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还记得小时候在老家农村看戏的场景吗,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德州水上泉城


一说起来这个问题就勾起了太多童年的回忆!我还记得小时候唱戏的在我们队长的带领下,挨家挨户讨粮的事情!

印象中唱戏的都是先找到我们队的队长,在队长家里吃一顿饭,然后队长会带着他们挨家挨户讨粮食。大家也都多多少少会给一点,让人家不白唱。以后就会在队里找一个空场搭台子,正式开唱。

我们一群小孩子当然不是来看戏的,也听不懂唱的啥,就是觉得那些人的行头真好看。人真多真热闹。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借着这个时候可以问家里要几毛钱,买点平时一直想吃的解解馋。然后跑到戏台子后面看个稀罕。烦了就和小伙伴追追闹闹,好不开心

我想真正喜欢热爱戏剧的是那些大伯大娘,爷爷奶奶吧,每次还没开始她们就搬着凳子抢位子了,边看边讨论剧情,那架势不比现在的弹幕差。看到动情处也会红了眼眶。一直到散场了还会讨论剧情,说人家唱的真好,扮相也是怎样怎样好看。

现在我们村还是有唱戏的,不过都是人家办事的时候请的戏班子,再也没有“讨粮”这一说了。可是看的人也少了,也许跟大家娱乐的方式多元化有关,现在的戏班子怕年轻人看不懂,还与时俱进的用LED屏有了实时字幕。可是再也没有了小时候看戏的那种感觉了。

或许我们怀念的不是小时候,而是那种容易满足的感觉吧!




留守的不止儿童


大家好,我是醴陵老李!关于农村看戏的问题,我来回答你,我们那里看戏很少,主要是看电影,现在我回忆一下,以前看电影的情节。

记得我们小时候那时农村经济条件不好,基本上家里都没有什么家用电器,有条件好点的人家,最多也就是有台收音机,那时这也算是一件奢侈品了,一家人一吃完饭就围着他听新闻,那个时候大队每个月都有一两场的免费电影看,一般大队长会提前一两天用大喇叭通知我们,我们可高兴了,天天盼着那天早点到来,一到放电影的那一天,早早的放影员就骑着自行车,拖着机器到了我们村大队,我们一群小孩子跟在他后面欢乐的跳呀唱,那兴奋劲可高了,最后在大人们的帮助下,早早的把电影屏幕,挂在两根大树上,方方正正的,机器也架好了。

天还没黑,我们早早的吃完饭相约一起各自扛着一把小木凳,你追我赶的跑到大队部门口,一阵争抢地盘过后,各自把凳子摆到放影员前面最理想的地方。天完全黑了,大人和小贩们也陆续的来了,里里外外坐满了人。放电影开始前,需要一个的倒片环节,倒片,是片子从别的地方刚放完,需要把片子倒回到开始,倒片需要半个多小时,这时我们就会找到爸妈要钱买零食吃,我记得当时的零食就是瓜子和冰棒,瓜子是一毛钱一杯(一种喝茶的小杯子)用报纸包成菱形,冰棒是五分钱一根,还只有白糖冰棒,有时大人不给钱,我们就拖着大人的脚哭,撒赖,这时大人怕我们耽误他们看电影,也就爽快的给钱给我们了,那时的瓜子和冰棍可真的好吃,现在怎么吃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可能是我们老了吧。

电影也正式开始放映了,我记得当时放的最多的是地雷战,地道战,英雄儿女,上甘岭,当时放电影虽然是露天的,但是都很自觉,没有吵闹都看得很认真,整场只听见电影里面的声音和机器的沙沙声,就在这个时候,奶奶忙完家务,手里拿着蒲扇才到,(因为当时爸妈要出工累了一天奶奶不叫他们干家务,自己包了)到处找我们,找到后抱着我坐下来,从围裙里拿出烤地瓜,给我弟弟妹妹吃,当时我们是最幸福的,躺在奶奶怀里吃着瓜子,啃着地瓜,奶奶笑眯眯的看着我们,我们给奶奶吃瓜子,奶奶说不喜欢吃,当时我们还天真的以为奶奶真的不喜欢吃,电影结束了,我们的零食也吃完了,弟弟也睡着了,这时爸爸背着弟弟,妈妈抱着妹妹,奶奶牵着我,一家人踏着月色,我打着小手电筒一蹦一跳的走在前面,奶奶总是叮嘱我小心点,别摔着,爸爸总是大声的训斥着,好好走路,一到家,奶奶帮我们洗完脚就躺在奶奶的怀里,一会儿就睡着了,现在回想起来了,满满的幸福感。那时的人们虽然生活不富裕,日子过的很苦,但是人生活的很开心,很快乐,过得无忧无虑,没有任何任何压力,现在这种生活再也找不到了,只能留在我们深深的记忆中,谢谢。







