟軍興則用之”,由此可見,宋朝的“急腳遞”已成了當時的“郵政速遞”。遇上大事情時,跑死幾匹馬、累死幾位驛卒、因故延誤罷免幾位縣令都是常事(跟唐代一樣,宋代驛傳由縣令管轄、但驛卒由軍方派遣)。

作為古代王朝的末梢管理者,縣令們除了需要維護地方經濟與治安,驛館裡的接待設施也是他們的“政績工程”之一,因為路經之人各有身份,難保哪位士子他日不會高中、也難保哪位貶官他日不會東山復起呀!

同樣的郵驛管理模式在金元兩朝就稱為“急遞鋪”,明朝沿用的也是元朝那套做法,但大大增加了物流上的比例,在驛館體系中增設了“遞運所”機構。我們可以將“遞運所”理解為今日的郵局、那麼“急遞鋪”就相當於EMS郵政速遞了!清朝繼續沿用明朝的“遞運所”,到最後,就演變為了近代郵局。

古代驛館的華麗轉身:昔日文人的留言壁、近代郵政的誕生根基

驛站牌匾一換,不就是處郵局了?

“遞運所”變郵局不是沒有原因的,明中期後吏治敗壞,各驛館腐敗橫行、驛卒們也戾氣橫生常欺負途人,文人們都不愛到那裡去落腳了。崇禎二年時,刑科給事中劉懋建議整頓驛遞,曾在全國範圍內裁撤了不少驛館。

比如李自成,他所在的驛站就因被裁,無奈下才跑去當兵;當了兵還是拿不到餉銀,最後才被迫造反。

經明朝這麼一折騰後,民間客棧全面接管了路上途人的業務,持續千年的“驛館文化”徹底消失。到清朝的時候,以往的驛館只剩下了純粹的郵驛功能、又回到了西周時的樣子。

看著這麼龐大的郵驛網絡,1878年,在上海擔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就建議清朝官方設立郵局,於是當年,我國的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就誕生了五處近代意義的正式郵局、併發行了我國第一套郵票(即“大龍郵票”)。

古代驛館的華麗轉身:昔日文人的留言壁、近代郵政的誕生根基

此後,我國的郵政事業發展進入了快速成長期。由於既有近兩千處驛站,而且各驛站間早就具有成熟的往來線路系統,這些館驛華麗化作郵政體系就輕而易舉了!從“郵驛”到“郵局”的轉身、僅是沒了“服務區”功能而已。

遙想當年的“服務區”式驛館,古人們吟詩題壁的情形已難復現,我想這就是歷史吧!歷史總會變遷、也總會變得更好。

沒了驛館,我們多的是難以數計的酒店旅舍,可惜謝逸們已不被允許在酒店裡“五步成詞”了,當代保安們雖不隸屬軍隊,但他們可是比古代驛卒更要刻板!

“坊間五千年”將堅持內容100%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絡,若存疑義聯繫即刪),持續為大家輸出選題豐富的原創文章。本號文字均親自碼出,觀點為個人見解,絕無任何映射行為,歡迎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