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十四五”製造業開始佈局 長三角哪些城市脫穎而出?

“十四五”製造業開始佈局 長三角哪些城市脫穎而出?

世界智能製造大會開幕。官方供圖

這兩天,世界智能製造大會正在江蘇南京召開。這個觀察製造業現狀與未來的窗口,同樣也是觀察城市未來競爭力的好時機。

儘管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但對各大城市來說,工業製造業仍是經濟發展的基礎。今年開始,國家與各省市紛紛啟動“十四五”規劃編制。這五年,也被民間普遍認為是中國從舊常態躍遷到新常態、從基於低質量發展舊路徑切換到基於高質量發展新路徑的關鍵時期。

“十四五”製造業如何高質量發展?長三角各城市如何佈局,誰將脫穎而出?世界智能製造大會上透露兩個關鍵詞,升級與集群。

一個拐點

國務院發展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教授李善同用了“轉折性變化”來形容“十四五”期間製造業發展態勢。

判斷的依據,是國內外環境。從全球看,經濟和貿易增長速度放緩,技術變革以及產品更新迭代速度加快,政治不確定性增加。從國內看,出現了一些影響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淨出口、加工貿易等對GDP貢獻率下降,人口增速放緩帶來勞動力供給下降、總撫養比上升,以及國民儲蓄率下降等,帶來產業佈局的變化,區域間服務業不斷集聚,製造業趨於分散。

但不可否認,對於中國,製造業仍是實體經濟的基礎,實體經濟則是發展的本錢。在國際競爭中,製造業同樣是一個核心領域。

“十四五”期間,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是什麼?李善同透露,將在優化制度環境、推動製造業對外開放、增強創新能力、推動綠色發展、品牌建設、標準化體系建設等9個方面做文章。

“傳統產業升級”多次被提及並強調。“紡織等傳統產業在整個製造業中佔比達到80%,它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現在有人依舊把製造業升級理解為培育新興產業和戰略性產業,這是一個誤區,‘十四五’期間,我們會給予傳統制造業較多關注,推動產業鏈條升級、功能升級。”她說,這與重視高端製造、智能製造並不相悖,因為智能製造的核心就是讓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原先製造業結合,從而讓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作為中國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長三角地區製造業的未來格外引人注目。

在交流中,南京大學原黨委書記洪銀興向記者提到,長三角是世界上難得的具有完整產業體系和配套能力的區域之一,能構建從中心特大城市到二、三、四線城市梯度協同分工的產業生態。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它的規模佔全國比重達到45%,上海擁有中芯、華虹等龍頭企業,無錫、紹興、南京、寧波等地則佈局了眾多裝備、材料項目,形成設計、製造、封測的產業鏈條。

同時,這一地區還擁有規模較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伴隨消費持續升級的趨勢,將迸發出突出的市場潛力和先進製造業成長優勢。

“長三角一體化究竟要做什麼,它當然可以是交通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但最核心、最關鍵的肯定是產業一體化。”洪銀興認為,“十四五”期間長三角地區需要儘快建立重大項目、決策協同機制,在全區域範圍內部署創新鏈,成為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

那麼,面向新形勢、新模式,長三角各城市如何考量自身製造業基礎和發展方向?

搶抓機遇

根據此前地方媒體報道,長三角不少城市確實已在展望、謀劃“十四五”。例如上海發改委在今年4月就對外公佈了48項前期研究課題,包括上海製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今年5月,南京提出了提升城市能級和首位度、科技創新等“十四五”期間重點任務。不久前,合肥、連雲港等城市也陸續啟動規劃編制工作。

此次世界智能製造大會開幕式,南京、合肥、蘇州等近20個城市分管工業的副市長們也碰了個頭,開了場“製造業名城市長論壇”。從中透露的信息來看,各地搶抓製造業機遇的態勢明顯。

“十四五”制造业开始布局 长三角哪些城市脱颖而出?

長三角近20個城市副市長齊聚。沈晶晶攝

老牌製造強市毫不放鬆。去年,關於蘇州外資撤離、製造業下滑的聲音網上不斷。等到當年底數據一公佈,企業與投資商的信心瞬間又回攏不少,蘇州市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31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1%,規上工業增加值達到8240億元。今年上半年蘇州新設外商投資項目475個,實際使用外資31.1億美元,增長15.9%,也算間接回應了一波“唱衰”輿論。

論壇上,蘇州副市長陸春雲將此歸功於製造業結構優化與智能製造平臺建設,並用了兩個“不低於”概括“十四五”期間思路,“製造業在總投資中比例不低於40%,在國民生產總值中比重不低於40%”,保持長三角製造業發展高地的決心不容小覷。

服務業強市要補短板。在長三角一眾城市中,揚州算得上低調,給大多數人的印象也是歷史文化名城、旅遊城市。現在,靠服務業撐起“半邊天”的揚州也意識到了製造業的“壓艙石”作用,決心補一補短板。

副市長方桂林對短板並不迴避。以高端裝備產業中的數控機床製造為例,揚州去年產值達到15億元,佔江蘇全省12%左右,但製造精度、科技含量都“乏善可陳”,母床還基本來自德國、日本,“迫切需要對標蘇州、無錫,打造汽車及零部件、高端裝備、新型電力裝備等3個千億級製造業集群以及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高端紡織、船舶等百億級製造業集群”。

傳統工業大市艱難爬坡。馬鞍山市是典型代表。近年來,這座因鋼設市、因鋼興市的資源型城市,發展優勢不斷縮小。從去年發佈的各項數據看,經濟總量雖然還位列安徽省第三位,但財政收入、GDP增速等各項指標均已被滁州超過。

“我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歸根到底原因在於製造業發展方向不明確,忽略了產業集群的重要性。”馬鞍山市副市長李強說,為此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產業重組行動,決心在“十四五”期間打造通信通訊、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綠色產品等五大集群,以期實現轉型升級。

不同類型城市搶抓機遇決心明顯,但離區域間分工合作、錯位發展,還有不大差距。

近20個城市規劃聽下來,我們發現,光汽車製造、通信行業、集成電路就被提及不下3次。上海、蘇州、南京等核心城市都在搶抓信息經濟、智能製造重大項目,招商引資競爭激烈,三、四線城市則集中在製造環節進行橫向競爭,缺少有效的分工合作。

當然,面向“十四五”,一些也顯現出定位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確趨勢。如與南京毗鄰的滁州就準備重點發展智能家電製造與新材料,全力融入南京、合肥兩大產業協同圈。“我們主動當好配角,靠大城市帶動,提升製造業發展質量。”滁州市副市長姚誌異常謙遜。

總體而言,中心城市引領創新,二線城市緊密跟隨,潛力城市快速趕上的趨勢,也在逐步清晰。我們也期待,能與美國硅谷高新技術產業集群、英國倫敦生物醫藥產業集群、日本半導體產業集群的世界級產業集群,在長三角快速興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