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半世繁华半世僧,人间再无李叔同


半世繁华半世僧,人间再无李叔同

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当我们唱起这首沉郁、优美的歌曲的时候,闪现在眼前的不仅是一幅凄美的送别场景,还会想到一代艺术奇才——李叔同。

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李叔同一生从事各种艺术活动,涉猎文学、音乐、美术、戏剧、金石、书法等各个领域,以其无上的智慧和卓越的才华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

当他阅尽人间的繁华和沧桑后,义无反顾地遁入空门,留给人们的是他诱人琢磨、令人叹为观止的传奇经历。

弘一法师李叔同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极富传奇色彩而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才华横溢、学贯中西,也从来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凭借其生前超常的智慧给世人以无限的思索和追仰。

李叔同,本名李文涛,叔同为其字,弘一是其出家后的法号。生于清光绪六年(1880),卒于1942年秋,浙江平息人。

李叔同一生63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其生其死都充满诗意和神秘色彩,仿佛一切都是事先已设计好了的,又仿佛是演完了一场人生大戏,在人们还没有品出韵味的时候,便匆匆卸装收场,留下遗憾万千。

观其一生,半为艺术,半为佛。其一生光明磊落,潇洒飘逸,道德文章,高山仰止。作为“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李叔同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等于一身。

他在多个领域,都首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其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他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半世繁华半世僧,人间再无李叔同

一句话,李叔同是大师。而真正的大师无不具有爱和善的天性,无不具有博大、宽容、悲悯的情怀……

纵观李叔同的一生,不难看出李叔同一生都在求真、求善、求美,一生都在进行心灵和精神的探险。

李叔同的文化知识结构,大抵上由三大块组成:一是儒文化,也就是传统文化。二是新学、或称民主文化。三是洋文化。这三种文化叠加一身,互相渗透、浸染、碰撞,构成了他文化结构的复杂性。

这种特殊的文化心理,使他更多的是注重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关怀。胸存忧患,情牵社稷,意蕴国事。

李叔同一生爱国,曾写下了《祖国颂》等主题鲜明、感情充沛的歌曲,不仅流行于当时,而且传留于后世。从本质上讲李叔同都是在追求一种人生的理想境界。

李叔同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集大成者,是中国西洋艺术的先驱者。李叔同人生经历与艺术实践,无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继承者,还是西洋现代艺术的追随者,都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

这位学贯中西“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即擅长诗词文赋,又工书画篆刻,且有杰出的音乐戏剧才华的奇才,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他年少轻狂的时代,一如当时文人风流的行径,过着琴棋书画、风花雪月的人生,中年时却突然“自以为顿悟”,披剃于杭州虎跑定慧寺,遁入空门,断绝尘缘,超然物外,几乎废弃了所有的艺术专长,耳闻晨钟暮鼓,心修律宗禅理,给世人一片惊愕。


半世繁华半世僧,人间再无李叔同

可以说每做一种人,李叔同都做得十分像样。都说他做人做得太完美,风骨、才骨、傲骨一样不少,作诗作得雅,起文起得正,又会书画又懂篆印,编曲演戏样样在行。

在中国,如此面面俱到之奇人罕有,而才子却于中年顿悟佛门之精妙,决绝入空门专心研佛,其一生恍若两世。这种独特的人生道路,自然引发了人们对他的关注、兴趣,尤其是他因何遁入空门更是至今未结之谜。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

林语堂说:“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张爱玲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照天心。”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

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岁月荏苒,如梦似幻,人生一世,只在呼吸之间。


【李叔同诗词选】


孤山归寓,成小诗书扇,贻王海帆先生

文字联交谊,相逢有宿缘。

社盟称后学,科第亦同年。

抚碣伤禾黍,怡情醉管弦。

西湖风月好,不慕赤松仙。


登轮感赋

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

晚帆轻似箭,落日大如箕。

风倦旌旗走,野平车马驰。

河山悲故国,不禁泪双垂。

到津次夜,大风怒吼,金铁皆鸣,愁不成寐

世界鱼龙混,天心何不平?

