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潮劇乃至潮汕傳統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為“扮仙”

非潮汕人不懂潮語者看著“叛仙”這兩個字肯定一頭霧水。潮州方言中不少土音是有音無字的。如“叛”這個音,除了“背叛、叛逆”這些字音相符的意思外。土音中的“叛”,則表示舞動扭擺或裝模作樣之意。如把“舞龍”叫“叛龍”、化妝遊行表演叫“叛塗戲”、女人在丈夫面前扭捏撒嬌或假作殷勤叫“叛安前“。潮劇開臺吉祥戲字面上寫“扮仙”,土音口語上則通稱“叛仙”。

潮劇乃至潮汕傳統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為“扮仙”

“扮仙”與酬神戲密不可分。解放後少了酬神戲自然也少了“扮仙”。據劇作家李志浦相關文章記述,1962年春吳南生同志提議潮劇院整理排演“扮仙”並將其改稱“五福連”。雖然有新整理的演出本,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仍很少有“五福連”演出。隨著社會環境變遷,潮劇酬神戲在八十年代開始死灰復燃,九十年代起則徹底揭開半遮掩的面紗而大演特演,“扮仙”也順應時勢復現舞臺。

潮劇乃至潮汕傳統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為“扮仙”

1993年春在汕頭市潮汕體育館舉行的首屆汕頭國際潮劇節開幕式上,廣東潮劇院領銜與參加潮劇節的海內外潮劇團體聯手演出了新編大型“五福連”,幾位潮劇頂尖級名角都參加了這次“五福連”演出。自此“五福連”之名被潮劇業界和觀眾廣泛認知,但大多還是慣稱“叛仙”。其實“五福連”是個劇目名,而“叛仙”是兼有表演含義的。

潮劇乃至潮汕傳統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為“扮仙”

五福連由“十仙慶壽、跳加冠、仙姬送子、淨棚、京城會”五段戲串成,演出時間近半個小時,目前各劇團都是按這個順序演出。十仙慶壽演繹東方朔邀八仙赴會瑤池為王母祝壽,跳加冠寓意加官進祿,仙姬送子是七仙女送子還董永的故事,淨棚大概有驅鬼邪之意,京城會演的是呂蒙正高中狀元接夫人劉翠屏到京共享榮華。據潮劇研究專家林淳均文章記述,解放前只在有達官貴人到場看戲時才演跳加冠,如達官貴人偕太太到場,則加跳女加冠。一般情況下則不跳加冠,所以從前稱“扮仙”為“四出連”。現在的“叛仙”都有跳加冠,也只有男加冠而沒有女加冠。上年紀的人多把小戲和摺子戲專場演出稱為“做四出連”。

潮劇乃至潮汕傳統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為“扮仙”

五福連中,仙姬送子的環節最繁也最有趣。這裡的董永不是個農夫而是一位狀元郎,七仙姬則是鳳冠霞帔的夫人裝扮。按說孩子是董永和七仙女的兒子,但潮劇藝人卻一概尊稱其為太子爺,目前各潮劇團後臺神龕供奉的都是這位太子爺偶像。觀眾則稱這個孩子為戲童。董永接過孩子之後做類似為其擦眼屎或涎液的關目動作,然後夫妻將太子爺送到臺下神案上供奉並拈香拜神。送太子爺的隊伍由四名武士開路,董永捧著盛放官帽和寫著吉祥祈福紅紙的盤子,仙姬則懷抱太子爺,婢女和一名持幡傘侍從大都墊後。

潮劇乃至潮汕傳統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為“扮仙”

隊伍走到臺下時,多數戲班的樂隊暫停奏樂,也有一些戲班的樂隊繼續吹打以增添喜慶氣氛。隊伍到達神案前由請戲方一人從仙姬手中接過太子爺供奉於神案上。董永與仙姬拜神須下跪多少次由請戲方說了算,大都是拜神理事會安排一人敲銅鑼,演員按鑼聲次數甩水袖下跪,一般少為三拜,多有十二拜的。也有沒敲鑼而由理事會老人交代演員跪拜次數的。戲班送太子爺,請戲方要送利是紅包給戲班,請戲方將太子爺送還戲班叫“回太子爺”,這時戲班的狀元夫人到舞臺口接太子爺和吉祥物進入臺內之後,要捧出吉祥物和一個紅包作為回禮送請戲方。

潮劇乃至潮汕傳統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為“扮仙”