醴陵老李


小时候没见过电视机,电影也难得看上一回,最开心的是过年的时候村里大礼堂唱戏,一连要唱好几天,白天晚上都有,非常热闹。我们这里唱的是大多是婺剧,难得有越剧,也就几个剧本在反反复复的唱。小时候也根本听不懂也看不懂,只是看热闹好玩而已,看着唱戏的人脸上涂的花花绿绿,好奇极了。于是和小伙伴拼命找机会钻到后台看个究竟,或趁人不注意时拨弄一下伴奏的乐器,然后被人哄出嘻嘻哈哈来到处窜。

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电视机的普及,唱戏也慢慢消失了。这几年村里的老人又开始自己凑钱请戏班子唱戏,我也回去看了一回。现在戏班子的设备高级多少,还有了字幕,和小时候的根本无法比较,但看戏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小孩寥寥无几,也没有了小时候的那种氛围。





金洪


大家好,我是河北石家庄农村人,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看到你还记得小时候在农村老家看戏的场景吗?那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我的思绪一下回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是一种浓浓的乡愁,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虽然过去很久很久了,场景仍然很清晰,仿佛就在昨天。今天把我所感觉到的分享一下。

小时候农村家里都很穷,没有电视,没有什么娱乐活动。每年春节过完以后,农忙还没开始。趁空闲时间,村领导干部都会请县里河北梆子剧团来村里演出,时间大概半月左右。全村上下都非常高兴,大伙都盼望这一天呢。

每天我们小孩都会拿上几个凳子很早来到戏台底下去占地方。把凳子一字摆开,还不放心,再用石灰子在周围画上线圈,占据最好的位置,等待家里人来看戏。这是每家小孩都会做的事情,心里都特别激动,特别美。

等到人们来的差不多了,戏也要开始唱了。有坐着看的,有站着看的,还有孩子来回跑闹的,也有一两个卖糖葫芦或瓜子的,人们偶尔会买上一点。我看戏只是在凑热闹,戏文听不懂,但是非常喜欢演员身上穿花花绿绿的衣服,还有脸上化的妆,很是好奇。于是便偷偷到后台去看演员化妆,穿戏服。结果会被赶出去。

到了晚上看戏的人会更多,周围村的好些人都会来我们村看戏,戏台旁边的墙头上,低一些的树叉上,坐满了孩子。虽然都听不懂,都特别高兴。这半个月唱戏的日子是一年当中最无忧无虑的日子。

时间飞逝、日月如梭、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农村早已没有了以往看戏的场景,没有了为占地方时的争吵,没有了小伙伴们在戏台下的嬉闹,没有了为买五分钱的瓜子嫌给的少。有的只是脑海中对儿时挥之不去的满满回忆。






庄里一家人


看到这个问题真是有了时空穿梭的感觉,好像童年的时光又在眼前!

我们这是清朝才子纪晓岚的家乡,那时村里都是以这个为噱头,请很多戏班常驻我们村演出!那时还很小可是记事我很早的。

一般的时候晚上唱戏的时候多,用白布做围挡圈起来,在门口有售票点都是有人把手的,票价我记得是几毛钱一场,都是很简单的纸票!当然,我们小孩子买票的时候不多,都是逃票掀开围挡偷偷溜进去,就是看见他们拿我们没办法,嘿嘿!

周围买小杂货的买吃的很多很多!太热闹了!正对们很远的地方就是大戏台,台下都用檩条搭的座位。坐满了人人,很是热闹啊?我们这唱河北梆子的多其次就是京剧什么的,那时候小,能听懂不多,唯一记忆犹新的就是《辕门斩子》这出戏,到现在还能哼上几句!我记得那个“角”叫闫建国是我们邻村的,从小喜欢唱戏,走出去很多年后终于熬出了头!