岂因时事感,偏作怒号声。

烛尽难寻梦,春寒况五更。

马嘶残月堕,笳鼓万军营。


题梦仙花卉横幅

人生如梦耳,哀乐到心头。

洒剩两行泪,吟成一夕秋。

慈云渺天末,明月下南楼。

寿世无长物,丹青片羽留。


咏菊

姹紫嫣红不耐霜,繁华一霎过韶光。

生来未藉东风力,老去能添晚节香。

风里柔条频损绿,花中正色自含黄。

莫言冷淡无知己,曾有渊明为举觞。


帘衣

帘衣一桁晚风轻,艳艳银灯到眼明。

薄幸吴儿心木石,红衫娘子唤花名。

秋于凉雨燕支瘦,春入离弦断续声。

后日相思渺何许,芙蓉开老石家城。


春风

春风几日落红堆,明镜明朝白发摧。

一颗头颅一杯酒,南山猿鹤北山莱。

秋娘颜色娇欲语,小雅文章凄以哀。

昨夜梦游王母国,夕阳如血染楼台。


醉时

醉时歌器醒时迷,甚矣吾衰慨凤兮。

帝子祠前芳草绿,天津桥上杜鹃啼。

空梁落月窥华发,无主行人唱大堤。

梦里家山渺何处,沈沈风雨暮天西。


书愤

文采风流上座倾,眼中竖子遂成名!

某山某水留奇迹,一草一花是爱根。

休矣著书俟赤鸟,悄然挥扇避青蝇。

众生何用干霄哭,隐隐朝廷有笑声。


咏菊

亭亭菊一支,高标矗晚节。

云何色殷红,殉道夜流血。


戏赠蔡小香


眉间愁语烛边情,素手掺掺一握盈。

艳福者般真羡煞,侍人个个唤先生。


云髣蓬松粉薄施,看来西了捧心时。

自从一病恹恹后,瘦了春山几道眉。


轻减腰围比柳姿,刘桢平视故迟迟。

佯羞半吐丁香舌,一段浓芳是口脂。


愿将天上长生药,医尽人间短命花。

自是中郎精妙术,大名传遍沪江涯。


和宋贞题城南草图原韵

门外风花各自春,空中楼阁画中身。

而今得结烟霞侣,休管人生幻与真。


轮中枕上闻歌口占

子夜新声碧玉环,可怜肠断念家山。

劝君莫把愁颜破,西望长安人未还。


昨夜

昨夜星辰人倚楼,中原咫尺山河浮。

沈沈万绿寂不语,梨华一枝红小秋。


重游小兰亭口占

一夜西风蓦地寒,吹将黄叶上栏干。

春来秋去忙如许,未到晨钟梦已阑。


感时

杜宇啼残故国愁,虚名况敢望千秋。

男儿若论收场好,不是将军也断头。


题丁慕琴绘黛玉葬花图


收拾残红意自勤,携锄替筑百花坟。

玉钩斜畔隋家冢,一样千秋冷夕曛。


飘零何事怨春归,九十韶光花自飞。

寄语芳魂莫惆怅,美人香草好相依。


赠津中同人

千秋功罪公评在,我本红羊劫外身。

自分聪明原有限,羞将事后论旁人。


西江月·宿塘沽旅馆

残漏惊人梦里,孤灯对景成双。前尘渺渺几思量,祇道人归是谎。

谁说春宵苦短,算来竟比年长。海风吹起夜潮狂,怎把新愁吹涨?


金缕曲·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

披发佯狂走。莽中原,暮鸦啼彻,几枝衰柳。破碎河山谁收拾,零落西风依旧,便惹得离人消瘦。行矣临流重太息,说相思,刻骨双红豆。愁黯黯,浓于酒。

漛情不断淞波溜。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尺海内,毕竟空谈何有?听匣底苍龙狂吼。长夜凄风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国,忍孤负!


南浦月·将北行矣,留别海上同人

杨柳无情,丝丝化作愁千缕。惺忪如许,萦起心头绪。

谁道销魂,心意无凭据。离亭外,一帆风雨,只有人归去。


清平乐·赠许幻园

城南小住。情适闲居赋。文采风流合倾慕。闭户著书自足。

阳春常驻山家。金樽酒进胡麻。篱畔菊花未老,岭头又放梅花。


喝火令

题注:哀国民之心死也。今年(丙午)在津门作。

故国鸣鷤鹆,垂杨有暮鸦。江山如画日西斜。新月撩人透入碧窗纱。

陌上青青草,楼头艳艳花。洛阳儿女学琵琶。

不管冬青一树属谁家,不管冬青树底影事一些些。


满江红·民国肇造填满江红志感

皎皎昆嵛,山顶月、有人长啸。看囊底、宝刀如雪,恩仇多少双手裂开鼷鼠胆,寸金铸出民权脑。算此生不负是男儿,头颅好。

荆轲墓,咸阳道:聂政死,尸骸暴。尽大江东去余情还绕。魂魄化成精卫鸟,血华溅作红心草。看从今、一担好山河,英雄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