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我們還需要一百個“張文宏”

近來,張文宏主任可以說是紅透了半邊天,成了可與鍾南山院士匹敵的現象級網紅專家。

鍾院士的走紅很大程度上是源於他在17年前的非典中樹立的威望,而張主任屬於極速躥紅類型的,回望張主任的躥紅路徑,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妙言妙語:段子式的抗疫號召讓人耳目一新,過耳不忘,面對採訪時的俏皮表現刷新了公眾對專家的固有印象,可以說這是他跟其他的專家,比如曾光、李蘭娟等其他專家最大的不同。

對比一下張文宏和其他專家,我猛然發覺:我們好久都沒有看到這麼接地氣、“說人話”的專家了,以前專家們的發言是多麼枯燥,像木頭一樣嚼之無味。每每發生天災人禍,政府都會請專家科普、發聲,但傳播效果很少有人像張文宏這麼持久,令人過耳不忘。

我們還需要一百個“張文宏”

某專家科普中藥抗擊新冠病毒的作用

歷次科普中的專家大多是直男直女,他們講話像寫高考作文一樣,不但篇幅不短,而且全都是書面語。

以“居家隔離的必要性”為例,某官方節目上是這麼說的:

“居家隔離的目的在於通過物理上隔絕,阻止患者在社會上滯留與傳播,避免形成二代和三代病例。當存在大量無症狀的密切接觸者或潛在病人的時候,居家隔離應該作為一個重要的選擇,可以解決治療機構不能解決的問題。若出現任何症狀,則需去醫院就診。

一方面儘早發現密切接觸者是否發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在14天隔離期間可以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另一方面更守護其他人的身體健康安全,防止密切接觸者在潛伏期內將病毒傳染給身邊的健康人群。”

讀完這段話,我竟然找到了做閱讀理解的感覺!

不是說這段話說的不對,而是這位專家說的太囉嗦了,這些道理其實大家都懂,不需要完完整整的重複一邊,只是必須要有官方說法來給公眾吃顆“定心丸”而已。但這段話這麼長,誰能看完呢,誰有耐心看完呢?

要知道,現在讀者們的耐心可沒有以前那麼強了,如果看到上文中的那位專家的發言,如此咬文嚼字,我八成會看到第三行就關掉了。

那網紅張主任是怎麼說服公眾的呢?

“現在開始每個人都是‘戰士’,希望大家在返城後在特定的點待兩週,學生待在家裡好好做功課,上班族待在家裡或單位好好工作,我們必須依靠‘悶’的政策,來‘悶’住病毒。

如果全社會都動員起來,‘悶’住病毒,就是為社會作貢獻,我們離戰勝疫情的節點就更進一步!”

我們還需要一百個“張文宏”

這樣一來,居家隔離就變得接地氣多了。“悶”這個字還被一些媒體當成了“隔離”的替代說法,可謂是經典的宣傳方式。

我們還需要一百個“張文宏”


我們還需要一百個“張文宏”

與其堅守論文式科普的公信力,還不如試試抖音式科普的傳播力,讓人記住才是宣傳的最終目的。

受制於國家、地方電視臺的性質,節目中的專家不得不表現出正襟危坐、文縐縐的樣子。但對普通觀眾來說,我們真的不是需要這些說教式的科普,即使科學本身就高深,也請專家們把它說的通俗一點。

不論是前段時間走紅的 教授,還是這次的張文宏主任,我們之所以會對這樣的段子型專家感到驚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專家們離我們的生活太遠了,或者說專家們離互聯網上的年輕人也太遠了,而我們需要的恰恰也是那些有情趣、有活力的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