那时候人心淳朴,也没有现在人的勾心斗角!人和人之间显得那么和谐!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晃这么多年都过去了!再也没有了童年的热闹,真的好回忆!真的致敬岁月致敬我们的少年时代!


枣乡纪事


你好,我是【至爱是清欢】,我老家是农村的,按照传统,过完元宵节,年就算过完了。但我们这里,从农历二月开始,几乎村村都会有庙会,唱大戏,因为村村相邻,所以整个农历的二月都有机会看戏,比过年还要热闹,这个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

小时候,我姥姥娘(我姥姥的妈妈)还健在,每年庙会前,家里就备好了鸡鸭鱼肉,我妈会提前把姥姥娘和姥姥叫来。每年过完年,我每天都盼望庙会赶快到来,一是因为特别喜欢看戏。二是那个时候鸡鸭鱼肉,都是只有逢年过节时候才吃的,有哪个小孩子不喜欢吃好吃的呢?

老家的庙会,开戏的场面,用“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点也不为过,离戏台还很远,就开始拥挤不堪,铙钹和小锣是开戏前的开场曲。那时赶庙会都是走着去,人们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提着小马扎或小板凳,时不时还会碰到人身上。

通往戏台的路两边,摆满了各种摊位,有卖衣服的、卖农具的、卖种子的、卖小玩具的、捏糖人的、卖各种调料的、还有卖祖传耗子药的,还有套圈游戏,这个很受欢迎。

卖小吃是摆的最多也是卖的最好的,小吃摊能摆出很远,还没走近,美食诱人的香味就扑面而来,对于孩子来说,庙会上吸引力最大的就是各种小吃:水煎包、胡辣汤、丸子汤、冰糖葫芦、苞谷筒(河南地方小吃,就是用特定的机器,把玉米做成膨胀的圆筒状,可以掐成节或盘成卷,又香又脆,里面加入糖)、油旋火烧、卤肉、凉粉等。

我特别喜欢吃水煎包,一块钱能买六到八个,有韭菜鸡蛋的、猪肉大葱的、牛肉的。那次看完戏,姥姥都会给我带两块钱的水煎包。

赶庙会不但孩子喜欢,各村大姑娘小伙子更喜欢,这个时候也是说媒相亲谈对象的好时机,姑娘们早早梳洗打扮,穿上只有过年才穿的新衣服,来赶庙会。那年月,农村的婚姻比较传统,村子里,不知有多少小伙子大姑娘就是在会上相亲之后,喜结良缘。

那时候我还小,看戏是要先占地方,一天三场大戏,我的任务就是给姥姥娘她们提前占地方,早上占好,晚上看完戏再把凳子搬回来,后来姥姥娘走了开始给姥姥搬,姥姥活到九十四岁走了,前年庙会,我舅姥爷(我姥姥的大弟弟,当时也九十岁了)从陕西回来了,我让儿子搬凳子陪着舅姥爷去看大戏,看着儿子馋着舅姥爷,当时感触很大,还偷拍了两张照片。

去年,舅姥爷也走了,逝者如斯夫。如今庙会回去,已经没有当初的那种心境,几十年弹指而过,面对现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娱乐节目,再也找不到小时候和陪着姥姥一起看戏的心境了。去年庙会回家,我又去戏场转了转,但是很快就回来了,现在想来,戏如人生,你方唱罢我登场,人生如戏而已。





至爱是清欢


看到题主的提问,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看戏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那时候,我们一般都是在元霄节过完,正月十六就会由大队的有钱人请专业的戏曲演员来到村里唱戏。将戏台搭在学校的操场上,一般都是在正月十三四的日子就搭好了戏台。正月十五的傍晚时分,剧团开着车子,带着他们的锣鼓和衣服等一切用品来到村里,然后有人接待他们安排食宿。

