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道德經「49」:“得道”的人,都有這兩個特徵

道德經「49」:“得道”的人,都有這兩個特徵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是除《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佈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

一、原文(通行本)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xī )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道德經「49」:“得道”的人,都有這兩個特徵

二、譯文

聖人常常是沒有私心的,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

善良的人,我善待它;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便得到了善,從而使人人向善;守信的人,我信任他;不守信的人,我也信任他,這樣便得到了信,從而使人人守信。

聖人治理天下,會收斂自己的慾念,使天下的人歸於渾樸,百姓都專注於自己的所見所聞,聖人使他們都回復到嬰兒般純樸的狀態。

道德經「49」:“得道”的人,都有這兩個特徵

三、拓展思考

01: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聖人常常沒有私心,以百姓的心為自己的心。所以能做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普通人達不到這種境界,他們善待別人是有條件的,“對我好的,我對他好;對我不好的,我為什麼要對他好?”究其原因,是因為普通人都有一顆“私心”。

聖人已達到了“物我兩忘,物我交融,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一體”的境界,他們內心是“無我”的,也就不存在善於不善、信與不信了。

通過梳理不難發現,聖人的遺留的經典,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教眾生學會“無私我”。

道德經「49」:“得道”的人,都有這兩個特徵

《道德經》、《聖經》、《金剛經》等皆是如此。佛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與道家的“物我兩忘”是殊途同歸的。

因此,“無私我”是一個得道之人重要的特徵,而“無私我”的重要表現便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02:聖人皆孩之。

聖人常常使百姓都回復到嬰兒般純樸的狀態。

通過梳理不難發現,聖人有著嬰兒般純樸的狀態,甚至有些時候是天真可愛的。

佛祖拈花一笑,寧靜安詳,自性自在,宛如一個可愛的孩子。

道德經「49」:“得道”的人,都有這兩個特徵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多次提到復歸於嬰兒。“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因此,一個得道之人,有著嬰兒般純樸的狀態。

綜上所述,得道之人均有兩個重要特徵:“無私我”和“嬰兒般純樸的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