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是什么塑造了人类?这本书给出的答案很特别

是什么塑造了人类?这本书给出的答案很特别 | 尹哥书评

是什么塑造了人类?这本书给出的答案很特别 | 尹哥书评

书名:《进击的智人》

出版机构:中信出版集团

类别:人类史

尹哥评分:8.0

作者河森堡是本土作家,国家博物馆讲解员,特别会讲故事的博物学者。上次和河森堡同台,感叹于后生可畏,所以在这里附上我为这本书写的部分推荐序。

河森堡的这本书,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如果大多数人平时读书都会喝几口水的话,那么读这本书,尤其是读到后几章地质活动和瘟疫如何影响了古代中国历史时,你可能是屏住呼吸的。

我一直觉得,一本好书应该以一个好的问题开始,因为一个好的问题往往会激发出人们十足的好奇心,促使人们捧起这本书一探究竟。比如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中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是西班牙国王的探险队击溃了印加帝国并俘虏了皇帝阿塔瓦尔帕,为什么不是印加帝国的军队跨过大洋俘虏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戴蒙德的这个问题,受到了新几内亚岛上一位想要快速融入现代文明的土著首领的启发,而河森堡的这本书也是从新几内亚岛开始的。1957年,美国病毒学家在这个岛上接触到了“被诅咒”的妇女,这些妇女会在凄惨诡异的狂笑中死去,而在打开她们的大脑后,才发现死者大脑内部已被侵蚀成海绵状,无一例外,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何森堡提出的观点,其实和很多主流的学说并不一致。但回顾人类的发展史,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正是因为不同意见的存在,知识的边界才得以扩展,主线的缺憾才得以修订,颠覆的想法才得以产生。所以,敢于发表系统思考后的不同观点,更值得鼓励。

河森堡书中的核心关键词是匮乏。匮乏塑造了人类的模样,匮乏塑造了人类的历史。果实的匮乏让直立人走向草原,性资源的匮乏让男人们彼此搏斗,而饥荒中蛋白质的匮乏让人们不得不吞噬彼此的血肉。

16世纪以来的科学革命和18世纪的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掌控自然力量,通往富足社会的大门。尤其是进入20世纪后,大科学工程带来了科技成果的密集涌现,再结合信息时代全球化分工的产业网络,人类社会跨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生产力大爆发的时代。顺着这个轨迹,戴曼迪斯和科特勒在《富足:改变人类未来的4大力量》中非常乐观地展望了人类富足的未来图景,而这样的富足,在智人30

万年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认识自己、认识现在,前往更美好的未来。

以匮乏为主线,河森堡以极为宏大的视野,回顾了300万年的早期人类历史和8000年以来的农耕文明史,我们会发现有两种匮乏令人瞩目,即食物的匮乏和医疗的匮乏解决食物的匮乏,需要协调人和作物、牲畜之间的关系;解决医疗的匮乏,需要协调人和细菌、病毒之间的关系。

在食物方面,如何解决中国人的饥饿问题?超级杂交水稻的出现是一次历史性突破,无疑是一个经典案例。2000年5月11日,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国家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中科院生物信息中心宣布共同启动“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基因测序辅助分子育种技术,不仅能够在短期内提高水稻、小米等粮食作物的产量,还能大幅提高多种肉类的产量。在不久的将来,这项技术还将与高效能量循环的水培植物工厂相

结合,实现蔬菜瓜果蘑菇和鲜鱼的快速生产和良性循环。我相信,未来中国人不仅仅能吃饱饭,更能吃好饭。

在医疗方面,传感染疾病始终是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极具破坏性。农业时代,由于对瘟疫缺乏行之有效的抵御措施,只要人类遇到地震、水灾、旱灾、饥荒或战乱,都会遭遇瘟疫大流行的惨境。而现在,得益于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和基因测序技术的进步,中国不但没有因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而发生疫情,而且能够主动抗击像SARS这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甚至可以说,迅速破译SARS病毒的DNA序列,是人们打赢这场瘟疫战的关键因素。

除了防控传感染疾病,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普及,人人都可以享受到基于自身基因数据的个性化医疗服务,而且在不远的将来,出生缺陷疾病有可能被清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肿瘤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也将大幅减少。我相信,人类与疾病的关系,将从得病就医转变为医健一体,从而实现及时获知健康风险,并尽可能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的目标

。虽然匮乏是个永远相对存在的状态,但尽力解决当前的匮乏,必将持续为人类的未来带来新的希望。

我还想说一说阅读过程中的感受。这本书的确带给我酣畅淋漓的阅读快感。作为在国家博物馆讲解员这个工作岗位上努力长达七年的专业人士,河森堡拥有顶级的讲故事能力(大家可以看他在“一席”的同名演讲),阅读河森堡的文字,就像看山泉里跳跃的水珠,哗啦啦地从眼前淌过,那是一种忘却环境,全身沉浸的心灵体验。

非要提点建议的话,那就是这其中可以加入大量的基因元素,让历史、人文和遗传在更高维度上交相呼应起来。

【声明】生命科学与基因技术正在高速发展,针对同一研究课题,不同团队的研究结果存在差异甚至相悖的可能。另受本人知识结构及参阅资料准确性的局限,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欢迎读者随时纠错并参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