正月十六正式敲锣唱戏,大家都是早早吃过了饭,一人带一个小板凳往戏场赶,生意人则是踩着三轮车带上瓜果零食往戏场赶。

其实小时候对于戏曲是一窍不通,不过唱得最多的则是《四下河南》、《葛麻》。对于那种经典的念白倒是有点印象。″小奴才″"岳父大人″等这些倒是挺熟悉的。

小时候根本就没有心思听戏,只是一门心思想在后台偷看演员化妆,觉得那些脸谱和头饰都特别吸引我们,有时偷偷的上梯子,结果让人家又赶下来了。

大家呼朋引伴的嬉戏打闹,还互相买点瓜子来嗑,有的还买两串糖葫芦来吃。大家都是各自尽自己的兴致玩耍。

从正月十六一直唱到正月二十四,才算是告一段落。大家才尽兴而归。

那时候的春节就是在看戏这种娱乐中度过的。一晃三十年过去了,再也没有人愿意花钱请人唱戏了,再也没有哪个剧团愿意下乡去演出了。这只能是段回忆罢了。


平静珍惜


小时候能看一场戏,那是人人都向往的事情。

听到哪里要唱戏,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传开了,然后成群结队的相互约时间一起去看!那个时候我家这里要看一场戏的话,需要徒步行走单程六公里的路,而且那时候条件非常不好,基本可以说人人都是光着脚丫走着去看戏的。

当时我这个古树哥还很小,也就五六岁的样子,就光着脚丫兴奋的和大人们一起去看戏,天还没黑就早早吃饭等待大人们什么时候出发!

那时候也就刚刚打完仗不久,公路非常不平坦,到处都是大石头泥坑啥的,随处都会有很深的泥水塘,不小心就会踩进泥水塘里,搞得满裤腿都是脏兮兮的。对于这些小插曲还不算什么,特别是走着快到看戏地点的时候有一条很宽的河,河里流着湍急的水,然后在河沟上架着一根钢丝绳和一根钢管,脚踩在钢管上,两手抓着钢丝,照明灯也没有,就两手一抹黑,抓着钢丝踩着钢管就顺着走,脚下晃得厉害,手上的钢丝也晃得厉害,一摇一晃的抹黑到尽头,只听到脚底下湍急的水流哗哗的声音,听着很吓人,要是万一不小心手脚一软掉到河里,那真是不敢想象,为了一场戏,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把戏看完了。

去到唱戏现场真是人山人海,我一个小布丁古树哥那是被大人堵得什么也看不到,最后有幸被一位好心大娘看到了我,就把我领到戏台子跟前,才能让我好好看到一场戏。当时真是太感谢那位大娘了,让我小小心灵里温暖不已!

看完戏了所有人都一哄而散了,看到半夜那是肚子饿得不行不行的,但是哪有说是饿了就可以找吃的,条件不好钱也没有,就忍受着又和大人们返回家,又光着脚丫步行六公里回到家里,到了家里赶紧揭开黑乎乎的锅盖看看里面还有没有冷米饭,如果有冷米饭就铲出一大块抱着就狼吞虎咽起来。

那个时候只要有饭吃就非常好,根本不会讲究还需要有什么好菜的问题,就是只要有白米饭那就已经很幸运了幸福了!

所以说古树哥小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有趣,很值得回味!


腥野古树


记得小时候有外地的马戏团来我们村表演过,那时候心情特别兴奋。

马戏表演给我的体验是感觉特别新鲜,因为那时农村也没有什么乐趣,平时在家大家就是干农活,正是这样外地的艺术团就会来下乡表演,当时很多村民都会去看。

而且,他们的收费也不算贵,每个人5毛钱的门票。那时我对马戏团还感觉很好奇,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把表演的东物训练的那么听话的。

有一次,我看见关在笼子里的猴子想去摸一下,没想到它竟抓着我的衣服不放,当时我吓傻了,从那时起我对候子就没什么好感了。

总之,那时候看戏时给我的体验就是很好奇,很新鲜。


平民老铁


看戏的场景确实很少有,但看电影的场景却很多,看见这个问题勾起了我以前的回忆。

小时候,农村每年会有几场电影放映,有的时候在乡政府的广场,有的时候到农户的院坝,反正就是一块白布当屏幕,架起放映机就可以开放。

小时候,人们的生活也是单纯枯燥的,好不容易有场电影看,肯定要去凑凑热闹。电影一般都是露天的,也只有晚上才能放映,只要知道附近有电影放,人们总是会从四面八方的往那里赶。晚上赶夜路也没手电筒,咋个办呢?就用火把吧,有竹子的就把竹子晒干,没竹子的地方就去山上砍一种刺木,晾干了也可以当火把用。

到了晚上看完电影,三两成群的伙伴们,点亮一把把火把,游荡在弯弯曲曲的农村山路上,一条条火龙到处蜿蜒,别有一番滋味,这也就是特有的历史年代才能有的风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