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艺术家有没有让别人看懂作品的义务?

赵洋觅艺


首先需要明白一点,即——你理解的和作者想的根本不是一回事,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别人怎么想的。在哲学上有一种说法,任何思绪的传递都会因为现实材料的局限而失真。艺术创造者将自己的思绪通过现实世界物质媒介表现出来,别人理解的和作者本意已然不同。

比如《红楼梦》,作者究竟想要表达什么,红学家给出的答案包罗万象,然而这一切都是人类对人生灵光,大感悟,不可道出的,因为一旦用语言描述就会被局限。

道可道,非常道。

所以艺术创作者并不需要在意观赏者是否理解作品,而是需要在意观赏者是否得到一个启发,一条评论,即使它看起来和作品没有多大关系。艺术家也不是解决问题的人,而是和观赏者一同思考问题的人。

所以艺术家有没有让别人看懂作品的义务——不在于艺术家,而是欣赏作品的我们自身的艺术素养。

欣赏一件作品不需要知道作者怎么想的,他也毫不在意,如果你没有在作品里看到作者意志的影子,那么他会倍感高兴,因为这意味着这部作品成功了一半。

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作者画了一副人物肖像,她看起来在微笑,但又不是。作者没有刻意表达自己对物的喜好,对主人翁的看法,只是呈现。而她是不是微笑,只有作者知道了。但就是这种神秘未知无解,吸引着人们。

欣赏作品离不开相同的文化背景,这关系到对象征的理解。但又不需要刻意的学习他们的文化。因为在理解象征之前,是原始而纯粹的直观感受。得出的结论没有对错与好坏。

比如“红”在中国象征喜庆,在西方象征血腥。比较复杂点的是古典乐,离开了当时的时代,已经无法理解和感受它最初的意义,对大众来说只留下对古典乐这种高雅活动的无意义推崇。

真实地说出你的感受,这没有什么错误。

艺术没有高尚,高雅,严肃,低俗,媚俗等等的分别。最重要是在欣赏者的眼里是什么。比如《洛丽塔》,这部小说看起来就是与未成年少女的色情小说。而从另一方面看是爱情在伦理道德中的化学变化。

如“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

又比如“网络小说”与“严肃小说”的两个极端,前者偏于大众,低俗,后者束之高阁,让人不明所以。但静下心来,敞开胸怀,都可以寻找某种价值和意义。

所以,当判断一个作品是低俗或高雅是否因为自己的偏见和自欺,而错过一次探索人生真谛的机会。

艺术家有没有让别人看懂作品的义务——如果是在表现形式上,有必要;而思想上,则没有。

但是因为艺术家也有高低之分。有的作品很直接的感受作者的思想,有的作品却如细水一样,自然而然地引起对人生的思考。前者严格意义上并不能算是艺术,可以看作是一种表达作者诉求的工具。

所以作为欣赏者的我们经常会被非艺术类的作品混淆感官。错失良机,找不到真正意义的,能够给自己带来超脱的作品。

要知道,艺术是创造一种新的感官。

所以最最最重要就是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