“扮仙”的演員配置有一個不成文模式,演王母娘娘的演員兼演七仙女和劉翠屏,這三個人物都是著鳳冠霞帔,所以演員不需更換衣冠。演何仙姑的演員兼演仙姬及劉翠屏這兩位的婢女。演韓仙子的小生則大多兼演董永和呂蒙正,董和呂都是狀元,所以仙衣要改換為狀元服。解放後潮劇小生的唱聲一直襬脫不開劇種歷史上童伶制音樂聲腔體系的影響,能唱得動小生調門又扮相俊雅的男演員為數不多,所以多用女演員扮演小生。但“扮仙”這位狀元郎卻是要真漢子而不可由女小生擔任。因為董永夫妻雙雙要在神案前拈香拜神的。觀目前各潮劇團“扮仙”的狀元,形象陽光的大多唱聲欠佳,唱得可以的又少有靚男。有戲班藝人介紹,實在不得已時,就以男小生扮董永而換女小生唱呂蒙正。因為董永只有兩句唸白而不需唱,呂蒙正要唱曲但只需在臺上念道答謝蒼天而不用拜神,所以偶有這樣無奈的變通也算說得過去的。

潮劇乃至潮汕傳統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為“扮仙”

潮劇演酬神戲必定要“叛仙”,現在潮劇團每到一個演出點演酬神戲,至少“叛仙”一次,也有“叛”兩三次的,具體按請戲方要求而為。汕頭市區將軍陵園的“叛仙”比較特殊,該園近年每逢農曆八九月間都連演一個多月近百場酬神戲,由多個潮劇團次第登場,戲金由信眾分別定場認捐。有多少宗認捐就要相應“叛仙”多少次。有時同一天上下午和晚上三場戲分別由三位老闆認捐戲金,劇團就要“叛仙”三次。“叛仙”時認捐戲金的老闆到場接受祈福並參與迎送太子爺等儀式,也要送利是紅包給戲班。曾經有過捐戲金的老闆不確定是否到場個例,劇團則做了“叛”與不“叛”兩手準備,那次的結果是不“叛”的。據說潮陽潮南少數鄉村的拜神“叛仙”,戲班要將太子爺和吉祥物送到是次拜神活動捐款最多者的家裡去的。

潮劇乃至潮汕傳統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為“扮仙”

“五福連”保留著一些潮劇傳統鑼鼓科介和音樂曲牌,也保留著一些特殊的舞臺語言和動作。跳加冠有動作沒臺詞,一位老藝人曾說過跳加冠有一個超高舉手動作是逾越潮劇表演程式規範的個例,一些文章和口傳都說跳加冠者是狄仁傑但都沒有說清為何是狄仁傑。淨棚的角色只有五句臺詞:“高搭樓臺巧豔妝,梨園子弟有千萬,句句都是翰林造,唱出出離合與悲歡。來者萬古流傳”。據潮劇研究專家林淳均相關著述,以前淨棚也稱李世民淨棚,但唐太宗時尚沒有梨園設置,唐明王李隆基才是梨園之祖。

潮劇乃至潮汕傳統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為“扮仙”

所以這個淨棚的應該是李隆基。淨棚五句臺詞中前四句夾雜著非潮語痕跡,按林淳均文章所釋這是用“正音”俗稱“孔子正”唸的。淨棚的伴奏用一種潮劇獨特的樂具“號頭”,俗稱“胡嘟嘟”。“胡嘟嘟”多在戰場、刑場和追殺等場節吹響以製造特殊氣氛。這件樂具由後臺人員或演員兼任吹奏而非由樂隊樂手負責。現在吹“號頭”的能人漸少,正戲演出也少聞“胡嘟嘟”了。但“叛仙”的淨棚仍遵老例吹“號頭”。曾見過用西樂銅管號代替“號頭”為淨棚伴奏的個例,估計是該劇團確實沒人會吹“號頭”吧。仙姬送子的七仙姬出場先叫聲“呋咦”,東方朔和京城會的院子說的“與啊”。這些聽著奇怪而特殊難解的話語,應該是潮劇舞臺的歷史遺傳痕跡,見過一說認為院子說的“與”有車輿轎輿之意,但也難以盡釋其然。估計現在演仙姬和院子的演員甚至導演都少人能深釋這些特殊話語的含義及究其出處的。

潮劇乃至潮汕傳統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為“扮仙”

目前粵東閩南各大小潮劇團,演“五福連”的音樂和出場人物都高度一致。人物的舞臺區位及表演動作則大同小異。臺詞除了十仙慶壽中有無唱“仙歌”之差別,其他所有臺詞則基本一致。“仙歌”的差異之處是廣東潮劇院一團有後臺女聲齊唱,而大多數劇團的“仙歌”則由雙嗩吶吹奏旋律而沒有唱。

潮劇乃至潮汕傳統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叛仙”,即為“扮仙”

潮劇是首批國家級非遺,近年廣東潮劇院有過多次劇目傳承和非遺劇目展演舉措,雖然目前“五福連”未被列為傳承及非遺展演劇目,但卻被所有潮劇戲班原本而完整的傳承著。“叛仙”可稱得是潮劇乃至潮汕傳統民俗一大典型的活文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